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游方和尚,因为年代久远,在俗和出家的名字,都没人记得,只知道他曾风餐露宿,四方弘道传法,曾给那个生灵凋敝的王朝、满目疮痍的社会、民不聊生的百姓,带去一丝丝生机和希望。
话说有那么一天,和尚来到了虹县,就是今天是安徽泗县地界,一个古运河旁边的小镇上。口渴难耐的他在一口老井旁,解下了系在腰间的葫芦,他要在井里取些水,解渴充饥。
井台距离水面很浅,本来是触手可及,和尚俯下身子,按住壶口,刚刚灌满水,还没来得及提起,就感觉有一股暗流涌动的漩涡,眼睁睁的把葫芦吸进井里。

俗话说,水里的葫芦不沉底,说的是葫芦即使灌满水,也很少会沉下去,那么让这位阅尽江湖的和尚百思不解的是,那个浸润了和尚悲悯和普渡情怀的宝贝葫芦,究竟会到哪里去?这一老井里,又蕴藏着怎样的奥妙和玄机?
葫芦本是身外之物,毕竟随身多年。带着他的经书佛卷,和尚怅然而去。在此后多年,他继续云游天下,弘法布道,却始终无缘一个让自己满意的葫芦。
直到有一天,他来到东海边一个渔村,在一口水井旁,休憩歇脚,却在不经意间,在水井里捞出来一件漂浮物。清理掉杂草和绿苔,和尚惊喜的发现,那竟是多年前自己在虹县丢失的那个刻着自己法号的葫芦!
和尚兴奋地赶回到虹县,说出这段“泉通大海、井通大海”的传奇,晓谕这里的百姓:以这口老井和大海的特殊渊源,可以得到东海龙王和南海观音的庇佑和加持,可保佑这里的黎民众生,水火无虞、风调雨顺。
于是,在这位和尚主持和倡议之下,从这口老井不远处,当年古运河北岸,建起了“天王庙”,俗称通海庙,又称通庙子。该庙五间大殿,供奉着四大天王和南海观音,两侧有东西廊坊,山门、钟鼓俱全,曾经烛火鼎盛,香客如织。并和南岸的老井相互呼应,形成了北有通海庙,南有三山夹一井的独特景观。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三月二十三、四月初十、七月二十三、八月初十都有庙会,来自苏皖两地客云集、热闹非凡。
如今村子里有很多老人,仍然记得当年老井的神奇和古庙的繁华,都还会和子孙们说起井通大海、泉通大海的神话。
(根据刘杰讲述的版本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