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
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等84处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验收,
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

横县又多了一张靓丽的名片~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过验收的有
↓↓↓↓
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
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
也许大家会疑惑,西津国家湿地公园为何现在才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其实,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是在2012年国家林业局批准获得“国字招牌”的试点资格,5年后通过国家验收后才是真正的“国字招牌”湿地公园。
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基本概况
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横县西津水库的米埠坑库区,总面积1853.29公顷,其中湿地面积1619.93公顷,湿地率达87.41%。西津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以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为主体,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葛振宇/图
据调查统计,西津水库湿地已知湿地脊椎动物172种,其中鱼类80种,两栖类10种,爬行类7种,水鸟75种;湿地植物39种。它不仅是华南地区一块重要的内陆湿地,而且在全球生物多样性和鸟类保护方面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吸引了大量迁徙候鸟到此停歇和越冬,为众多珍稀濒危动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境。同时,西津湿地也是横县的主要饮用水源,兼有发电、航运、防洪、灌溉、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横县把西津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成为高标准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大力建设完善基础设施而主要建设内容有七大工程:湿地保护工程、湿地恢复工程、科普宣教工程、科研监测工程、合理利用工程、基础设施工程、保护管理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湿地公园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修复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五个功能区,实行分区管理。建设国家湿地公园不仅可以满足横县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可以提高横县知名度,同时还可以合理利用丰富的湿地自然资源,提升旅游品位,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国家湿地公园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湿地保护与恢复
❖动植物生境保护与恢复
在湿地公园的湿地保育区和恢复修复区中,湿地生境保护恢复措施已得到很好落实,保护理念以保护好现有动植物生境为前提,注重对动植物生境进行恢复。一系列的生态恢复措施使得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植被覆盖率增加,明显改善了区域的生境状况,不仅促使园区植被绿化面积的提高,更促进了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加。
植被恢复。为完善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改善动植物栖息环境,提升湿地水质状况,湿地公园积极开展实施了湿地恢复工程。
人工浮岛建设
菖蒲、水杉等植物种植
鸟类栖息地改善。公园实施了鸟类栖息地专项改善工作,于2015年、2016年分别依托2013年、2014年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补贴项目,在大岭、金星顶等区域布设人工鸟巢400个。
鸟类栖息地恢复后效果显著
鱼类栖息地恢复。湿地公园多次开展生活垃圾清理、清除拦网塘、网箱清理、筑坝塘清除等,有效改善了湿地公园内水质,为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水环境。
❖湿地用水与水质
水资源保护。为保证湿地公园不受农业灌溉、水库调蓄洪水、电站发电等影响,西津国家湿地公园积极与西津水库管理部门、县农业局形成了定期协调机制,公园补水主要来源为自然降水、水库调控等,水资源补给充足,水资源丰富。
水质改善。为改善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水质状况,横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重点开展网箱、淡水珍珠、拦网塘等水产养殖场和大缯、迷魂阵、地笼等非法捕捞清理工作,依法清理湿地公园内源污染源,对农业、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重要污染源加强整治,使得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水质进一步得到提升。
网箱、拦网塘清理
水质改善后效果
综合环境整治。湿地公园管理处通过委托金茉莉花木场承担湿地公园环境治理服务工作,在湿地公园范围内开展了以下工作:
●清理湿地公园红线范围内的废弃渔网、废弃塑料等杂物垃圾;
●清理湿地公园红线范围内的死水杉、死柳树、水葫芦、大薸及福寿螺等;
●清理湿地公园红线范围内的废弃竹桩、木桩、铁桩等杂物垃圾。
老旧建筑清理改造前后
清退养殖场前后对比
湿地文化保护与利用。湿地公园外围的十分场区域,是横县茉莉花种植基地之一,花海、茶韵与湿地和谐共融,花海景观、茉莉花文化体验也成为湿地公园的一道亮丽风景。对鱼生文化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展板展示,同时在大型活动中邀请传承人给游客演示制作工艺,丰富游客的游览内容。
鱼生文化
湿地公园管理基本条件及能力建设
❖湿地公园边界与土地权属
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1853.29公顷。四至范围:东起莲塘镇杨彭村汶井塘,西到平马镇苏光村委木麻村,南抵米埠口,北达平马镇五权村委利垌村。范围内主要为米埠坑库区水域和独石渡口至米埠口一带两岸部分汇水第一面坡山体,包括了大岭、独石、沙埠、米埠口的部分岛屿与半岛。
为了更好的管理湿地公园, 2013年12月,横县人民政府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设立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
立法保护。为明确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保护范围,强化西津湿地保护意识和保护价值,加强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南宁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南宁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南宁市西津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条例》,并于2016年9月2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2016年10月18日,南宁市人大常委会举行《南宁市西津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条例》颁布施行发布会,并于2016年11月1日起,正式实行。
湿地科研监测及科普宣教体系建设
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高度重视湿地科研监测工作,配置必要的科研监测设施,定期开展科研监测工作,与广西大学林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并开展了课题研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湿地科研监测体系。
湿地水质监测
鸟类资源现场监测
植物监测
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室内外宣教体系已建立完成,室内宣教主要是湿地科普宣教中心,宣传内容主要是西津湿地的概况、动植物资源、西津湿地文化、西津湿地规划建设及建设成效等内容。
大型电子显示屏
湿地自然学校
观鸟屋
为加强湿地科普与周边学校、青少年的联系,强化青少年对湿地的了解,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将莲塘中学、平马中学、兴华中心小学、莲塘中心小学设为定点联系点,开展“湿地科普进校园”专题校园宣传活动。
湿地宣教进校园
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多次组织工作人员到社区、农村开展社区宣传活动,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期间,开展湿地科普宣教进社区活动达数百次。
湿地宣教活动进社区
湿地合理利用及社区关系
❖湿地利用
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内利用方式完全符合湿地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原则,能综合考虑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经济等多种功能有效发挥。
甘香宾/图
生态农业。湿地公园外围零散岛屿中种植有生态果园、甘蔗、荔枝、芭蕉等经济作物。岛内的经济作物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周边的水域则为这些经济作物提供了屏蔽病害虫的天然屏障,通过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形成了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旅游。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内岛屿星罗棋布,库湾库汊形态自然,水面宽阔,与青山、湖水形成一幅幅独得的山水画,集湖光和山色于一体,风景秀丽,景色宜人。近年来,逐渐成为横县的热门的景点。
独石山生态景观
良坼农场十分场生态旅游区
❖社区关系
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与周边社区利益相关者关系协调,在建设过程中,社区积极参与,在湿地恢复、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增加社区居民的就业机会,带动社区经济的发展;积极开展湿地公园周边道路修建、提质工程,极大的改善了周边社区的基础设施。
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
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国字招牌”湿地公园,当然,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要跟的上,满足游客的基本游览需求。
❖接待设施建设
游客服务中心位于一楼大厅,内设休息大厅、公共厕所、游客咨询室、安全保卫室(驻地派出所)、医疗室等,除必要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外,游客服务中心还提供导览、讲解、咨询、投诉、休息等服务。
游客咨询室和休息中
游览休憩设施。湿地公园建设有完整的环线型游览道路,有形式多样的生态游览休息设施和观景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道路网络发达,外部交通干道改造提质,内设有生态停车场。公园内的码头、消防、警卫安全、通信都逐步完善。
沙埠道路
十分场道路
沙埠生态停车场
发展目标
湿地公园遵循“全面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宗旨,融入区域生态格局,立足横县生态、文化、美食等资源,将建设成为集湿地保育与修复、生态涵养、文化科普、生态旅游、湿地农业、摄影写生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并力争建设成为湿地公园典范、湿地保护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示范。
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意味着湿地公园将进行更大的投资,
更完善的建设,
一起期待之后的建设与变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