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农村版 宋广军 通讯员 古国凡 赵柯炎
一条宽敞明亮的水泥路穿村而过,路两侧花果飘香。连排的小洋楼掩映在翠绿之中,家家大门口,院内精心美化,红彤彤的月季花、金灿灿的菊花争奇斗艳……走进襄城县范糊乡大郭村,难见昔日环境杂乱的旧模样。
“一条大道通西东,之前可是不大‘通’。”9月2日,大郭村党支部书记李均安说,过去村民们走的是一条“断头路”“泥水路”。断头路上私搭乱建严重,路面最窄处,不足两米。像这样的断头路,全村6个自然村中,就有5条。村里环境差,经济发展慢,村民们看着邻村的路修得明晃晃,农民致富腰里鼓囊囊,羡慕至极。

2009年初春,大郭村在深圳打工的李均安,回村当选为党支部书记。当时,50多岁的李均安在村“两委”会上提议,拓宽路面,打通“断头路”。消息传出,反对声音随之而来,房子盖得好好的,凭什么给我们拆掉?在院外种点萝卜为啥要拔掉?“不是为难你支书”有群众悄悄找到李均安,用手指向村西方向说,“群众有气呀!
”
李均安摸着后脑勺,又拍拍前额头,明白啦!
原来村西头那片120多亩老林场地,因承包暗箱操作,不合理,财务不公开,群众意见大。群众要看着解决村林场承包问题,再拆除乱建物修路。
症结找到后,李均安连夜召开村“两委”会议,统一思想,收回老林场,召开群众会,实行公开透明承包,实行村务 “四议两公开”。顿时,全村沸腾了。村民郭栓良找到李均安表示:你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俺支持你的工作,保证第一个带头拆掉路上的房子!
老党员郝兴说:“均安呀,你算是把准群众的脉啦。”
群众的思想通了,村上的“断头路”怎能尽快修通呢?集体没有收入,没有资金修路怎么办?这一连串的问题都要李均安一件件去落实。
车到山前必有路!
李均安知难而进,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发动党员干部捐款,请求在外工作的人士支援;上乡里,跑县里争取修路资金。但仍然缺口很大。就在这时,全县的扶贫攻坚战役打响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来了,很快争取到了80多万元资金,实施整治村容村貌,打通“断头路”工程。通过一年的苦战,修通了全村5条“断头路”。路两旁进行了美化,亮化,栽上了绿化树,果树,安上了路灯。
李均安和村“两委”成员在改变村容村貌上,顾不上停歇,而是一鼓作气,很快又对村上10多个大臭水坑,两条污水沟进行综合治理。李均安带领党员干部,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清淤泥,铲杂草,运垃圾,培土,砌石,栽果树……一个5亩的臭水坑,如今变成了莲鱼湖,建有清风亭、议事长廊,挂上了警示长鸣教育钟。村上的党员干部常常在此接受警示,成为村上的廉政教育基地,村民休闲好去处。莲鱼湖东侧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文化娱乐广场,还配备了健身器材,这一切的一切,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昔日脏乱的村庄,变身美丽乡村。如今的大郭村环境大变样,老人在街头巷尾悠闲散步,孩子们在平坦的街上嬉戏追逐。
今年8月10日,在许昌某农业开发公司工作的郭金龙,回到家乡,看到村庄巨变,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以每亩750元价格,流转土地120亩,发展大棚香菇种植和养殖业。47岁的村民郝军民,种130亩烟叶、辣椒年收入40多万元,家里盖起了小洋楼,买了两辆小轿车。
村庄环境焕然一新,村集体收入壮大了,农民增收了,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3200元,去年猛增到1.2万元。
每到夜晚,路灯闪亮。村民们在路灯下健步,在村文化广场健身、跳舞、载歌载舞。村民李红霞、娄晓歌,经常带领30多名姐妹,健身跳舞,跳出了风采,唱出了名堂,还在县、乡举办了秧歌大赛中获得了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