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经验总结的同学本科为某双非建筑类大学,后直博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大家作本科生活、保研经历、科研生活共三个板块的分享。
文章以问答形式呈现,以期为有相关需求的同学提供信息参考。
人物情况

人物:某同学
本科学历:某双非建筑类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直博院校: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
分享主题:本科生活、保研经历、科研生活共三个板块
01本科生活
Q1
本科四年的规划是什么样的?
我刚进本科学校的时候,目标就是获得国家奖学金。第一年我就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可惜差一点。第二年如愿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大二面临人生节点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去向。首先,我确定自己不想本科毕业就找工作。因为我觉得我高考没有发挥好,想通过读研升学的方式重新证明自己。于是我就开始思考,推免和考研我能达到的上限是哪所学校?我们专业前几年推免的上限学校是哈工大,但是后来学长告诉我哈工大可能卡本科学校,我本科是双非,会有点危险。纠结了一段时间,我还是决定尝试一下推免这条道路。
大二结束之后我就开始准备推免,去参加比赛等等。大三推免的时候,也面试了天大、东南、浙大、同济等学校,最终选择了同济直博。
大四的时候,那一年我也没有荒废,也一直在学习,看书、看论文、看B站,进行自学。因为我刚转到互联网这个领域,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试错。
Q2
除了学习之外,还参加了书法社团、广播站。你觉得这些课外活动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人都是生活在过程里面,享受过程,这些活动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加入书法社,一方面是因为我有童子功,小时候就练过书法,也是为了拓宽社交圈,获得一些新的体验。
至于做英语广播,是因为大一的时候,早上在教室听见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在广播,他们的发音都很好。我觉得如果我能在外国语学院里做英语广播,即使是关公耍大刀,我也可以从中获得认同感,于是我就想去尝试一下。可能我确实有一点天分,在声音条件上或英语发音上要好一点,于是就入选了。当听到自己的声音在校园播放的时候,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Q3
本科期间最值得你骄傲的一件事是?
最值得骄傲的事是拿国奖。我的主线任务比较明确,就是找到人生的方向,课外活动对我来说都是支线任务。
(图由受访者提供)
Q4
有没有遇到困难或者挫折呢?
最大的困难应该就是课程的学习。对于准备推免的人来说,每一科都要朝着100分去努力。本科的课程其实也不难,但是要做到每科都100分,确实很有难度。尤其是课程还涉及平时分,就需要每次作业、每次小组汇报、每次平时表现都得全力以赴,上课得积极回答问题,给老师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
Q5
你可以给土木专业的学弟学妹提一些建议吗?
首先,要明确自己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要去推算你现在的行为能否帮助你到达想要的未来,能不能符合你的预期。我的最终目标是在高校里任教,那我本科期间就要努力成为那个最优秀的人,最终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一点。
第二点是,眼光放长远。我们学科里学到寻找最优化的方法,有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全局最优是指所有可能的解中的最优解,是长远来看最好的结果。局部最优是指,在短期全所能感知到的环境中追求最优的状态。但有时候,局部最优最终导致的结果并不是全局最优。也就是说我们要追求的是全局最优,眼前吃点亏没关系,主要考虑的是能不能有利于未来的发展。
第三,打破信息壁垒。如果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可能真的没有获取信息的渠道。这个时候,就可以找和自己性格相像、目标一致的学长学姐寻求建议。我当时就非常渴望有一个人能指点我,但是没有。
而且要和这个可以指点你的学长学姐保持长期的、持续的交流,过一段时间就聊一下,因为人存在变化,就比如我在研究生阶段和大学时相比,心态有很大不同,会有新的经历,提供的建议也会不一样。也可以多找几个学长学姐进行交流,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局限性,可以多方获取信息,互为补充。当然,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学长学姐提供的建议。人生的路是自己走,还是需要自己去定夺。
第四点是,把握住每一个节点。选专业是一个节点,推免是一个节点,升学是一个节点,这些节点都很重要。当机会摆在你面前的时候,就要全身心地去做准备,而不是等这个节点到了,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准备好。
02保研经历
Q1
可以分享一下保研的经验吗?
我那年参加夏令营是线上形式。但其实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无论研究方向有何不同,我们都需要充分地认识到,竞争是跟人竞争,而不是跟学科、专业或线上线下的模式去竞争。每年通过筛选跟你竞争的人,水平都不会差。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与众不同,突出自己的优势。
我的建议是,去搜索意向学校的面试题,可以找这所学校的考研复试题。因为不管考研还是保研都是研究生入学考核,模式和试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相似的。如果是新开的专业,那就去找相近专业的复试题。我当年也加了不少考研复试的群,在群里询问一些信息。虽然这些东西最终没有完全用上,因为每年的面试多多少少会有些不同,但肯定是有些用处的。拿到了考研复试题就开始做,当你看到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印象的时候,就足以去应对面试了。
Q2
你觉得你能保研同济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我观察身边的同学,他们本科是哈工大、中南等学校的,我感觉他们学习能力确实比我强,比如说我们上结构动力学、地震工程这些新课的时候,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掌握得很快,但我就不行。
可能是我个人原因,我无法特别集中注意力。如果中间走了两分钟神,后面我就听不懂了,就不想再听下去了。我可能更适合上网课,如果跟不上了,我可以及时去弥补。
但是我的优势就在于我能给自己找任务。可能我的同学他们知道了任务以后,会比我进步快,但是他们完成了这个任务以后,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走了,可能就会陷入了迷茫,仅仅是在原地等着下一次任务到来。但我做完了一个任务,我就会寻找下一个任务,在寻找任务的过程中我也不会把时间放在摇摆不定上,也可以说是规划能力比较突出。所以导致目前我的科研进度比他们稍微快一点。
(图由受访者提供)
Q3
关于保研,对学弟学妹有什么寄语?
建议大家尝试新的可能,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大部分人把推免看得太重了,朋辈的期望也会造成一些压力,我当时也有这方面的压力,就导致我在面临各种选择的时候,不太敢去尝试新的选择。但我现在想来,其实当时也可以去选数学专业,不一定非要把自己限制在本专业,反而会带来很多无形的束缚。
平时也可以多思考自己的未来,读研是为了什么,是想考公,还是想见识世界,还是想找更好的工作呢?多问问自己内心的想法,早点规划。
03科研生活
Q1
什么时候确定了研究方向?
推免结束之后,学习任务没有那么重了,我就开始研究土木专业的未来去向,但看到了网上有很多唱衰的说法。看到这些言论,我也产生了很多挫败感。本科的学习生活也让我感觉我的投入和回报是不成正比的,就想着能不能换个方向试试。
现在我的本专业还是土木,只是我的研究方向偏互联网,这个小方向是老师帮我选的。一开始换方向的时候,我也有很多担忧。毕竟互联网方向的同学已经在本专业耕耘了四年,基本功很扎实,一起学算法的时候发现他们掌握得非常快。但我也相信我好好学,可以改变这样于我不利的情况。
Q2
选择互联网方向,你是怎么适应的呢?
大四保研后,我开始学习编程,从最基础最常见的语法Hello World开始学。这些东西都是黑盒子,很多常识性的操作我都不懂,之前没有了解过,也没有人指导我。然后我就产生了知识付费的想法,花了一两千块钱买了课,被割了一次韭菜。再后来我向计算机学院的朋友寻求建议,他们给的建议确实挺有用的,我慢慢地上手了。后来我可以把某个点子做出来,代码可以跑通了,我也很有成就感。
Q3
从本科学校到同济,
你的学习模式、生活方式有没有什么不同?
在生活方式上,本科的时候我社交还蛮多的,但研究生社交很少,参加的组织也很少。因为我的主线任务很明确——成为高校教师,那我就要卷好几篇SCI论文。
在学习模式上,研究生阶段都是自己找任务,而且任务都挺难。我的作息是六点多起床,晚上11点睡觉。我也不太会和别人去比较学习效率,因为大家的目标是不一样的,没必要比较。只需要以自己的目标为基准,保持自己的节奏,驱动自己达成目标。
(图由受访者提供)
Q4
你的未来规划是什么呢?
我是硕博连读,但我们学校也有项目可以让我申请香港的博士,可以拿双证。我对这个项目还挺感兴趣的,想要申请计算机方面的博士,当然难度也很大。目前阶段,我还是先努力发小论文,发了论文才会有更多的选择。
Q5
在科研方面,你有什么建议?
首先,我不太推荐进入新的领域后立马就开始看论文,当一篇论文的80%你都看不懂的时候,就说明现在不应该看论文。首先需要做的是学习基础知识,弥补短板,把基本的概念学明白以后,才到了看论文的阶段。
第二点是,如果还没有确定研究方向,也不用焦虑。其实我也找不着科学问题,我也试着提出了一些问题,但被老师以问题太工程为由否决了。
最后,写论文可以从参考前人的优秀论文开始,先参考他们的形式和结构,再丰富自己的想法。
文章由职小树征集出品,受访者部分信息模糊处理。
未经授权,不得复制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