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第三批省级保护项目·传统音乐·户县北乡锣鼓(锣鼓城隍表演凤凰村子)

户县北乡锣鼓的项目简介

户县北乡锣鼓,是指户县北部乡村的传统锣鼓。
主要集中在三个城隍社的村子,分布在渭河南岸、嵋坞岭上下。
其中大王镇主要有:大王东、西村,梧村、小王店村、兆伦村、凿齿村、王守村、龙台坊村、宋村、康王村等。
渭丰乡主要有:留南村、定舟村、元村、渭曲坊村、祁村等。
涝店镇主要有:三过村、余姚村、马营村等。
苍游乡主要有:文义村、振华威村、什王村、衙道村等。
甘亭镇主要有:孝义坊村、崔村、郭村等。
户县北乡锣鼓起源于唐代宫廷音乐,传承于宋元,自明代以来,在迎祭城隍活动中,北乡锣鼓得以充分的发展和交融,形成了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艺术风格。
户县北乡锣鼓鼓调主要有《凤凰三点头》《十样景》《一串铃》以及《走鼓》等。
《凤凰三点头》音乐结构严谨,节奏明快,前后贯通,环环紧扣,其表演铿锵有力,轻重有致,大气从容,豪壮动听:《十样景》音乐结构复杂,配器丰富而讲究,演奏手段异常的细腻丰富。
北乡锣鼓的乐器由鼓、铙、号、铜锣、夹子、梆子、堂鼓等部分组成。
《十样景》的配器在传统上曾有管弦丝竹等文乐。
户县北乡锣鼓表演时少则百人,多则数百人,多有旌旗仪仗前导,规模宏大,其表演从容,豪迈,威风整齐,雍容华贵。

户县北乡锣鼓自民国以来就常被邀请到西安和县城表演,近年来经常参加西安的重大庆典和全国性的大赛。
留南村锣鼓队曾获得中华鼓王称号等多种荣誉。
2009年,户县荣获中国鼓舞之乡称号。

陕西省第三批省级保护项目·传统音乐·户县北乡锣鼓(锣鼓城隍表演凤凰村子)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户县北乡锣鼓形式盛大古老,它包含了唐代宫廷音乐、民间文化、民俗和民间艺术等多种内容,保存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数百年的演进中,户县北乡锣鼓在音乐结构和表演上臻于完美,成为民间艺术的经典,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由于社会变迁和当今强势文化的冲击,户县北乡锣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组织上正在丧失自主性和自觉性,传承面临巨大困难,保护这一民俗活动已刻不容缓。

户县北乡锣鼓的概况及分布区域

户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属西安市市辖郊县,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地理条件优越。
县境在东经108°22′至108°46′,北纬33°46′至34°16′之间。
东以高冠河、沣河与长安为界,西以白马河与周至接壤,南以秦岭分水岭与宁陕接壤,北靠渭河与兴平相望。
全县16个乡镇2个管委会,518个村,57万人,面积为1255平方公里。
适于农耕的自然条件使户县成为远古时代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历史上为十三个封建王朝的京畿之地。
生生不息的农耕文化和帝都上层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样态。
户县北乡指涉县城以北至渭河南岸的区域。
这里在地理上属渭河平原,土地肥沃;气候属暧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区,四季干湿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
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
境内的真守村、定舟村新石器遗址说明,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
区域内多有五、六千人的古老大村,村落文化高度发展。
境内有汉代国家制币中心钟官城遗址和明代古建筑祁村公输堂两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以及道安寺、胜光寺、嵋坞岭、娄敬庵等古迹,文化积淀非常深厚。
适于农耕的自然条件和京畿之地的地缘优势共同构成了户县北乡锣鼓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地理和人文环境。

户县北乡锣鼓广泛分布于县城以北至渭河南岸的广大乡村。
有代表性的村子依次为:大王镇东西村、梧村、王守村、小王店、龙台坊、宋村、康王村、兆伦村、凿齿村;渭丰乡留南村、真守村、祁村、渭曲坊、元村、定舟村、尧河村等;苍游乡什王村、真华硙、文义村、显落村、牙道村、许村、里百村等;涝店镇马营村、余姚村、三过村等;甘亭镇有:孝义坊、崔村、赵王村、小寨、西羊村、东韩村、南里百村、郭村、东羊村等村。

户县北乡锣鼓的历史渊源

渭河平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从渭河流域发掘的陶鼓可以断定,早在四千年前,这里已经出现了鼓这一乐器。
古代,鼓乐被视为华夏正音,受到历代朝廷的高度重视。
周代已设专门管理鼓乐的官职,名为“鼓人”。
随着渭河流域农耕文化不断发展和中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形成,鼓文化也在这里得到充分地发育。

户县北乡地处渭河流域农耕文明核心区域,自周文王迁都户县建立丰京后,成为秦汉隋唐等十三个王朝京畿之地,这种地缘优势使户县几千年来深受关中鼓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具有深厚的鼓文化积淀。
户县北乡锣鼓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人文环境中孕育和传承的。
户县北乡锣鼓中的《凤凰三点头》和《十样景》到底起源于何时,尚缺史料依据,但从其音乐特点、配器和表演风格等多方面来看,具有鲜明的唐代宫廷仪仗锣鼓的特点,可以说它是在唐代宫廷礼乐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独特的民间文化形式。
户县北乡自明代以来,一直延续着迎祭城隍的民俗活动。
五十多个村子分别形成了三个城隍社,构成了三个独特的文化圈,在一年一度的迎祭城隍活动中,每一个村子都要敲鼓为城隍送钱粮,正是在这一活动中,北乡锣鼓得以充分的发展和交融,形成了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艺术风格。
可以说,户县北乡锣鼓在明代以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清代至民国时期得以延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得到充分展示和积极表现。
户县北乡锣鼓从唐代的产生、形成,至明清时代的基本定型,发展至今已相对稳定;今天,它被广泛地用于各种场合。
在逢年过节、欢庆丰收、送兵、祭祀、接城隍、耍社火等活动中它都是最重要的主角,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与北乡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户县北乡锣鼓的基本内容

一、户县北乡锣鼓习俗

1、锣鼓祈年和迎神习俗

户县北乡锣鼓与古代的祈年、社祭、逐疫、庆丰收以及迎神报赛等古老习俗相伴生,历经数千年,一直沿袭至今,今天依然在北乡群众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户县北乡,村村都有世代传承的锣鼓社,这些锣鼓社规模大者有上百面锣鼓,小者也有数十面锣鼓;锣鼓社都有主事的鼓头,锣鼓头一般由有威望,并且精通锣鼓艺术的长者担任,遇到有活动,锣鼓头都能迅速组织起锣鼓队伍。
北乡锣鼓一般都集中在春节期间活动,它是乡村庆丰年或禳灾逐疫的主要形式。
同时,春节锣鼓往往也担当着聚拢人心,发起组织各种重大民俗活动的重要角色。
村社内或村社之间耍社火、闹元宵等大型民俗活动都是从敲锣鼓开始的。
户县北乡锣鼓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迎祭城隍。
北乡的五十多个自然村在历史上形成了三个城隍社,在这三个城隍社中,每年都要定期迎送,轮流祭祀城隍。
在迎送城隍活动中,送神和迎神的村子都要组织规模宏大的锣鼓队伍。
同时,城隍到达村子后,该城隍社的所有村子都要组织锣鼓队前去送钱粮。
可以说,每年一度的迎祭城隍活动就是北乡锣鼓的盛典,其规模之宏大,表演之庄严,群众参与之广泛,在整个关中绝无仅有。

2、赛鼓习俗

户县北乡的很多村子在春节期间都有赛鼓的传统。
如凿齿南村和凿齿西村两村,振华威、文义村和显落村三村,梧东、梧西两村,定舟村三村九社等。
赛鼓活动一般先由一方到对方村子打鼓挑战,对方回应后到约定的地点进行比赛,或以固定的路线进行巡游表演比赛。
赛鼓活动少则进行三天,遇到双方阵势和水平不相上下,群众热情高涨时,往往打鼓六七天仍不罢休。
阵地赛鼓以凿齿南村和凿齿西村最有代表性。
比赛在南村中的一片公共空地举行,比赛期间,双方都到比赛场地安营扎寨,架起大锅,搭起大灶,打鼓的人都在比赛现场的大灶吃饭,比赛昼夜不停,异常激烈。
最长的一次比赛持续七天,光面粉就吃了三十多袋。
巡回表演比赛以振华威、文义村和显落村三村最为有名。
比赛期间,三村的锣鼓队伍在三村之间昼夜穿梭,往返不停,同时伴以对联相互讽刺挖苦,紧张激烈而有趣。

3、日益泛化的锣鼓习俗

在长期的锣鼓传统中,县北锣鼓逐渐演变为乡村最为重要的集体表达方式,成为群体意志的集中体现。
民国时期,尤其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乡锣鼓在沿袭祈年、庆丰收和迎神报赛等古老习俗的同时,活动日益频繁,被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
抗日战争时期,县北乡振华威村人关麟征时任国民军陆军52军长,指挥部队参加台儿庄战役凯旋归来,乡亲敲锣打鼓到20里外的长安县斗门镇迎接。
解放后,各乡镇向县城送兵、大年初一为军属拜年,敲锣打鼓几乎成为唯一的体现隆重的形式。
解放初,留南村、梧村等锣鼓队多次应邀在省城敲锣鼓,鼓队庞大,气势雄威。
有一年,梧村锣鼓队在省城表演,打堂鼓的山安祥老人不慎掉了鼓槌,情急之下他用大如木碗的拳头砸起了大鼓,直到表演结束,振撼了古城。
多年来,户县北乡锣鼓在陕西群英会开幕式、宝鸡峡水库峻工典礼、三原城隍庙会、户县农业学大寨开幕式、陕西航空预备役大会开幕式、中国民间绘画艺术节、陕西第13届、14届运动会开幕式、草堂寺佛像坐落草堂寺大典,曲江之春大唐芙蓉园开幕式、全国农民运动会开幕式、西安鼓楼巨鼓悬挂典礼、陕西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等多次重大活动中应邀表演,展示了传统文化魅力。
同时户县北乡锣鼓多次参加全国性鼓舞大赛,其中留南村锣鼓队在江苏无锡中华鼓王大赛中获得中华鼓王称号。

二、户县北乡锣鼓的鼓调和表演风格

户县北乡锣鼓的主要鼓调有“凤凰三点头”“十样景”“一串铃”“走鼓调”等。

1、凤凰三点头

“凤凰三点头”鼓调主要分布在留南村、定舟村、渭曲坊、元村、祁南村、大王东村、大王西村等村,尤以留南村最具代表性。
凤凰三点头鼓调共分四个段落,第一段为 “丹凤朝阳”,第二段为“双凤展翅”,第三段为“群凤和鸣”,第四段为“凤凰三点头”。
全曲结构严谨,环环紧扣,前后呼应。
整个鼓调节奏明快,轻重有致,在大气沉稳中,细节变化非常丰富。

凤凰三点头的表演队伍以鼓和铙为主体,头尾各置一面大堂鼓分别领军和殿后,同时配大锣四面、小锣两面,马号两把、梆子两到四副、夹板四到八副。
各种乐器演奏和谐,形成自然的配器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音色对比和强弱对比。

以留南村为代表的“凤凰三点头”锣鼓在长期的巡游表演中,形成了独特的行进表演方式和风格。
在行进中,各种乐器有其相对固定的位置、功能和表演方法。
鼓手在中间一字长蛇纵贯前后,成为整个表演队伍的主心骨。
鼓手以八字步法左摇右摆打鼓前行,顶肚挺胸、仰首朝天、不快不慢,心平气和,自信稳健,长长的鼓阵,稳健的步伐,演奏起来,整齐统一,步伐一致,前呼后应。
鼓手的表演决定队伍的行进速度和音乐节奏,其从容自在奠定了整个鼓队沉稳大气的艺术风格。

铙分列两侧,侧身移步,与鼓紧密配合。
其表演奔放自由,整齐划一,如波浪翻滚,如浪花激荡。
铙钹的表演花样繁复,有单手转钹,双手转钹,高空飞钹和黄龙缠身等。
铙钹表演虽然花样繁多,但进无论在音响上,还是在形体动作上,都与鼓极其地呼应和融合。

堂鼓过去置于牛车上,被乡人成为牛拉鼓;现在多用机动车辆拉载,车厢四角插有旗杆刁斗,刁斗书“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既现代又传统。
堂鼓以其深沉的低音和重拍击打方式对整个鼓队起着稳定节奏的作用。
堂鼓一前一后位置显赫,代表着整个鼓队的风采和气势,留南的堂鼓手多由有力气的青壮年专人担当。
其气势磅波的力量和轻盈的槌花表演呈现出粗犷与细腻的完美结合。

大锣在锣鼓队前后各置两面,皆挂于龙凤锣架上,一般是龙架两副,凤架两副,其龙凤雕刻栩栩如生,并随锣声摇摆跳动,活灵活现,情趣盎然。
铜锣作为低音铜器,对整个鼓队起着稳定节奏的作用,其重拍击打成为鼓队的根音,其表演或雍容华贵,或率性自在。
小锣多提于手上,能获得更大的表演自由,自然奔放。

梆子和夹板各四副,走在锣鼓队的前面。
打梆子和敲夹板的八人都扮成戏剧中丑角模样,两两面目相对,配合表演。
在明快的节奏中,两个人一分一合,边打边舞,互相逗趣,诙谐幽默,极富戏剧性和舞蹈性。
梆子是户县北乡锣鼓中独有的打击乐器,也成为留南锣鼓的显著特色。
梆子和夹板在表演上的风趣活泼与粗犷雄浑的锣鼓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它们作为色彩乐器也给整个锣鼓队平添了一种清新独特的音色。

“凤凰三点头”锣鼓在行进表演中,都在队伍的前面设有旌旗仪仗。
过去的旌旗为龙凤旗,现在多为红、黄、兰各色彩旗。
仪仗彩旗少则七、八十面,多则上百面。
在表演中,彩旗迎风招展,五彩缤纷;鼓声铿锵激越,振奋人心。
整个队伍气势恢弘、场面壮观、震撼人心。

2、十样景

“十样景”是户县北乡的另一个重要鼓调。
它主要分布在梧村、凿齿村和孝义坊等十几个村子。
其中以梧村和孝义坊两村最具代表性。
十样景鼓调节奏明快而富于变化,音乐结构严谨而宏大。
其鼓调共分为十环,依次为:凤凰单展翅、鹦哥上架、狮子滚绣球、黑狗跳墙、黑驴滚蛇、二龙戏珠、喜鹊啄食、孔雀开屏、龙虎斗、大圣翻跟头。
这些名称或拟声,或摹形,或表意,生动地概括了这一鼓调丰富多彩的音乐特性和表演特征。
十样景锣鼓现在的乐器有鼓、铙、锣、号、梆子、夹板等。
锣鼓队组成一般是一面鼓配两副铙,其规模根据村子大小决定,最少都在二十面鼓,四十副铙。
锣一般是四面,马号两个或四个,梆子四副,夹板四副。
据梧村和孝义坊的老人讲,过去在鼓队中有笙、萧、笛子、胡胡等文乐器。
十样景为场地表演锣鼓,鼓皆置于鼓架。
鼓手和其他演奏人员基本都是原地不动进行表演,可称为纯音乐锣鼓。
十样景在鼓的敲击上,极富变化,非常复杂。
它在鼓面敲击中,加入丰富多彩的鼓槌碰击和鼓边敲打,时而鼓槌打鼓边,时而鼓槌互相撞击,时而在手上来回颠倒,时而抛空,花样层出不穷。
在繁复交错的鼓面鼓边敲击和鼓槌碰击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音色变化和节奏变化。
在十环鼓调中,环环不同,环环都有新花样。
而铙、锣、号、梆子等乐器与鼓的配合天衣无缝,水乳交融。
形成了音色丰富,节奏明快,细腻文雅的音乐风格。

梧村、孝义坊等村都是城隍社里的村子,由于接城隍时要在村际之间进行锣鼓巡游表演,这些村子还世代流传着《一绺串》《走鼓》等行进鼓调。
它们与《十样景》共同构成了这些村子丰富多彩的鼓文化传统。

户县北乡锣鼓的基本特征

一、户县北乡锣鼓传统深厚,历史悠久,表演队伍宏大、表演经常性,群众参与广泛。

二、户县北乡锣鼓与民间的祈年、社祭以及迎神报赛等古老习俗相伴生,至今依然在这些民俗活动中得以传承发展和展示,因而具有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

三、户县北乡锣鼓在表演上质朴自然,率性自在,大气从容,大有汉唐雄风;同时其表演在细节上又丰富多彩,极其讲究,是粗犷与细腻的高度统一,野性与高雅的完美结合。

四、户县北乡锣鼓经过乡人千百年来的锤炼和积淀,其音乐结构严谨精炼,配器科学,表演精到,堪称经典。
中国打击乐学会会长安志顺认为,留南村的“凤凰三点头”鼓调,加一句则多,减一句则少,环环紧扣,前呼后应,结构非常完美。
“十样景”鼓调把锣鼓的音乐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十环鼓调表现十个情景,风格上又能做到高度统一,让人叹为观止。
它对鼓边和鼓槌的充分利用,极大地增强了鼓这一乐器的表现力。
也形成了其显著的表演特征。

五、户县北乡锣鼓鼓社众多,在长期的表演和相互交流中,形成了鲜明的共性,同时各个村社的锣鼓又有各自的艺术个性,因而北乡锣鼓在总体上具有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特征。

户县北乡锣鼓的相关器具及制品

鼓谱:几种名称如《凤凰三点头》《十样景》《一串铃》。

乐器:鼓有堂鼓、小堂鼓等;锣有大锣、马锣、小锣;镓有大镓、小镓、大饶、小饶、大钹、小钹等;配套有大号、小镲、甩子、挷子、枷板等。

道具:服装类要求白毛巾、方口布鞋、腰带、马夹;配套类要求龙舞旗、彩旗、背花、花杆;装饰类要求日照子、墨眼镜、眼镜盒等在参加各种庆典大赛活动中,均有录像带,录音带,光碟片。

户县北乡锣鼓的主要价值

户县北乡锣鼓历史悠久,世代传承;它的起源虽然无法确切考证,但从其音乐结构的完整性、配器上的丰富性和表演阵容中旌旗仪仗、万人伞的设置等多方面,依稀能够看到古代宫廷仪仗锣鼓的影子,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存,它堪称古代锣鼓音乐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户县北乡锣鼓在继承宫廷锣鼓的基础上,经过乡人千百年来的不断创造和完善,已成为粗犷细腻,浑然天成的民间艺术经典。
它是生命节奏的自然表达,是力量与激情痛快淋漓的抒发,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能从中获得强烈的美的享受。
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户县北乡锣鼓音乐结构严谨,配器丰富,演奏和谐。
在音乐表现上具有完美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音乐研究价值;在千百年的表演实践中,凤凰三点头和十样景在不同的村子都有各自独到的的发挥和创造,在统一性中形成了丰富的差异性,这种演绎和流变同样具有重要的音乐研究价值。

户县北乡锣鼓表演自由奔放,率真自在,有着极其丰富的肢体语言,是一种自然质朴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具有舞蹈艺术研究价值。

户县北乡锣鼓自古以来都与乡土民俗相伴生,它是户县北乡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锣鼓在北乡一直发挥着组织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各村的锣鼓社也成为乡土社会非常重要的民间组织。
它具有重要的民俗学和社会学研究价值。

户县北乡锣鼓的濒危状况

由于历史变迁和当今强势文化的冲击,户县北乡锣鼓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正面临逐渐消逝的危机。

1、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在转变。
众多人都向“钱”看,大批青壮年外出经商,打工,在村内办企业,很少参与锣鼓训练、比赛、表演活动。

2、思想理念随着社会在变化。
众多人重视给孩子培养的投资,大部分家庭都有大学生,毕业后大都远走高飞,村内年轻人所剩无几,严重存在后继乏人的状况。

3、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发生改变。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传统文化精神式微,很少能吸引年青人的兴趣,也是后继乏人的重要原因。
一些民间艺术也仅有部分老人掌握,传承后继乏人。

近20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变和现代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方式有了较大改变。
加上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社会成员流动性的增强,使得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村落文化不能处于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维护和支撑着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念也正发生急剧变化,使得户县北乡锣鼓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有了较大改变,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机。

  本文由陕西省喜秦传统戏剧文化研究会·秦岩辑录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