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传统食物有:青团、艾粄、鸡蛋、薄饼、大葱和蛋饼等。青团,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青团子用浆麦草的植物做成皮,细腻的糖豆沙做成心,然后放入锅中蒸熟。艾粄,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鸡蛋,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
1、青团子
在清明节的时候食用青团子是属于一种很传统的清明节方式,尤其是在南方地区的时候清明节的时候食用青团子更是随处可见,其实青团子也就是选择一些青草汁将其置于糯米粉中混合均匀之后,将糯米粉搅拌成绿色之后即可根据个人的口味制作青团,有的地方可能会在青团中加入一些馅料,有的地方可能不会,一般在制作青团子的时候都会选择将青团子直接置于蒸锅中蒸熟之后即可食用,制作简单也比较方便的一种食材。

2、艾粄
可能在有的地方也会选择在清明节的时候选择食用艾粄,但是对于艾粄这种食物的话对于一些客家人来说可能会比较熟悉,因为这种艾粄的话就是属于清明节的一种传统的食物,在清明节的客家人会选择采摘一些新鲜的艾草叶将其置于清水中焯水处理之后,将艾草捞起,将水备下,艾草将其切成碎末状备用,再将煮艾草的水将其用来和糯米粉还有艾草末一起用来搅拌和面,等面团和好之后将自己备好的一些馅料置于面团中制作成圆团状之后即可,将其置于蒸锅中蒸制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之后即可食用。
3、暖菇包
在生活中清明节的时候也有的一些地方会选择食用一些暖菇包,其实暖菇包这种食物的话是属于一种地方传统美食,一般在泰宁地区比较流行,在泰宁这个地方的话会选择在清明节的时候采摘一些暖菇制作暖菇包,但是有的地方的话就会选择直接用暖菇粉,但是都是有着在清明节的时候食用暖菇包的习惯。
4、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5、鸡蛋
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清明节吃鸡蛋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好的食品储备。清明节这天鸡蛋除了吃,还可以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画的五颜六色鸡蛋可以吃;而“雕蛋”则仅供玩赏。
6、清明饭
每逢清明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清明叛。常用的草药有艾草、?麻叶、鸡矢藤、清明菜(白公翁)、荠菜、枸杞叶等。将需用草药洗净、去梗、煮熟,拌在预先浸透滤干的糯米(加适量大米)中,用碓皿番成饭团,添进红糖搓匀,制成饭块蒸熟即成。
7、薄饼
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如今,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风俗习惯。老厦门人卷薄饼时,一般喜欢在薄饼皮里放点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丝,或抹一点辣酱等,卷后趁热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预示着将使农苗兴旺、六畜茁壮,有的地区还认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饼,会使人们更勤(芹)劳,生命更长久(韭),家业更兴旺。
8、大葱和蛋饼
清明节,青岛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此外,旧时青岛地区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白面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