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历史的根与魂(城门古城守护千年历史)

历史存留在城楼里

“睥睨西连秦赛险,云山北拱帝图雄。
九原烽火形偏壮,三晋关河势转工,牧马水清胡骑绝,和戎谁复更论功。
”风光蔚然的忻州古城,承载了千年的历史和一代又一代的厚重文化。
《忻州志·兵备》记载:“忻境近边,当晋北孔道,历代恒苦兵革之患,朔籍史册,自汉迄明,争战不息,民困极矣。
”从过往的忻州历史中,不难看出,忻州长期处于战争之中。
治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体察民情,长达几百年的战火纷争是忻州古城建造最根本的原因,其建造的实质无疑是为了定城安民,从建造之初便有非常明确的军事用途。
史料《重修城垣记》中记载:“万历二十四年甓以砖石”、“楼櫓睥睨。
经隋开皇修葺,到“明万历二十六年十月,忻州城墙修竣后,四座城门,连同洞门八座,洞门城门重重相对,彼此相通。

到同治七年四月至同治九年十月,经过前后三年的修缮,形成了城墙之上有垛口、角楼、堞楼、门楼、堙门的“雉垛斯伟,楼橹崇焕”的多重防御之状。
今日隐约可见的忻州老城城廓,乃是同治七年修葺之遗物。
昔日的忻州老城,四面城墙,城墙四角设角楼。
据《守城录》书:“城身,旧制多是四方,攻城者往往先务攻角,以其易为力也。
因城角两面受敌,守兵较多,面积需加大,于是出现了角台。
所谓角台,就是转角的马面,角台上的建筑就是角楼。
守城者借助角楼以侧击进攻转角附近城墙的敌人。
因此,设置角楼首先是从实战需要出发的。

守护历史的根与魂(城门古城守护千年历史)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一座城从整体上看,城门楼、角楼均建在城垣的关键部位,突出了重点。
平面上有进退,轮廓上有起伏,建筑上有对比,使一条单调的城垣变成了极富变化而更加壮丽的建筑物了。
I 拱辰门

晋北腹地的第一道门

忻州古城北城门为“拱辰门”,以北斗星辰暗寓整个晋北腹地;楼前高悬“晋北锁钥”之匾。
“锁钥”一词,出自《忻州志·城池》载:“忻郡为全晋后藩,三关内障,出入锁钥,诚属要地。
喻之地理险要,凭险扼隘,易守难攻,为省城门户,可与“两京锁钥无声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山海关齐名。

I 景贤门

桑梓多出俊杰

南城门则刻书“景贤门”。
因城南为明代四乡建制时的“集贤乡”,遂称南城门为“景贤门”,寄桑梓多出俊杰之希望。

前匾上悬“三关总要”之匾,寓意忻州古城为宁武关、雁门关、偏头关的掌控之地;后匾上书“诚鼎春秋”,取意忻州有春秋大义、诚信如鼎。
I 永丰门
百业兴,民俱富
东城门为“永丰门”,因城东物产丰饶,为明代四乡建制时的“永丰乡”,遂称东城门为“永丰门”。
取意百业兴旺,物产丰饶。

前匾上悬“双流合抱”之匾,寓指云中、牧马两河汇流,有诗为证:“云中牧马水悠悠,为过岗东合抱流,一入滹沱三水汇,春浇夏灌益忻州。
” 元好问也曾留下“系舟南北暮云平,日落滹沱一线明”的名句。
后匾上书“涛涌河汾”,寓意忻州廉吏辈出、蜚声三晋。
I 新兴
新续兆瑞、兴盛绵长

西城门为“新兴门”,因东汉曹操在此设新兴郡,有“新续兆瑞、兴盛绵长”之意,故称为“新兴门”。
城楼前匾悬“九峰雄峙”,意指西城门面迎九龙冈,地处忻州城最高处。
各处牌匾均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也囊括了忻州的风情。
西城斑驳,但它的明天一如名字所说的那般,新兴而起,未来可期。

守望千年的长明灯

忻州古城的四座城楼底端均砌拱形门洞,洞顶高旷而豁朗,底宽3米,开门时轰隆有声。
城门内侧各铺台阶,拾阶而上,曲折回环,楼内宽阔无柱,结构简捷,连契严实,为忻州几代人民阻挡住了战火,带来了安稳的生活。
四座城门遥遥相望,经风沐雨踏过岁月,如今仍见当年旧迹。

行人过客皆在这卧牛城的脚下与过去的岁月握手,如今已不再有纷争。
盛世繁华,风光蔚然,但它仍如一盏灯长明灯,昼夜不息地守护着忻州的子孙。

来源:山西忻州古城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