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记得每逢过年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起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写的一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而诗中所讲的爆竹声就是花炮燃放的声音,追溯制造花炮的历史据相关文献记载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荆楚岁时记》曾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当时没有火药和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从而代替了用火烧竹子的古老习俗。北宋时,中国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炮仗”,后又改为“鞭炮”。所以王安石诗中的爆竹声实际已经是指的是鞭炮燃放的声音了,并不是字面意思的燃烧的竹子。
桥陵门

作为花炮之乡的兴镇花炮制造从传说的开元年间为了供奉桥陵而设立的花炮作坊开始,到现在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据老人们传说,唐朝时候为了服务桥陵,在周边除了设置有多个供奉桥陵的作坊外,还设有五个折冲校尉府驻有军队拱卫桥陵,名称有几个现在都还保存了下来,如宣化,崇德,相原等。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包括唐让帝惠陵都已难逃被盗的命运。周边的驻军机构也已经名存实亡,一部分军士不愿远走他乡,流落到了现在兴镇这个地方,与周边一些制造宫廷焰火鞭炮的匠人们一起形成了张官、渊家、仁和、隆兴、紫禁和永和六个堡子,称为六合堡,从而奠定了兴镇街道的一个雏形和基础,所以才有了“先有六合堡,后有兴镇城”的说法。而到了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由郭忠奉府司命令,修旌仕坊城,兴镇城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到现在也有将近500年的历史。如果从龙泉寺碑的记载来看,“龙泉寺始建于唐,各代屡有修葺,到了清代末年,同治回乱,三神之庙,俱成焦土,后来又重新修建,屹立于古镇之中”,说明最少唐朝这里已经形成有自然村落了。
花炮制造
而当地花炮制造作为一种传统手工业,始于唐,成长于宋元,兴盛于明清,到清代道光年间,这一古老艺术已经达到了历史鼎盛时期,当时著名诗人荆姚人张崇健在观赏焰火花炮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火树银花幻似真,元宵夜郎艳阳晨。飞红无限休和象,散作人间遍地春。”而在兴镇人也有这么一句老话:“史家的炮,渊家的鞭,车王家的双响冲破天”,说明了兴镇花炮制造很早已经形成了专门的作坊,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当年兴镇花炮制造业的一个空前繁荣的场景。除兴镇街道外,包括周边的车王,曹家等村落都有专门制造花炮的作坊。而渊家堡的渊家世代以花炮制造为业,所以也在街上有多家字号,专营花炮,渊家在之前有兴盛渊,永阑渊等字号,就是专门的花炮制造作坊。而渊家在清朝“同治回乱”时期出过一位因为不愿意与叛匪合作而点燃自家存储的花炮火药,与贼同归于尽的渊安国,也是兴镇当地因为花炮而青史留名第一人,列入县志忠烈传。而渊姓后人尧山中学物理老师渊华舫1955年与同校化学老师魏文涛潜心钻研,在原有的传统花炮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学药品,研制出红橙黄绿蓝紫白等各色焰火,为当代兴镇花炮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以此为基础,当地设立了化工厂,设立了花炮研究所,花炮制造业到了90年代达到空前繁荣,是明清时期所谓的大发展根本无法比拟的,带动了周边蒲富两县多个乡镇数十个村落的经济发展,也为当地人们生活提升,有更多的人能够读书上学,走出家门提供了经济基础。前几年在广州和一位同学的母亲聊天,老人家就讲,当年多亏了她们家做炮,才供出了三个大学生,当时孩子放学回来,不管作业完成没有,每天半万穿炮眼子的任务,现在说来都是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而三个大学生读书的时代正好是当年花炮兴盛的那个九十年代。这也只是一窗口,因为有了当年花炮制造业的经济基础,很多家庭都和这位同学家一样,孩子们跳出了龙门,最终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所以花炮制造也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的人才教育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渊华舫老师
兴镇自古因为花炮制造业的兴隆,除了传统土纸烧纸之外,也衍生出了服务于花炮制造的绿红纸等外包装材料的制造。因为造纸业也是兴镇大宗,也是数百年来兴镇周边产物蒲富交界数十个村落赖以生存的经济作物,也是远销西北各省的和花炮驰名的土特产。甚至兴镇周边的党家一支族人迁徙商州,桑落坊冀氏一支迁徙西乡,也都把造纸术带了过去,因此富甲一方。所以兴镇数百年前被称为“精纸坊”“订纸坊”后改谐音为“旌仕坊”,至少这个名称从明代中期已经开始叫了,这个名称几百年后,到了清初已经记载为兴市镇,到了解放后改名兴镇。因为兴镇造纸业的兴隆,清朝中期当地士绅在北宫院内修造了一座敬奉纸圣蔡伦的庙宇,并为此立了一通神道碑。兴镇的南庙却是因为当地花炮产业的兴隆而修建的,全称为火神庙,当地人俗称南庙,南宫。因为当地花炮产业的兴隆,除了带动造纸业外,制造花炮用的火药也是遍地开花,传统的火药就是一硝(一斤硝)二璜(二两硫磺)三灰(三两树杆或麻杆烧成的灰),当地俗称“黑火药”。所以为了护佑当地花炮业兴隆以及制造花炮业者的平安,人们集资修建了火神庙。火神庙敬奉的主神是孙思邈,传说火药就是孙思邈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所以才流传后世,成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在90年代以制造焰火而闻名的甜水井雷坊村每年火神爷生日都要燃放焰火,举行盛大活动纪念这位祖师爷诞辰。
蒲城焰火
花炮的燃放在古代人们的信仰中有除瘟神,去恶鬼的意思,虽然有点迷信,但从科学的角度讲,烟花炮竹的燃放释放的硫具有杀菌净化空气的功效,所以除瘟神的意义还是有一些的,也包含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花炮制造业因为不规范操作而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大规模的民间制造早已经在地方政府的宣传引导下,已经基本绝迹,当地剩余的多是具有牌照的规范型厂家。对于烟花炮竹的燃放,上海是第一个严禁的,也是第一个开禁的。人烟,人烟,是指的人间烟火,没有了烟火的人间,那还是人间吗?花炮燃放,我想也不能一概禁止,应该在规定的区域规定的时间内可以燃放,不然人间没有烟火气,那还能算是人间吗?这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也不应该在我们这辈人手上断绝,老祖宗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就没有那么多了,而一概禁止,那是不应该的,也是不理性的。从前的时候,人们烧煤做饭取暖,用柴草烧炕烧火,天依然是那么蓝,水依然是那么清,山依然是那么绿。而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工业发展不规范所造成的,并不是一家的火炕,一家的火炉,一家的土灶所能影响的了的。
烧炕的老人
而这些都是我们常说的人间烟火气,我们每个人都不是菩萨,都不是神佛,都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所以每年逢年过节还是不应该完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就可以燃放。我们不可能因为每天交通事故的多发而把汽车全部禁止掉,也不要因为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否定整个花炮制造业。花炮的制造和燃放最终的效果,过年即有了年味,传统的文化恢复和当地经济的复苏也有了盼头,燃放烟花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抗疫,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最终结果就如清代诗人讲的那样:散作人间遍地春!
恢复传统产业的生产制造,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蒲城县志》《民国三十七年蒲城县志稿》等
说明:本文图片均选自网络。本文为亲情蒲城作者原创,转发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