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星星”擦去尘埃 海门持续7年给不能正常入学残疾孩子送去康教服务(孩子特殊教育老师残疾上门)

晓杰发育迟缓,半年多前,还没有自主语言,走、跳也不协调,看到陌生人接近,会吓得大声尖叫。
经过老师送教上门和持续康复训练,他已可以辨认颜色、拼搭玩具,也学会了叫“妈妈”“老师”。

在海门,所有不能正常入学的残疾孩子,都成了特殊教育学校“在籍校外生”。
自2015年该区启动康教上门活动以来,400多名老师、康复师、志愿者累计行程超62万公里,给178名孩子送教4200余次,努力用爱心为“蒙尘的星星”擦去尘埃。

“孩子不能来,老师可以去”

为“星星”擦去尘埃 海门持续7年给不能正常入学残疾孩子送去康教服务(孩子特殊教育老师残疾上门)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以为他只是说话晚。
晓杰5岁时,也去过幼儿园,不到一年就被退回来了。
后来,就再没去过学校。
”说起孩子,晓杰妈妈满是懊恼。

晓杰不是孤例。
2014年,海门残联摸底调查显示:全区有78名残障孩子没有入学。

“孩子不能来,老师可以去。
”海门区教体局副局长倪强说,被惊人的数字刺痛,区教体局和残联决定协作成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
2015年助残日,重度残障儿童康教上门活动启动,由区特殊教育中心、残联和区爱心慈善协会联合实施。

根据方案,送教任务由海门区特殊教育学校承担,确保每名孩子每月上课不少于两次。
“送教没有报酬,有时还要自己买礼物、贴路费,但学校38名老师一个不落,全员报名。
”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仇中辉说,即便怀着满腔热情,不少老师还是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迈入残障孩子家门的第一步,就困难重重。
悦来镇一名家长的电话连打3天都没人接,海门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郁强特地选择晚上拨打。
“你好,你的孩子应该去年9月就入学了,至今尚未入学,什么情况?”电话接通,郁强赶紧表明来意。
“我家孩子是残疾,不需要上学,你们这样的骗子我见多了!
”听筒中只留“嘟”“嘟”“嘟”……无奈之下,郁强只得联系镇残联专委,请村支书上门澄清,才证明自己不是“骗子”。

对外界敏感而警惕的,不只有家长。
走访中,老师们发现,未能入学的残疾儿童少年大多生活在农村、家庭条件普通。
为防走失或跌倒受伤,他们不少被长期封闭在家中,普遍孤独、怕生。
有的甚至连家人也对他们失去了信心。
14岁的楠楠智力残疾、又聋又哑,只有极其微弱的视力,老师上门让他的家人十分吃惊,“他什么都学不会,你们不要白费力气了。

迎着不解和质疑,老师们坚定出发。
手语老师汤海英与楠楠结对,手把手不厌其烦,教会楠楠认识花鸟虫鱼,用手语打出“爷爷”“奶奶”。
其余77名孩子也一个不落,全都有了自己的老师。
一年寒来暑往,送教老师用爱叩响心门,渐渐成为孩子们最好的朋友、最期待的人。

2016年助残日,海门区特殊教育学校礼堂举行庆祝活动,部分送教学生和家长应邀登台表演节目,讲述送教故事,引发台下泪花闪闪、掌声雷动。
两个月后,海门决定,拨款52.2万元给残疾儿童“康教上门”项目,当年10月,区教体局、残疾人联合会出台指导性文件,普通学校的资源老师也加入送教队伍。
现在,海门所有不能正常入学的残疾孩子都成了特殊教育学校“在籍生”,人均每年6000元经费保障列入区财政预算。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她双眼盯着书本,左手在书上摸着,右手僵硬的拇指翘呀翘。
想了很久我突然明白,她是想自己翻书,可两手不配合,为自己生气呢。
”包场小学教师张小英至今记得第一次见到小颖的情景。

小颖右半肢体无法动弹、十指蜷缩在一起,整日躺在床上。
明白了小颖的心思,张小英每次上门送教,都先帮她运动十指。
经过不断练习,小颖终于可以通过双手的缓慢配合,将一本书从头翻到尾了。

张小英的苦恼,许多来自普通学校的资源老师都会遇到,他们以前从未接触过如此特殊的学生,怎么教?

“给残疾孩子送教,光靠热情不行,还得讲方法。
”仇中辉介绍,海门要求康教上门团队的老师精准了解每名学生的家庭和身心发展状况,围绕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能力等七大板块进行康复评估和结果分析,在此基础上为每个孩子量身打造教学计划。

第一次见到重症肌无力患者香香,送教老师徐倩倩热情打招呼,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徐倩倩大量查阅资料,决定从讲故事突破。
有一天,她为香香讲述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
没想到,香香听完故事,竟用含混的声音艰难说出“妈妈,我爱你”。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它们看起来灰蒙蒙。
”徐倩倩感慨,“这些孩子就像蒙尘的星星,拂去尘埃,就能看到星光点点。

这是送教老师的共同感受。
脆骨病患者童童酷爱画画,在老师指导下,创作了厚厚一摞作品;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强强两条腿像僵硬的木棍,经过3年多康复训练,已和正常孩子一样,进入普通小学就读……

磨合,改变,尝试,研讨……海门康教上门团队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的经验,已走出海门,造福更多孩子。
2015年底,《重度残障儿童送教上门实践研究》成功立项省“十二五”教学科学规划重点自筹课题。
近年来,该区先后组织5届特殊教育征文评比,评出获奖论文451篇,并受邀前往北京、内蒙古等多地分享交流康教上门经验。

让特殊孩子感受人间美好

坐在特殊教育学校培智八年级的教室里,瑞瑞一脸满足。

瑞瑞的爸爸是聋哑人,妈妈智力残疾,小时候他曾在村小就读,因为跟不上进度辍学在家。
重新点燃瑞瑞对校园热情的,是送教老师陈建平。
“我跟他聊了很多关于校园的话题,也让班上的孩子拍视频给他送去鼓励。
”陈建平说,在村委会的帮助下,经过多次劝说,瑞瑞爷爷终于同意将他送到特殊教育学校。

如同鸟儿眷恋着天空,孩子们也都向往着校园。
康教上门活动启动以来,海门已有8名孩子从“校外生”转为“校内生”,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学习,依然接受“康教上门”服务的孩子减少到35人。

这些孩子也拥有了更多感受校园的机会。
去年六一,常乐小学送教老师谈菊美带着智力残疾女孩婷婷来到学校,让她和同龄孩子一起跑操、做游戏。
“这是婷婷第一次坐进课堂,从来没有见她这么开心,跑操结束,还兴奋喊着‘一二三四’。
”谈菊美说。
据介绍,海门今年将动员更多学校和志愿者参与,争取所有“康教上门”服务的孩子都有机会体验校园生活。

一次经历,足以影响孩子一生。
身患重度癫痫的小韬性格内向,因为经常发病摔倒,大大小小的伤痕布满了全身,每天戴着一只头盔保护头部,被人称为“头盔男孩”。
但他心里,一直深藏赛车梦想。
志愿者黄隆珉联系浙江“梦守护”公益组织为小韬圆梦,请来作家、赛车手韩寒驾车带他体验赛道乐趣。
“从那以后,小韬开朗多了,脸上经常挂着笑容。
”小韬妈妈说。

“让特殊孩子减少依赖、学会自理、融入社会、自食其力,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仇中辉说,海门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将在重残儿童个性化发展、送教上门课程研发、生涯规划等方面精准发力,努力让更多不能入学的孩子体验琅琅书声,感受人间美好。

新华日报·交汇点 徐超 通讯员 俞新美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