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镇川专栏」孝义戏曲评话 第25回(剧团评话晋京演出吕梁)

第 二 十 五 回

一路谈戏大理三人巧策划

一锤定音风流三部进北京

「梁镇川专栏」孝义戏曲评话 第25回(剧团评话晋京演出吕梁)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诗曰:

谋事在人成在天,

梦寐夙愿逾十年。

天时地利人和备,

厉兵秣马战犹酣。

列位看官,举凡大事,一旦到了万事齐备,只欠东风的时候,只要再加一把劲,便可以大功告成。
犹如箭在弦上,弓满弦紧,一发便可以中的;亦如骑在马上,奔驰不息,只要再一跃即可腾空而起,越过障碍;好象一篇文章,势已蓄足,只要再加一笔,便可以画上圆满的句号;正如一部戏曲,几经铺垫,只要再拧一码,便可以达到高潮。
此时的“风流三部曲”,业已到了蓄势待发的程度,火候已到,只要再拼一把,便可以大展雄姿,功德圆满。
千万不能像当年的《风流父子》那样,唾手可得的“文华新剧目奖”,只因戛然停步,而功亏一篑,徒然留下不可弥补的遗憾。

“风流三部曲”晋京展演的话题,是1997年4月初,梁镇川陪同时任山西省文化厅副厅长贾立业和艺术处长孙志勇,赴云南大理参加“全国重点剧目创作座谈会”时谈起的。
三人一路行来,一路谈戏。
从全国戏剧创作形势,谈到全省戏剧创作状况;从“风流三部曲”剧本,谈到孝义市碗碗腔剧团。
特别是谈到一个县级稀有小剧种剧团,能够创作并演出三部自成系列的大型现代戏,且都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真是难能可贵,全国罕见啊!
梁镇川早有“风流三部曲”进北京的想法,就有意将话题往这方面引导。
贾厅长和孙处长听了,都惊讶,要到首都北京舞台去展演,三台现代戏!
这在全省乃至全国戏剧界都是前所未有的大事,能行吗?剧本质量是否达到要求的水准;剧团演员是否能承担三部现代戏的演出重任;音响、灯光、舞美等能否达到晋京演出的程度?即使上述条件具备,经费又从何而来?诸多问题,使三人深感困惑。

在考虑到困难问题的同时,三人也客观地分析了有利因素。
1998年正值改革开放二十周年大庆,机遇难得。
“风流三部曲”正是反映农村改革题材的现代戏。
三部戏风格独特,自成系列,分别在国家、省、地调演中获奖。
十年前,《风流父子》已有晋京演出载誉而归的艺术实践。
孝义碗碗腔剧团剧种独特,剧团演员阵容可观,具有一定的实力,且有张建琴这样优秀的挂牌演员。
只要努力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集中优秀创作力量加工锤炼,精心打造,演出是会成功的。

三人经过认真分析认为,这是一件大事、好事,也是一件难事。
任何事情不是诸方面条件具备之后才去做,而是,有了一些基本条件之后,要去努力争取,这就叫工作。
领导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客观地分析了有利、不利因素之后,能够驾驭全局,统筹协调,发挥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敢于拍板定案,大胆决策。

省厅首肯之后,梁镇川回到吕梁立即召开局党组、局务会议,传达省厅意见,进行了研究部署,并组织带领局艺术科、戏研室人员奔赴孝义,与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以及剧团有关领导具体研究方案。

总开关一开,各路灯便亮了起来。
于是,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全面铺开。
导演雷守正、音乐设计孟只争、舞美设计李达寿、全区拔尖的演奏家等各路人马齐集剧团。
地区戏研室主任解玉峰,蹲在剧团坐阵指导。

这正是:

总闸一开齐上马,

挽弓搭箭对准靶。

群策群力献才艺,

众手浇开艺术花。

然而,任何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剧目加工、修改、排导就是一大难事。
原本想三部戏已成系列,且已连连获奖,可以晋京演出了。
殊不料首都戏剧专家亲临孝义观摩之后,提出很多意见,有的意见还是致命的硬伤。
眼看晋京此行有泡汤的危险。
一时间,人心浮动,情绪低落,连省厅个别领导也打起退堂鼓来。
怎么办,是进,还是退?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此时,局长梁镇川只好求救于省文化厅厅长成葆德。
好在梁镇川与成厅长是山大同学,无话不谈。
两人权衡利弊,几经分析,觉得开弓没有回头箭,气可鼓不可泄。
如果就此收兵,那就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只有继续加工、修改,才有成功的可能。

于是,主创人员以及演职人员,又进入新一轮的修改排练之中。

整个排练过程中的困难,诸如经费到位不及时,各项花费难以为继;剧团演员之间矛盾纠葛,难以协调;三个大戏同时排练,时间紧迫;外聘的专家、演奏人员拿谱要价等等,每天都在困扰着孝义文化局长张立新、剧团团长宋联湘。
他们亲临一线,亲自操作,难处真真难以一一尽述。

最令人头疼的是,万事齐备之后,还未得到国家文化部的邀请。
没有邀请,怎么能进京?梁镇川急忙派地区文化局文化科长徐晋刚赴京办理。
几天后,传回来的信息是,文化部艺术司以未审看过剧目为由,难以邀请,不予发文。
后经徐晋刚多方解说,艺术司领导答应看过剧本之后再说。
梁镇川连夜派人送三个剧本进京。
可幸的是剧本还经得起推敲。
国家文化部艺术司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在拿到剧本三天之后,即发出了进京演出的邀请文件。

1999年元旦前夕,正当晋京展演将要成行的时候,剧团团长宋联湘和他爱人张建琴从北京打来紧急电话,要求地区文化局长梁镇川、孝义市文化局长张立新,立即赴京,商讨重大问题。
元月一日,正好机关放假。
梁镇川、张立新驱车直奔京城。
晚上,与宋联湘、张建琴以及剧团会计任学谦等五人,齐集在北京前门大街一家简陋的小旅馆内。
原来,宋联湘和张建琴俩口连日来在京与有关专家商讨“风流三部曲”晋京展演,张建琴能否夺取“梅花奖”的问题。
专家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这么大的事情,谁能给你打百分之百的保票?于是,张建琴、宋联湘俩口犹豫了,紧急求救地、市文化局长来京商议,最后定点。
夜深了,旅馆的小房间里烟雾弥漫。
五人的心境也象烟雾一样,飘飘渺渺,游移不定。
正在难以决断之时,会计任学谦说了一句发人深思的话:如果晋京演出,成功和失败的可能各占其半;如果不来,那就一点希望都没有了。
一句话,使大家豁然开朗。
随即,梁镇川一口咬定,北京此行,非来不可!
现在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骑在虎背,已难下来;此时决不能再打退堂鼓,否则,各方面都不好交待。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咱们齐心合力把戏演好,是会感动上帝的。
就这样,直到天明,大家才最后坚定了晋京演出的决心。

人常说,好事多磨,但好事也多助。
大凡好事,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尽管困难重重,也会因众多方面的帮助而得以成功。
一个县(市)级小剧种剧团,能够同时带三台反映农村生活的大型现代戏晋京展演,这是戏剧界从未有过的壮举。
消息传开,大家都为之赞叹、惊讶,同时也由衷地感到难能可贵,因而也就真诚地大力相助。

剧场的选择十分困难,加之演出的时间几经变更,演出剧场定了又退,到快进京时,剧场还没有定下。
梁镇川又派徐晋岗二次进京,最后在文化部演出处的帮助下,选定了中国政协礼堂。
按正常的占场费用,大得惊人。
但剧场领导一听说是贫困地区的县级剧团,便给减免了一大部份。
从而,使“演出座谈会”能够在国家领导人出入的贵宾厅召开;也使县级小剧团能够在国家级的大雅之堂登台亮相。

时任孝义市委书记章霍生活、市政府市长李良生,对优秀剧(节)目的创作和生产十分重视。
市委、政府主要领导独具慧眼,认定这一艺术活动意义重大,不仅多次观看排练、演出,指导鼓励,而且先后拔出30万元专款支持。
进京演出时,时任市长李良森亲自带队,并由高大旺、魏金栓、李安、等五名市级领导,组成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主持领导了演出的全过程。
孝义市委宣传部、孝义市文化局、剧团,全力操办演出各项事宜,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

吕梁地委、行署以及地委宣传部、行署文化局,对这一重大艺术活动从始至终热情帮助,大力支持。
时任吕梁行署专员薛延忠批准,财政拨出20万元专款,地委宣传部拨出5万元资金予以扶持。
地委、行署主要领导亲自观看演出,予以热情鼓励。
地委宣传部、行署文化局领导,不仅亲自参与了创作,而且多次深入剧团,对创作和生产的全过程进行了组织指导,策划并组织实施了进京演出全过程。
吕梁戏研室主任解玉峰,在剧团蹲了四十多天,坐阵指挥。

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剧协主要领导以至分管领导、处室负责人,多次率专家亲临孝义观看演出,组织剧本讨论会、专家座谈会,对剧本、排导、演出,提出宝贵意见,为晋京展演及时发出推荐文件,并为演出做了协调组织工作。

国家文化部、中国剧协、中国艺术研究院领导以及所属有关司、处、所的领导,对此次晋京演出热切关注,不仅及时发出邀请函,而且派出八名专家,不辞辛劳亲临孝义连续观看三场演出,并帮助修改加工,使剧目更趋完美。

1999年1月27日,“风流三部曲”剧组满怀信心登程赴京。
这一从1998年4月到1999年1月,准备历时10个月的重大艺术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

这正是:

堂而皇之京华游,

三部大戏显风流。

苦心经营十载后,

大雅之堂演春秋。

(下回待续)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