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家庭背景极其普通,父亲在邮局工作,为了养活5个孩子不得不打第二份工。
他,教育背景极其普通,在一所位于纽约的全美排名500名以外的大学读了本科。

他,工作背景极其普通,行业出身就是一名软件工程师,就是我们俗称的“码农”。
但就是这样一位背景普通、毫无光环的技术直男,在一家千人以上员工的公司濒临倒闭之时,力挽狂澜。
公司在他长达14年的管理下,平稳地度过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收购了45家企业,市值上涨20倍,达到100多亿美元。
不仅打破了行业长达50多年的垄断,推动了监管改革,还拿下全球4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在他带领之下,公司打造了无数的科技创业神话。
他就是,纳斯达克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格雷菲尔德。
▲《福布斯》杂志年度最佳公司CEO
为人低调的他,很少参加抛头露面的商业活动,却一直在幕后推动着金融市场革命性的发展。
离职之后,他才将自己在纳斯达克的经历记录下来,写成了一本自传:《市场推手:纳斯达克CEO自述》,回忆职业生涯期间世界金融格局变革背后的故事。
拯救纳斯达克
金融格局的变革似乎总发生在大事之后,比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在二战之后建立的。
2003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纳斯达克平均每天亏损25万美元,举步维艰。
格雷菲尔德当时只是一个技术出身,金融软件公司的合伙人。身为局外人的他,被纳斯达克的董事会看中,破格提拔成为CEO。
金融市场最重要的还是人,只有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点,做正确的事情,才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变革。
格雷菲尔德上任之后的第一个动作,便是人事调整。
工作第一天的早上八点半,他一口气就裁了3名高管。出任CEO的第一年内,四分之一的员工被裁。公司不再固守传统,节奏更快,压力更大,更加“高频”,同时也更加倾听人才的声音。
▲格雷菲尔德与纳斯达克
紧接着,格雷菲尔德对纳斯达克在运营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式的改革。
金融市场早已不再是少数人的俱乐部,传统的经纪人交易制度,无法应对市场对速度、确定性、流动性等的需求,必须要用技术来解决。
他一边降低自身运营成本,一边兼并收购,将自己之前工作的公司收购入纳斯达克。短时间内,就逆转了市场占有率的颓势。
这一系列的策略,在2004年经济回暖的情况下,发挥出了作用。特别是谷歌的IPO给纳斯达克打入一剂强心针。
自此,纳斯达克由防守转为进攻。
发展纳斯达克
金融市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结合,已经成为必然。
而引领这个技术革新的,一开始,通常是一些技术极客。
为了将纳斯达克树立成为行业标杆,格雷菲尔德收购了市场公认的技术明星公司:INET,一家天才型的电子通信网络公司。
从此,纳斯达克走上了一条“技术航母”的发展路线,为未来的国际化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金融市场,和很多其他市场一样,有规模效应。
跨交易品种、跨领域、跨文化、跨国界,都是引领金融市场改革的领导者们必须拥有的能力。
纳斯达克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服务科技公司这个市场,而是将目标直指类似纽交所的综合性的市场。
很快,各种领域的公司,包括药品连锁店、理财公司、金融服务公司等都来到纳斯达克上市,其中也包括大众熟知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
至于海外市场,比如中国的科技公司,也很快被纳斯达克纳入自己的版图之中。
金融市场的变革,必然和监管、政治,息息相关。
当纳斯达克在业务方面不断壮大,无法避免的会遇到监管,甚至是政治方面的阻碍和挑战。
格雷菲尔德非常一针见血地指出:“监管可以帮助市场发展,也可以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
“美国证监会的使命分为三个方面:保护投资者;维护公平、有序、高效的市场;促成资本形成。请注意,健康和生存能力并不在这份清单里,尽管它们显然应该是相关考量。”
美国证监会对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运营状况的忽视,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证监会对市场管理新规审议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群体:工程师和负责日常运营的人”,间接导致新规缺乏紧急制动规则,给2010年美股的闪崩事件留下了漏洞。
纳斯达克的胜负手
金融交易所具有自然垄断属性,只要一家机构能够稳定占领几个核心市场的份额,它的地位几乎无可撼动。
有了技术方面的优势后,纳斯达克需要确立它在全球交易所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最直接的获取市场地位的方法就是,收购竞争对手。走向全球参与竞争的过程十分曲折,各方粉墨登场,充满了“血泪”,交了不少高昂的“学费”。
第一站,伦敦股票交易所
2006年底,纳斯达克用自身的现金,在公开市场购买了LSE约30%的股份。
但是,离收购所需的50%,还是有一定差距。
这时,善于短线突击战的两家对冲基金,犹如鲨鱼闻到了血腥味一样,冲进了这个市场。
他们拥有纳斯达克完成收购所需的股份差额,并试图说服纳斯达克“从长远考虑”,不要担心高价从他们那里买入LSE的股票。
最终,鉴于收购价格太高,纳斯达克放弃了收购计划。但是,在卖出之前购买的30%的LSE的股票,却让纳斯达克大赚4.31亿美元!
作者在回忆起这件事,和自己的管理团队开玩笑说:“说不定我们是2007年美国最成功的对冲基金呢。”
第二站,北欧交易所集团(OMX)
尽管有了尝试收购LSE的经验,收购OMX的过程也并不顺利。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证券交易所,利用了OMX的内部家族争斗,以高于纳斯达克报价14%的出价,迫使纳斯达克和迪拜集团在股份、技术、以及控制权方面做出一定的妥协。
另外,中东的卡塔尔也不甘寂寞,跳入这场全球交易所的争夺之中。重重压力之下,纳斯达克不得不直接找到OMX的一位大股东,通过又一轮谈判,最终锁定了这场花费37亿美元的收购项目。
时间来到了2007年,纳斯达克又以6.52亿美金收购了费城证券交易所,全美第三大股票期权交易所,拓展了纳斯达克的交易品种线。
金融危机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危险,但是对那些要改变金融格局的人来说则是机遇。
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意外倒闭,被摩根大通收购。9月,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倒闭,金融风暴一触即发。
市场从过热,一下子变得十分冰冻。信任开始瓦解,资金成本陡增。大多数公司进入极其困难的运营境地,甚至破产,世界金融体系正摇摇欲坠。
然而,纳斯达克却处在这场风暴的风眼。
不仅没有出现资金和运营困难,反而脱颖而出。优秀的技术储备,以及完善的管理,确保系统完美地应对了激增的交易量(收入猛增)。
而且,纳斯达克已经有足够的精力和实力,在接下来美国证监会应对危机的措施当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占领了行业绝对核心的地位。
比如,夺走了摩根大通手里衍生品交易的清算业务(一年50亿美元利润)。
表面上这是美国证监会的新法规,但其实背后的运作,你懂的。气得摩根大通的CEO直接打电话给格雷菲尔德,连环炮飙脏话。
另外,一颗纳斯达克早期埋下的定时炸弹——前(顾问委员会)主席麦道夫,也让格雷菲尔德一度十分头疼。
早在1999年,就已经有人开始举报麦道夫了。这期间,美国证监会一直没有公开,拖了很久,直到2008年底才公布和宣判。
幸而格雷菲尔德早已很不情愿地花了一笔钱(未透露具体金额),解除了一份纳斯达克和麦道夫的合作协议,协议内容至今没有公开。作者在书中简略地回忆,协议是前纳斯达克CEO和麦道夫签署的,且内容对纳斯达克很不利。
这成功使纳斯达克避免遭受前(顾问委员会)主席麦道夫史上最大庞氏骗局诈骗案的牵连。
以上种种事件中,一系列看似平淡如水、恰如其分、实则凶猛如虎的操作,让人看了叹为观止。
▲时代广场上的纳斯达克夜景
纳斯达克留下遗憾
科技改变金融市场格局,改革遇到了天花板。
由于已经无法跟上纳斯达克的发展速度,纽交所丢失不少IPO企业客户,交易量下降,沦为其他交易所的盘中餐也只是时间问题。
2011年初,CNN发布,德意志交易所拟定,将以95.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纽交所60%的股权。
一石激起千层浪。
纳斯达克立马出动,宣布以高出德意志交易所报价19%的价格,113亿美元,竞购纽交所。
政治因素、国家尊严、监管、反垄断,什么都牵涉进来了,连特朗普都为此私信格雷菲尔德:“干吧!
”。
可惜,美国反垄断部,否决了纳斯达克的竞购计划,格雷菲尔德对此回忆道:“这是我人生最大的遗憾之一”。
在对金融行业的改革中,纳斯达克已经通过技术大放光彩,但对金融还需要保持敬畏之心。
2012年的5月18日,全球有史以来最大的IPO,脸书Facebook在纳斯达克上市。
这一天注定要写入史册。
▲Facebook的IPO现场
就在一片庆祝之声中,所有人都没想到,开盘之后,Facebook股票竟然没有开盘价!
纳斯达克的技术一直是自家的骄傲,没想到交易所系统竟然在关键时刻出现问题,只能暂停交易,修改系统,更改程序代码,重新生成开盘价。
一切都坏了。
Facebook的股票一路向下,破发、腰斩,上市3个多月,股价腰斩,跌去50%。
“纳斯达克工程团队的文化应该为此事带来的麻烦负责(虽说它是我培养起来的)。正是那支超级天才的开发团队为了追求完美,把好东西变成了敌人,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怪罪哪个真正的人。”
赔了钱,丢了人,道了歉,但是一切都晚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为纳斯达克留下传统
想要推动金融格局的改革,不仅仅是业务层面,金融机构的内部激励机制,也是至关重要。
内部对已收购的公司进行文化上的分化和整合。同时,从五个方面对员工薪酬进行激励:
· 个人绩效
· 公司绩效
· 企业目标
· 股权
· 员工满意度
只有持续的创新,且形成一个制度,才能保持长久的健康发展。
▲格雷菲尔德
纳斯达克成立了内部的风险投资部门,“天赋理事会”。专门为内部员工创新,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支持。也扶持了类似“纳斯达克私人市场”,针对独角兽企业内部员工期权流通变现的“二级市场”。
早在2015年,纳斯达克内部团队已经运用区块链技术,开发并测试成功可替代现有清算业务的系统。
可惜这些信息和项目都没有公开或付诸实施,大众也不清楚纳斯达克内部的具体情况。
连震撼一时的畅销书《高频交易员》里面对纳斯达克交易所存在完全错误的描述,直到本书正式出版才有了一点粗略的澄清。
金融行业没有不散的宴席,只是宴席换了一桌。
纳斯达克已经安排好了CEO接班人。
2017年初,格雷菲尔德结束了14年来,以技术为基础、改变纳斯达克、改变美国金融体系、影响全球金融格局的伟大征程。
他来到了一家专注于高频交易的顶尖量化对冲基金沃途。
格雷菲尔德的故事还在继续。
当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美股市场,似乎已经再现了格雷菲尔德入主纳斯达克之前的互联网泡沫顶峰。
接下来的市场调整,甚至泡沫破灭,或在所难免。
谁将成为下一个时代的纳斯达克?
- End -
评论赠书: 对于为什么众多顶级科技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我们将会选3位留言质量较高的用户,免费赠送《市场推手》。(互动平台:“第一财经资讯”微信公众号 )
\" data-from=\"0\">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