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往事 看看外滩源的那些老房子

如果说外滩是洋气而魔性的,那外滩源则是将怀旧与现代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外滩源上的老房子,感受上海往事。

真光大楼

圆明园路209号

上海往事 看看外滩源的那些老房子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原叫浸信会大楼,因是中华浸信会的所在地,故以宗教机构名来命名的。
后来,该教会机构创办传道刊物《真光》,就以此刊物名命名为“真光大楼”。
大楼坐西朝东,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立面以锐角状竖线条装饰,出女儿墙收头。
横直线条交叉组合,乳黄色及褐色曲面外墙贴面砖饰面。
大片玻璃窗与方形玻璃灯柱及室内流畅的天花与墙面线脚及灯饰处理,都具有一种强烈的时代感。

建筑面积3347平方米,于1930年竣工使用。
当时聘请沪上著名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
浸信会大楼的设计使邬达克的设计理念发生了转变,由复兴主义转变为了现代主义新建筑风格。

兰心大楼

圆明园路185号

兰心大楼,与“协进大楼”一体,是建造在上海最早的剧场——兰心戏院旧址上。
上海兰心戏院是近代外国人在华设立较早的戏院之一。
1866年建造,为木结构,设施简陋,作为上海“大英爱美剧社”的演出场所。
1871年3月2日,场所不幸被大火焚毁。
1872年,在旧址上重建一幢豪华型的、砖木结构的兰心戏院,是上海最早的近代西洋风格的剧院建筑。
1930年,戏院因年久失修被拆除。
1931年老兰心戏院迁址于蒲石路迈尔西爱路口(今长乐路茂名南路路口)。

1930年在圆明园路185号上建造兰心大楼,1931年竣工,当时国民政府外交部驻沪办事处就设在此处。
大楼坐西朝东,七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外墙立面采用褐色面砖饰面,简洁清丽。
主入口处略前出,设齿状隅石,层间窗洞置连续式平拱钢窗,横线条韵味感强。
顶部挑出阳台饰爱奥尼式柱,窗楣上置三角形山墙花装饰。
顶层塔楼三面饰弧拱券、中间是券心嵌销石。
整幢大楼呈现出现代主义风格并局部带有新古典主义装饰。

协进大楼

圆明园路169号

建于1923年,建筑层高6层,立面为折衷主义风格。
主入口大厅楼梯间有时代特征,楼梯为铸铁制造,木门玻璃。
协进大楼在民国时期长期作为基督教协进会使用。

哈密大楼

圆明园路149号

建于1927年。
由新马海洋行设计,具有新古典折衷主义外立面,整幢为八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立面装饰细致丰富,立面风格为折衷主义三段式立面,整体比例适当,细部精美,入口大门和阳台处理细节精到。

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

圆明园路133号

建于1933年,由沪上华籍著名建筑师李锦沛设计。
建筑坐西朝东,九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占地面积为89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834平方米。
大楼外貌带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影响,装饰纹样具有中国传统特色。
立面勒脚为石刻莲瓣须弥座,窗裙和压顶饰假石回纹,入口门楣为石刻勾头滴水批担。
室内饰藻井式天花及仿和玺彩画,十分精致。

圆明园公寓

圆明园路115号

建于1904年前后,由近代上海知名建筑师事务所爱尔德洋行设计。
主体为四层砖木混合结构,局部有钢筋混凝土框架,。
清水砖墙、砖雕,整个建筑表现出典型的英国安妮女王复兴风格。
是上海最早的英式公寓。

安培洋行

圆明园路97号

建于1907年,建筑由通和洋行设计,4层砖木结构,占地面积503平方米,建筑面积1620平方米,平面矩形,立面局部采用变形的古典装饰符号,坡屋顶,红平瓦,南北两端置硬山墙,东立面基础用花岗石砌筑,底层立面清水红砖墙,砖工精细。
入口开间强调竖向构图,饰有半圆形挑出窗。

附录:“外滩源”14幢历史建筑保护单位

1.英国领事馆(1873)中山东一路33号

2.安培洋行大楼(1908)圆明园路97号

3.益丰洋行大楼(1911)北京东路31~91号

4.银行公会大楼(1918)香港路59号

5.青年协会大楼(1924)虎丘路11号

6.光陆大楼(1925)虎丘路142号

7.兰心大楼(1927)圆明园路185号

8.颐中大楼(1930)南苏州路161-175号

9.光学大楼(1930)虎丘路128号

10.女青年会大楼(1930)圆明园路133号

11.真光大楼(1930)圆明园路209号

12.亚洲文会大楼(1932)虎丘路20号

13.仁记洋行大楼(1936)滇池路100-110号

14.业广地产公司大楼(1936)滇池路120号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