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来自这些……(深海冷泉海底生物贻贝)

超大嘴的穴口奇棘鱼

可能来自这些……(深海冷泉海底生物贻贝)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眼睛一大一小的异帆乌贼

它们为啥会长成这样呢?平时都靠吃啥生活呢?

其实深海生物除了吃些同样“奇葩”的生物,以及尸体啊、粪便啊啥的,有的深海生物还有自己的秘密“餐厅”……

生命禁区?不存在的

尽管航海捕鱼的历史有几千年,但直到19世纪中期,人类对于几百米以下的深海世界,仍然一无所知。
当时的西方学者,已经根据近代物理学,推算出深海水压高得吓人,并知晓几百米以下就是一片黑暗。

没有阳光,就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生产者”,水温也低到接近0℃……于是有人猜测,如此“高冷黑”的深海环境,恐怕是生命禁区。

1867年,美国学者普尔塔莱斯,把挖泥斗沉入佛罗里达以南约940米深的海底,打捞出大量生物标本,才首次证明深海也有生物。

宽咽鱼有着奇大的嘴巴和喉囊,能吞下尽可能大的猎物。
视频来源:EVNautilus

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环球科考,证实深海生命遍布全球;1977年和1983年,美国“阿尔文号”潜水器先后发现深海热液、深海冷泉两种全新生态类型……伴随着不懈探索,深海中的生命故事,逐渐褪去神秘色彩。

深海暗黑食物链

在海洋科学界,通常把水深200米内算作“浅海”或海洋表层,也称为透光区。
这个区域能照射到阳光,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水生植物和藻类,支撑起浅海生态。

超过200米深的海域,就可称为“深海”,又可分为4个水层:200~1000米为中层带,1000~4000米为深层带,4000~6000米为深海带,6000米以下为超深海带。
中层带以下,阳光就十分微弱、直到近乎于零,水生植物和藻类难以生存。
这就形成了一套“暗黑食物链”:营养物质要么来自海洋表层的剩余,要么靠深海海底涌出的化学物质。

其实在深海和浅海之间,有许多生物往复穿梭。
白天,浮游动物为了躲避捕食者,会潜入黑暗深海,夜晚光线暗淡时又浮到海洋表层。
以浮游生物为食的磷虾,以及鲱鱼、灯笼鱼等滤食性鱼类,也随之被“带节奏”,跟着昼降夜升;继而带动带鱼、枪乌贼等捕食者,形成一场每天上演的垂直大迁徙。

磷虾:怎么我走哪儿你们跟到哪儿啊

图源:Richard Herrmann

生活在中层带的生物,则更喜欢等着“天上掉馅饼”:表层水域生物的尸体、粪便,最终会分解成碎屑,降入深海,如雪花一般飘飘洒洒,称为“海雪”。
许多中层带乃至更深水域的生物,就以海雪为食。

在深海悬浮并缓慢飘落的“海雪”,由浮游生物的絮状代谢物,以及遗骸、粪便和其他有机物颗粒组成。
听起来可能有点恶心,但却是深海生命的重要营养来源。
图源:Atlas obscura

其中90%的海雪都被其吃掉,但在太平洋腹地一些海床上,仍能见到几百米厚的海雪层,足见海雪总量之大。
还有鲸和大鱼的尸体,不及分解就整个沉入海底,成为海底生物的盛宴,形成“一鲸落,万物生”的鲸落小生态。

”鲸落“是鲸类、大型鱼类尸体沉到海底 后,形成的临时小生态。
在食物匮乏的深海海底,一处鲸落就相当于”全村吃席“,六鳃鳗、盲鳗、章鱼和甲壳类动物等从四面八方赶来。

大型聚餐现场

视频来源:nautiluslive.org

它们会在几个月内吃掉大部分软组织,鲸骨则被食骨蠕虫、厌氧细菌等花上几年、几十年缓慢分解。

由于中层带光线微弱,捕食者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彻底放弃视力,改用生物电信号追踪猎物,要么极力强化视力。
后者的代表如大鳍后肛鱼,它们脑壳透明,眼球硕大,可以旋转调整方向,以此捕获微弱光线。

“网红生物”大鳍后肛鱼,双眼在脑壳内部。
嘴巴上方那两个洞其实是掌管嗅觉的鼻孔。
图源:Kim Reisenbichler / researchgate

近年发现的异帆乌贼,更有一大一小的独特眼睛,聚光能力强的大眼往上看,另一只稍小的眼睛则观察四周、下方的动静。

眼睛一大一小的异帆乌贼

视频来源:MBARI

深层带看似宁静,其实也是危机四伏的“修罗场”:从2500米深度捕获的六鳃鲨,胃里发现浅海鱼类的残骸;海洋哺乳动物中的豪杰,抹香鲸和柯氏喙鲸,也能潜入2000米以下捕捉头足类动物。

深海食物有限,需要尽可能提高捕食效率,穴口奇棘鱼有夸张的尖牙和奇大的嘴巴。
图源:Norbert Wu

不过以上这些深海生命,仍然和陆地生命一样靠阳光养活——它们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来自海洋表层植物、藻类的光合作用。
但在深海海底,还有真正不依赖阳光的生态系统。

深海热液-热闹的黑烟囱

1977年,美国“阿尔文号”潜水器,从加拉帕戈斯群岛2500多米深的海底裂谷,带回一组震撼图像——海底耸立着无数“黑烟囱”一样的喷口,都喷射着滚烫的黑烟。
“烟囱”周围,还簇拥着数不清的管状蠕虫、贻贝和虾蟹——深海热液生态系统,从此进入人类视野。

深海热液喷口,喷出的“黑烟”是富含硫化物和金属离子的高温海水,滋养了靠硫化物生存的微生物,并由此形成了特色生态系统。
图源:P. Rona / NOAA

在深海海底的大洋中脊,地质活动十分活跃,形成了许多裂隙。
海水由此渗入地下,在高温、高压环境中被加热到350℃~400℃,并有多种金属和硫化物溶解在内。

当这些海水从海底裂隙再次喷出时,随着水温骤降,其中的重金属和硫化物便会析出,看起来像黑烟。
析出物质沉积在喷口附近,渐渐形成了“黑烟囱”。

深海”炊烟“

视频来源:EVNautilus

对大多数生物来说,硫化物和重金属都有毒。
但海底有一些古菌(比细菌更古老的微生物)、细菌等微生物,专门靠分解这些化学物质为生。
而且热液喷出后,很快会被周围海水冷却,几十厘米外微生物就能存活。

由于这里没有阳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这些利用硫化物合成有机物的古菌、细菌们,就扮演了类似植物的生态角色。

热液生态“黑烟囱”以喷射口为中心,按温度分成几圈:最靠近喷射口也最热的区域,是嗜热微生物的地盘;稍远一些的位置,住着耐热的多毛类蠕虫;温度15℃~2℃的外围区域,则栖息着大部分的双壳贝类、管状蠕虫和虾蟹。
这些“大型动物”要么以微生物为食,要么与微生物共生。

成群的蠕虫在此“扎根”

图源:NOAA

迄今为止,研究者已在全球洋底发现了600多处热液生态区,区域内新发现(命名)的动物至少有540种,其中超过85%是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

几乎每一处的生物构成,都有所不同:东太平洋热液区常见的管状蠕虫,到了大西洋中部就被盲虾替代,而中印度洋又以海葵、腹足动物为特色,南大洋则出现了雪蟹和藤壶。
有研究者还以此为依据,把全球热液区给分成了6个生物地理区系。

贻贝和甲壳类聚居于此

图源:NOAA

热液生态如同海底的生命绿洲,却难以长久繁荣。
“黑烟囱”可能会坍塌,甚至彻底熄灭,让依赖它生存的所有生物彻底团灭。
而在海底的另一处,又会冒出新的“黑烟囱”,渐渐形成新的群落。
这些生物是如何在各处群落之间扩散、演化的,还需要更多研究。

深海冷泉-漏气造就的“小世界”

20世纪80年代,人们又在大陆板块边缘的深海,发现了另一种生命绿洲——海底冷泉。
海底沉积的有机物,缓慢分解后会产生甲烷等气体,从海底裂缝渗漏或喷出,从而形成了冷泉。
不同于高温热液,冷泉的温度和海底一致,约为2~4℃。

深海冷泉的温度并不比周围冷

视频来源:Natural world fact

冷泉周围的甲烷古菌,能在无氧环境下,把甲烷转化成更复杂的有机物。
它们聚集成方圆可达数百米的菌斑,吸引来取食古菌、或与其共生的动物,如多毛类蠕虫、管状蠕虫、深海贻贝和铠甲虾等,构成了小生态。

管状蠕虫

视频来源:Natural world fact

冷泉周围的生物密度,可与热液生态媲美,如同拥挤的城市。
但冷泉的物种多样性低得多(迄今只发现了200多种动物),或许是因为食物有限。
有趣的是,这一热一冷两种环境,竟有约20%的相同物种,最典型的是深海贻贝。

冷泉和热液都有深海贻贝

视频来源:Natural world fact

研究者推测,深海贻贝原本也和大多数贻贝一样生活在浅海潮间带,在白垩纪晚期进驻靠近大陆的冷泉。
然后它们再以此为跳板,扩散到大洋腹地的热液区,并逐渐与甲烷古菌共生。

20世纪中期的主流观点认为,地球生命起源于早期海洋表层的“原始汤”。
但随着深海热液和冷泉生态的发现,也有观点提出,最早的地球生命,或许就来自深海海底。
随着深海探索队伍的壮大,相信人类会在这片“高冷黑”之地有更多发现。

冷泉附近的管状蠕虫,它们完全依赖体内的共生细菌提供营养,没有嘴和肛门,还能分泌出一层硬质的“管子”保护自己。
图源:USGS.gov

有赞店铺:博物文创旗舰店 合作:bowuboc@cng.com.cn\" data-from=\"0\" data-is_biz_ban=\"0\">

撰文 | 任辉

微信编辑 | 未末

本文原载于《博物》杂志2022年6月刊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