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本科土木专业同济大学直博生经验分享 规划故事

本期经验总结的同学本科为某双非建筑类大学,后直博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大家作本科生活、保研经历、科研生活共三个板块的分享。

文章以问答形式呈现,以期为有相关需求的同学提供信息参考。

人物情况

双非本科土木专业同济大学直博生经验分享  规划故事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人物:某同学

本科学历:某双非建筑类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直博院校: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

分享主题:本科生活、保研经历、科研生活共三个板块

01本科生活

Q1

本科四年的规划是什么样的?

我刚进本科学校的时候,目标就是获得国家奖学金。
第一年我就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可惜差一点。
第二年如愿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大二面临人生节点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去向。
首先,我确定自己不想本科毕业就找工作。
因为我觉得我高考没有发挥好,想通过读研升学的方式重新证明自己。
于是我就开始思考,推免和考研我能达到的上限是哪所学校?我们专业前几年推免的上限学校是哈工大,但是后来学长告诉我哈工大可能卡本科学校,我本科是双非,会有点危险。
纠结了一段时间,我还是决定尝试一下推免这条道路。

大二结束之后我就开始准备推免,去参加比赛等等。
大三推免的时候,也面试了天大、东南、浙大、同济等学校,最终选择了同济直博。

大四的时候,那一年我也没有荒废,也一直在学习,看书、看论文、看B站,进行自学。
因为我刚转到互联网这个领域,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试错。

Q2

除了学习之外,还参加了书法社团、广播站。
你觉得这些课外活动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人都是生活在过程里面,享受过程,这些活动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加入书法社,一方面是因为我有童子功,小时候就练过书法,也是为了拓宽社交圈,获得一些新的体验。

至于做英语广播,是因为大一的时候,早上在教室听见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在广播,他们的发音都很好。
我觉得如果我能在外国语学院里做英语广播,即使是关公耍大刀,我也可以从中获得认同感,于是我就想去尝试一下。
可能我确实有一点天分,在声音条件上或英语发音上要好一点,于是就入选了。
当听到自己的声音在校园播放的时候,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Q3

本科期间最值得你骄傲的一件事是?

最值得骄傲的事是拿国奖。
我的主线任务比较明确,就是找到人生的方向,课外活动对我来说都是支线任务。

(图由受访者提供)

Q4

有没有遇到困难或者挫折呢?

最大的困难应该就是课程的学习。
对于准备推免的人来说,每一科都要朝着100分去努力。
本科的课程其实也不难,但是要做到每科都100分,确实很有难度。
尤其是课程还涉及平时分,就需要每次作业、每次小组汇报、每次平时表现都得全力以赴,上课得积极回答问题,给老师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

Q5

你可以给土木专业的学弟学妹提一些建议吗?

首先,要明确自己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要去推算你现在的行为能否帮助你到达想要的未来,能不能符合你的预期。
我的最终目标是在高校里任教,那我本科期间就要努力成为那个最优秀的人,最终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一点。

第二点是,眼光放长远。
我们学科里学到寻找最优化的方法,有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
全局最优是指所有可能的解中的最优解,是长远来看最好的结果。
局部最优是指,在短期全所能感知到的环境中追求最优的状态。
但有时候,局部最优最终导致的结果并不是全局最优。
也就是说我们要追求的是全局最优,眼前吃点亏没关系,主要考虑的是能不能有利于未来的发展。

第三,打破信息壁垒。
如果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可能真的没有获取信息的渠道。
这个时候,就可以找和自己性格相像、目标一致的学长学姐寻求建议。
我当时就非常渴望有一个人能指点我,但是没有。

而且要和这个可以指点你的学长学姐保持长期的、持续的交流,过一段时间就聊一下,因为人存在变化,就比如我在研究生阶段和大学时相比,心态有很大不同,会有新的经历,提供的建议也会不一样。
也可以多找几个学长学姐进行交流,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局限性,可以多方获取信息,互为补充。
当然,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学长学姐提供的建议。
人生的路是自己走,还是需要自己去定夺。

第四点是,把握住每一个节点。
选专业是一个节点,推免是一个节点,升学是一个节点,这些节点都很重要。
当机会摆在你面前的时候,就要全身心地去做准备,而不是等这个节点到了,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准备好。

02保研经历

Q1

可以分享一下保研的经验吗?

我那年参加夏令营是线上形式。
但其实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无论研究方向有何不同,我们都需要充分地认识到,竞争是跟人竞争,而不是跟学科、专业或线上线下的模式去竞争。
每年通过筛选跟你竞争的人,水平都不会差。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与众不同,突出自己的优势。

我的建议是,去搜索意向学校的面试题,可以找这所学校的考研复试题。
因为不管考研还是保研都是研究生入学考核,模式和试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相似的。
如果是新开的专业,那就去找相近专业的复试题。
我当年也加了不少考研复试的群,在群里询问一些信息。
虽然这些东西最终没有完全用上,因为每年的面试多多少少会有些不同,但肯定是有些用处的。
拿到了考研复试题就开始做,当你看到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印象的时候,就足以去应对面试了。

Q2

你觉得你能保研同济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我观察身边的同学,他们本科是哈工大、中南等学校的,我感觉他们学习能力确实比我强,比如说我们上结构动力学、地震工程这些新课的时候,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掌握得很快,但我就不行。

可能是我个人原因,我无法特别集中注意力。
如果中间走了两分钟神,后面我就听不懂了,就不想再听下去了。
我可能更适合上网课,如果跟不上了,我可以及时去弥补。

但是我的优势就在于我能给自己找任务。
可能我的同学他们知道了任务以后,会比我进步快,但是他们完成了这个任务以后,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走了,可能就会陷入了迷茫,仅仅是在原地等着下一次任务到来。
但我做完了一个任务,我就会寻找下一个任务,在寻找任务的过程中我也不会把时间放在摇摆不定上,也可以说是规划能力比较突出。
所以导致目前我的科研进度比他们稍微快一点。

(图由受访者提供)

Q3

关于保研,对学弟学妹有什么寄语?

建议大家尝试新的可能,突破自己的舒适圈。
大部分人把推免看得太重了,朋辈的期望也会造成一些压力,我当时也有这方面的压力,就导致我在面临各种选择的时候,不太敢去尝试新的选择。
但我现在想来,其实当时也可以去选数学专业,不一定非要把自己限制在本专业,反而会带来很多无形的束缚。

平时也可以多思考自己的未来,读研是为了什么,是想考公,还是想见识世界,还是想找更好的工作呢?多问问自己内心的想法,早点规划。

03科研生活

Q1

什么时候确定了研究方向?

推免结束之后,学习任务没有那么重了,我就开始研究土木专业的未来去向,但看到了网上有很多唱衰的说法。
看到这些言论,我也产生了很多挫败感。
本科的学习生活也让我感觉我的投入和回报是不成正比的,就想着能不能换个方向试试。

现在我的本专业还是土木,只是我的研究方向偏互联网,这个小方向是老师帮我选的。
一开始换方向的时候,我也有很多担忧。
毕竟互联网方向的同学已经在本专业耕耘了四年,基本功很扎实,一起学算法的时候发现他们掌握得非常快。
但我也相信我好好学,可以改变这样于我不利的情况。

Q2

选择互联网方向,你是怎么适应的呢?

大四保研后,我开始学习编程,从最基础最常见的语法Hello World开始学。
这些东西都是黑盒子,很多常识性的操作我都不懂,之前没有了解过,也没有人指导我。
然后我就产生了知识付费的想法,花了一两千块钱买了课,被割了一次韭菜。
再后来我向计算机学院的朋友寻求建议,他们给的建议确实挺有用的,我慢慢地上手了。
后来我可以把某个点子做出来,代码可以跑通了,我也很有成就感。

Q3

从本科学校到同济,

你的学习模式、生活方式有没有什么不同?

在生活方式上,本科的时候我社交还蛮多的,但研究生社交很少,参加的组织也很少。
因为我的主线任务很明确——成为高校教师,那我就要卷好几篇SCI论文。

在学习模式上,研究生阶段都是自己找任务,而且任务都挺难。
我的作息是六点多起床,晚上11点睡觉。
我也不太会和别人去比较学习效率,因为大家的目标是不一样的,没必要比较。
只需要以自己的目标为基准,保持自己的节奏,驱动自己达成目标。

(图由受访者提供)

Q4

你的未来规划是什么呢?

我是硕博连读,但我们学校也有项目可以让我申请香港的博士,可以拿双证。
我对这个项目还挺感兴趣的,想要申请计算机方面的博士,当然难度也很大。
目前阶段,我还是先努力发小论文,发了论文才会有更多的选择。

Q5

在科研方面,你有什么建议?

首先,我不太推荐进入新的领域后立马就开始看论文,当一篇论文的80%你都看不懂的时候,就说明现在不应该看论文。
首先需要做的是学习基础知识,弥补短板,把基本的概念学明白以后,才到了看论文的阶段。

第二点是,如果还没有确定研究方向,也不用焦虑。
其实我也找不着科学问题,我也试着提出了一些问题,但被老师以问题太工程为由否决了。

最后,写论文可以从参考前人的优秀论文开始,先参考他们的形式和结构,再丰富自己的想法。

文章由职小树征集出品,受访者部分信息模糊处理。

未经授权,不得复制与转载。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