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放亮一点,身子坐正,非常好,笑一下!
”4月13日,在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东风路的东风照相馆,王音浑厚的声音刚落,清脆的快门声入耳。镜头中的笑容,定格在这一瞬间。从黑白到彩色,从胶卷到数码,从1978年开办到现在,44年过去,东风照相馆负责人兼摄影师王音定格了无数个这样的瞬间。被留住的无数个瞬间,是许多人的青春与难忘回忆。
手工修容上色
翻箱倒柜找出多年未用的胶卷相机,王音熟练地解开皮套,嵌入胶卷,眯着左眼,手动对焦。王音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端起那部海鸥120胶卷相机,给顾客拍照时的激动与小心翼翼。“如果拍不好,就会浪费胶卷,所以每次拍照都要再三调焦,尽量一次成功。”他说。

4月13日,乌鲁木齐市东风照相馆负责人王音和女儿一起查看彩扩出的照片质量。 邹懿摄
在没有美颜拍照软件和图像处理软件的年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同样强烈。利用底片与照片的相反亮暗关系进行手工修容,相当于时下流行的“磨皮”功能。
王音拿着一张老底片和一支铅笔比划着:“透光看,人脸上的黑痣在底片上就是白点,拿铅笔把白点一个个涂黑,照片中的人脸才能白白净净。”
店里的储物室内,有一个已经落了灰尘的白色笔筒,放着十几支狼毫笔,是黑白照片变彩色的“利器”。比修底片更加考验技术和耐心的是给照片上色。上世纪80年代初,很多顾客会要求给照片上色。
4月13日,乌鲁木齐市东风照相馆负责人王音夫妇在整理照相馆里的老物件。 邹懿摄
王音的妻子艾国香至今还保存着当年上色用的水彩调色本和十几支狼毫笔。照片中人物红润的脸色、浓密的睫毛以及衣服的褶皱明暗,都是用这些工具描画的。从面部到衣服,每上色一部分,需要晾干才能进行下一部分上色。一道道工序下来,一张黑白照片变彩色至少要花费一周时间。
照相馆的“黄金时代”
1985年,东风照相馆迈入了彩照时代。此后长达15年的时间,是照相馆的“黄金时代”。来照相的人络绎不绝,年轻的男男女女走进照相馆,挑选自己心仪的艺术服装,学着明星的模样在布景前摆出各种姿势,最后把一套靓照制作成挂历挂在家中,是普通人实现“明星梦”的快捷方式。
此外,孩子的百天照、周岁照,新人的结婚照,一家三代、四代人的全家福,都是东风照相馆的日常摄影主题。
照相馆柜台上摆放着的方框型裁刀,已经有30余年历史,比王音的女儿王艺锦的年龄还大。王艺锦坐在电脑前,按照顾客的要求,进行轻微美化调整,再在激光数码彩扩机上打印出来。2005年,照相馆迎来了数码相机时代,店里开始用起了修图软件,把胶卷转换成底片的保存方式也被电子版照片代替,通过电子邮件把照片电子版发送给有需求的顾客。
4月13日,乌鲁木齐市东风照相馆负责人王音为顾客拍照。 邹懿摄
4月14日是87岁的市民王季平和81岁的老伴汪慧琴的“钻石婚”纪念日。两位老人互相搀扶着,提前一天来东风照相馆合影留念。他们请王艺锦将照片电子版拷贝到U盘,准备发给在北京的儿子。
U盘里还有一张全家福。“2017年,我儿子工作调动去北京,临行前我们一家三代人特意到东风照相馆拍了这张全家福。”汪慧琴说,“孙子、孙女的百天照、周岁照,也都是在这里拍的,这里的摄影师给小孩拍照特别有耐心。”
不褪色的仪式感
乌鲁木齐市民高瑞玲家里有多本相册,翻开其中一本,是她女儿和外孙的百天照,两张百天照时隔27年,均拍摄于东风照相馆。
高瑞玲说,即便如今手机拍照非常便捷,但仍代替不了在照相馆拍照的仪式感:一家人整整齐齐坐在一起,请专业摄影师留下一张温馨的合影,最后再冲洗成纸质照片。翻阅相册时,指尖触碰的是幸福。
4月13日,乌鲁木齐市东风照相馆团队合影。 邹懿摄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开店这些年,王音夫妻俩最大的收获就是把无数顾客的青春定格。如今,他们的女儿王艺锦也正在学习摄影并打理店内事务。
王艺锦说:“从小到大,我在照相馆里看过太多人来拍百天照、周岁照、入学照、结婚照和全家福。长大后才明白,人们在人生的很多重要时刻来拍照留念,是一种对生活、对身边人爱意满满的体现。老照片会泛黄,但是爱不会褪色,我想把这种爱延续下去,把这种幸福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