建筑师在30岁之前不可能成名,除非你是马岩松
上个月,我们在上海做了一期采访
采访的人物是中国建筑师马岩松

马岩松在北京长大,毕业于耶鲁
他说自己是坏学生
是设计界被称为女魔头的扎哈的弟子
梦露大厦就出自他手,这座大厦被称为“全球最性感的大楼”
凭着这栋大厦,他成为了第一次中标「国外地标建筑」的中国籍设计师
此后,他回国创立了MAD事务所,作品聚焦建筑与自然
事务所的名字表明了他的设计态度
mad=疯狂的=妈的
“世界是盒子组成的,大家从来不问,为什么我们要在盒子里生活”
为什么学建筑?
学建筑前,想去当导演
其实,小时候,我只是喜欢画画,但我喜欢的不是特美术那种,估计自己也考不上美院。后来,又想学电影,用影像描述想象的未来。
但考的时候,老师对我说:你去学建筑吧。
▲四合院幼儿园
那个时候,我对建筑,压根没啥概念,后来,发现建筑其实也是可以用来描述自己想象的东西,利用建筑把自己的想象变成一个现实,这倒做电影有点像。
不过,通过建筑实现想象,真挺可怕的,建筑会一直在那,一过就是几百年。超越人的生命,受时间的检阅,可它对城市有更长远的意义。
100个建筑师的启发
我记得大一那年,看了一本书,书里讲里100个国外建筑师的故事。
这100个人的作品,跟我们在平时生活里见到的都不一样,当时北京也没什么新建筑。
▲高迪&圣家堂示意图
而这100个建筑师的哲学、风格、甚至是看世界的角度都不一样,他们的建筑特别像一种人类文化曾繁荣的物质证据。可能这才是建筑最核心的东西——建筑记录了一些人真实的思想,记录最让人兴奋的文明。
就拿诗歌、音乐、文学以及其他领域的艺术来讲,几百年才能出现一两个伟人。到了近现代建筑,有很多人和思想,其实是同时并存的,人与人之间有不同的价值。
这个对当时的我来讲,触动蛮大的。就那么一瞬间,突然就觉得这可以是我去表达自我的一个方式。
▲高迪设计的圣家堂
有时候,看到很多人进入了一个建筑,并且使用着这栋建筑,但他们不知道背后的建筑师是谁。
但他们会对空间产生强烈的感动和共鸣,就觉得建筑带来的魅力挺大的。所以,我认为建筑师不是台前的表演者,建筑师身居幕后,却能有长久的影响。
毕业后曾进扎哈事务所
如何看待外界评价:和扎哈风格相似?
毕业之后,我在扎哈的事务所待过一段时间。
可能,很多人并没意识到,扎哈应该是一个艺术家。艺术家从不愿意重复自己,很多人把她做出来的东西定义成一种风格,这不是什么好事,给她一个定义,等于在固化她。
因为往往贴个标签,好像更容易认识一个人。
▲马岩松与扎哈·哈迪德、MVRDV创始人威尼·马斯合影
如果通过这种方式去粗糙地分类所有人,就好比分类线条,直线是一类,曲线是另一类。按这么简单的分法,我跟她,应该是一类,可能还有我喜欢的高迪和尼曼耶。
▲扎哈设计的丽泽SOHO
我之所以成为她的学生,可能也是因为我对她设计的一些自然有机的东西感兴趣。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拍 ©李召麒
她从至上主义马列维奇的抽象艺术出发,打破严谨构图,那应该才她真正的风格。后来的曲线是数学的,她更追求几何数学的完美性。
▲扎哈设计的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
中国城市空间、设计教育
出了哪些问题?
为什么我们要在盒子里生活?
在建筑设计上,我偏于随性写意风格,各种各样的曲线由内心而发。就跟平时我们看到画和诗一样,欣赏那些东西的时候,你能感受到创作者的情感,转变为建筑,就必须是客观且有逻辑的吗?
▲哈尔滨大剧院
绝大部分人以为建筑必须是理性、工程,是完美。但我只觉得这些要素只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建筑还得有情感的反映,和周围环境产生戏剧性的效果。
我们的居民楼像火柴盒一样。世界是盒子组成的,大部分都是盒子。
大家却从来不问,为什么我们要在盒子里生活,在直线里生活,而乐于做表面化的判断。
中国设计师缺乏反叛精神
现在,中国设计教育的一个现象:无论是学校,还是整个设计文化都缺少反叛独立的精神。
其实,我一直认为好学生是没有未来的,这里的“好”指的是乖学生,听话的那一类。
▲义乌大剧院
我就不是好学生,一直以来,我就不是学校里的乖学生,很多人说:你随便瞎弄,能弄得出经典作品吗?但,现实却是,很多年轻人看到我一些作品都说:这东西在我们学校肯定不行,老师不允许我们这么做。
这些话不难理解。过去到现在,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学校,似乎都有这么一种风气。通过设计教育,让好学生成为经典的传道士。
其实,无论是学生还是设计师,如果,在这种文化范畴里,一直崇拜经典,没有勇气去进行批判的话,可能就永远不可能有自己的东西。任何一个做设计的人,要有反叛精神,对历史,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
设计师对世界的不满和批判,来源于责任。
中国城市空间“照抄”美国
乖学生,好学生重复历史,但中国今天的建筑,我们可以看到的的这些城市,几乎全盘走西方现代主义道路。以至于中国城市化追寻的原则,就是美国原则。效率、最大化、力量、权力资本似乎就是设计中的一切。这起码是中国城市一个大的方向。
就拿过去的历史来讲,梁思成那一批人去宾夕法尼亚大学,这些人回来后,在中国搞“大屋顶”,把现代建筑和中国传统样式结合。从那以后,直至今天,中国建筑都很注重现代化、现代性、现代风格、现代主义…但,实际上,这些东西在欧洲有自己的历史根源,后来在西方有很多演变。在中国,它们没有历史,却却变成一种风格了。
▲1921年落成的北京协和医学堂新楼
在建筑业,大家都崇拜柯布西耶大师,1923年,也就是大师30多岁时,他写了一本《走向新建筑》。至今,已经过了近百年,中国还有很多专家抱着这本书学习,更别说学生了。
其实,在文化上追求的这些经典现代化,应该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毕竟严重的问题。当好学生真的很容易,因为经典已经存在了,越往后学越容易。
但如果你认为设计和文化是创新和改变,就需要有自己批判和独立的见解,这是在中国比较缺的。
如何看待土味沙雕建筑?
我不是很关注这类型的建筑,只能说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的文化状态,这种状态在短期之内,不可能发生改变。中国的丑是有群众基础的,可能大多数人觉得还不错,甚至觉得那就是经典,是美的。
不过,也有很多人有自我审美的优越感,其实,这种优越感不存在的,大家都在一个浑水里,都差不多,没有谁比谁强多少。
那些有钱买奢侈品的人,那些在外滩周边把自己豪宅弄成东方威尼斯的人,他们的审美水平是不是就高级一点?不见得。文化层级跟经济阶层不是同步的,这是跟社会政治同步改变的。
▲朝阳公园广场
应该说,审美本身是政治,从法西斯美学,集体主义美学开始。比如,有很多设计师说领导土,所以我们城市土。我觉得所有文化层级均匀分布在各个行业,我们都处在一个文化状态。
文化最大的魅力在于多元性,如果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应该为提升中国审美尽一份力,那会是很大的问题。
▲四叶草之家幼儿园
其实,共识本身就是一种特别可怕的东西,如果你把所谓的非沙雕定义为高级美学,这才是真正的可怕,应该去要赞美多样性。
▲改造蒙帕纳斯大楼,倒置的埃菲尔铁塔
设计师的责任
什么是好的建筑?
首先,我认为,好的建筑肯定不应该被定义为好的产品,我特别忌讳让建筑成为产品。
▲MAD设计的鱼缸
不管是哪个领域,总之,大多数产品都在谈实用性,包括市场、功能。或者说,时间标签太重,会让产品很快失去意义,或是直接成为博物馆里的东西,产品迭代太快。当然,也有很多经典的产品。
而建筑要感人,甚至于几百年后,它依旧要感人。故宫就很伟大,它包含世界观在里面,它的空间文化属性还在,就能被人去体会,从而由衷感动。真正能称为建筑的,都是一个建筑在情感上对人产生的影响。它有自己的语言,精神性是建筑的核心。
▲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
有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有一天,外星人来毁灭地球文明,哪个建筑是,会令外星人感动,至少会让它想留着多看两眼,会成为敌人都想去保护的建筑呢?如果有,那它是在精神上有价值的建筑。
▲平潭博物馆
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绿色建筑了,技术日新月异,但这些建筑的内部空间和七八十年代盖的办公楼没太多的区别。起码,它没有赞美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关系。
2年做100多个方案
第一次中标时,竟有危机感
我们做竞赛,2年出来100多个方案,这听起来好像很厉害,其实一点也不难,当你对周遭不满,越反叛,想表达的能量越大。表达才是我的根本目的,没有像是老师要求做作业那样,没有人真的要盖那些房子,那两年时间,真的是很宝贵的。
▲加拿大发行量最大报纸《加拿大明星报》
▲MAD合伙人马岩松、党群、早野洋介,及密西沙加前市长麦卡利恩女士
后来,梦露大厦中标,突然有人出现,而且表示要盖它。听起来是好消息,但这个消息让我们产生了危机感。
▲梦露大厦
真实的情况就是,在梦露大厦之前,我们的设计从来直接地被改成房子,突然要盖这么一座高楼,经验和知识都不够。尽管,从观念上来讲,我们是自信的,整个北美有,经验丰富的人是存在的,最后,几经努力,这个大厦还是被我们设计出来了。
我说这个关于梦露大厦的故事,就是想告诉年轻设计师说,经验可以被替代,经验是很重要的,但最重要的是观念,观念才是你唯一的财富,包括反叛,个人见解…这些菜是整个设计生涯的价值。
创立MAD时,本以为没任何机会
我回国那年,正好就赶上奥运会前期,那时候,中国可以说已经被外国建筑师占领,那些外国建筑师在中国搞新建筑,而国内的独立建筑师又不多,其实,可以说,当时我在中国几乎是没任何机会的。我斗不过外国人,国内保守势力也斗不过。
▲MAD事务所三位合伙人
一直到梦露大厦中标了,它突然就变成中国建筑师在海外的第一个案例,自那以后,才有更多人关注。
▲mad x含10个项目,法国蓬皮杜第一次收藏中国建筑师模型,并办永久收藏展
其实,中国在快速建造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要往哪个方向走,自己也不清楚。各种想法都会找到观众,正因为这样,像我这样的设计师才有机会实现,就开始干了。
▲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 ©I-TALK, Photo: XIAOYU GU
MAD的设计师要有这样的素质
刚开始那几年,这边有很多人根本不是学建筑的,大部分其实是搞美术的,外面的人都觉得我们不像建筑事务所。有时间的时候,我们会搞很多讲座,哲学家艺术家都来。
▲光之隧道
对于MAD里的设计师,我认为应该有一种素质。比如对一个项目提出问题,应该是与文化有关的问题,是你的态度,用你的作品去表达你的态度。
▲鹿特丹移民博物馆
设计,应该像一张白纸,它是没有固定的套路和风格的,设计师,不应该被灌输过太强大的东西。现在,我们事务所有来自二十个不同国家的设计师,有文化对撞,挺有意思的。
▲中国企业家论坛永久会址
城市像火柴盒,人与人之间冷漠
设计师有责任吗?
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如果更多地去赞美人性,包括街道,以及设施的设计在内。这空间应鼓励所有人保持自己的想法,但同时要促使他跟其他人产生交流。可是很多人现在已经习惯没有公共空间了,这种设计特别缺。
为什么有血有肉的人,却会设计出一个冷漠的城市,大多数时候,设计师考虑的是现代主义建筑会变成资本、权力、商业的宿命。没考虑公共空间真正应该拥有的质量,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心理。也就是说,设计师的出发点就造成了城市对人漠视。
▲胡同泡泡32号
我们设计过北京的公租房,当时,其实想做点民生的东西。那时候听说公租房像监狱,位置比较偏远,在那里住人基本和城市隔离了。还说那些人用脚踹开门,要我们设计得结实一点。
▲mad 感觉即真实
我想到的是,到底什么事重点?如果付出很多感情,去设计一个对住户有温度的社区,住在里面的人是不是就不会以那样的方式生活,如果你只是简单粗糙地设计出一个监狱一样的住所,里面的人自然想逃。所以现在这个社区,我们做了很多公共设施,也把围墙全打开了,一层做商业街,二层变公园,加入社区空间,租金没有变。
其实,不应该去等人改变了,设计师再去做适合那些人的建筑,而要先利用设计的力量,营造好的物理环境,表达出你想构建的社会关系的空间,身处其中的人才会改变。,总之,不管想的是怎么样,先要做出来。
本文转自:CASA卡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