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贵鹏
(一)
我是从西安公路学院(现在的长安大学)毕业分配到解放军5383部队农场劳动锻炼后,1972年初被分配到省国防工办。到国防工办报到时,工作人员对我讲:“前天,驻四一九三厂的李XX总军代表说,他厂需要一名学汽车专业的大学生,正好你去,厂址就在华县。”我问:“是搞汽车大修吗?”他说:“是。”我想其厂也符合我的专业,又在铁路沿线,我就点头同意。那位同志就给我开了分配到四一九三厂的介绍信。厂址就在华县柳枝龙凤山下,厂北紧靠310国道和柳枝火车站。

柳枝七五厂旧址 刘焕民摄
我到厂报到后,暂住招待所,随后将我分到汽车大队三分队。
经过几天的了解,知道该厂原是四机部在陕西省一个建设处(对内叫零八四一建设处,对外叫华县75号信箱),负责商洛地区四机部几个厂基建的物资供应。除机关外,还有一个汽车大队、机械加工车间和铸工车间。汽车大队有三个分队,一、二分队有近百辆汽车,三分队负责汽车的小修、中修和大修,且有汽车大修的专有设备,如曲轴磨床、凸轮轴磨床、搪缸机、气缸珩磨机、镗瓦机、气门研磨机、磁力探伤机、堆焊机、压力机、一台汽车电器综合试验台等汽车修理专用设备外还有车床和摇臂钻等几台通用设备。
三分队实际上是一个汽车修理厂。当时三分队办公室就我们四个人。队长是王光明,调度是张兴虎,技术员就是我,统计是位知青女性。
队长王光明(职工称他王队长)在抗美援朝时期就开汽车,由部队转业到七零九厂,又调到建设处,不论当兵、当职工、当干部都和汽车有缘,手不离汽車方向盘,脚不离油门,汽車有故障自己排除修理,是一位汽事驾驶、保养、维修经验十分丰富的人材。
调度张兴虎,曾在部队为汽车修理工,曾经过部队的短期的汽车培训。
三分队下设发动机组,底盘组,电工组,钣金喷漆组,机械加工组。
三分队大部分职工是由西安在渭南地区曾插队的知青和商洛地区复员退伍军人组成,也有其他厂调来的人员,还有从华县商洛农村招来的青工和转业军人。
在退伍军人中,有的在部队从事过两三的汽车修理,如:张兴虎、董振启、刘奠亚、李景堂、韩廷彦、刘栓子,张虎林,刘书堂,周双刊,张军学、周建民、孔录子、王金堂、李志敏、姜金柱、李耀荣、杜文玉、孟光铭等。他们是三分队的师傅,是主力。
从商洛农村招来的青工有肖项柱等数人。从渭南地区招来的知青有王抗美、李文喜、董化平、李丽云、王继辉、程荣花等人。还有几名山东的转业军人。
王队长的夫人闫利忠也在本分队,是一名汽车电工。
有一位车工老师傅叫芦宏勇,操作专用机床的工人是几个转业军人(周建民、孔录子等人),他们从没开过机床,只是从头学起。
王队长不仅汽车驾驶、维修、保养修理技术全面,而且工作一贯认真负责,且当领导以身作则、十分吃苦耐劳。一、二分队送来有故障的车辆或大修的车辆,首先经他全面检查后列出汽车维修或大修项目清单,再让调度派工人维修,甚至大修。修理完后,经他全面检查合格后才交给一分队或二分队。
(二)
我在公路学院上学时尽管学过有关汽车专业知识,也到西安公共汽车修配厂实习半年,主要实习的是汽车大修,对汽车保养维修、故障诊断的实践几乎没有接触。我上班后特别注意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垒。
当我知道王队长要接收汽车维修、大修的车辆时,我都跟他一块去,他先我后的用长螺丝刀听发动机声音,他会告诉我这是那个零件发出的声音,什么故障,让我再仔细听听。有时两人一块下地沟检查车辆的底盘有无问题,一块对汽车进行路试以便发现车行驶过程的稳定性和制动系统的问题,最后提出要修理的项目。当工人修理完成后,他也叫我和他一起检查,一起路试。
老解放牌军车 作者供
每次跟他在一起检查车辆,对于我只有书本知识,缺乏实践经验的来说,每次都能学到新技能,每次检查回来,我都做详细的笔记。王队长发现我虚心好学、好问,他也经常给我讲述一些他排除汽车故障的一些经验,有时他也向我提出他遇到他难以解释的问题,如:两前车轮为什么是前束外倾,主销为什么要后倾等汽车结构设计上的问题,我也耐心给他从理论上作以解释,我俩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互补更加深了我俩的工作密切配合和私人感情。
自我分到三分队任技术员后除白天照常上班外,我常剩用晚上、星期日时间抓紧复习大学所学的课程。如:汽车构造、汽车电噐及设备、发动机原理、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修理、汽车技术使用等课程,又卖了几本汽车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等参考书,通过复习和联系自己的实际的操作,以及见到、听到的师傅们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大大的丰富了自己维修保养大修汽车的实践经验,使自己专业理论知识更加巩固,使自己工作得心应手。
特别是我自己设计了几个修理汽车的工装,大大提髙了零部件的修理质量和工效,很快获得了领导的信任和职工的支持,我感到我不论是和领导还是师傅、还是青工关系十分融洽,几个师傅如:杜文玉、李耀荣、李景堂、刘奠亚、董振启、韩廷彦等师傅(特别调度张兴虎)总愿意和我在一起讨论修车技术以及理论问题。
几个青工每见我走到他们跟前不仅亲切的问候,还经常提一些发动机有关问题,印象最深的有一位知青青工叫王抗美,他是一个爱学习肯钻研的青工,经常问我一些有关汽车方面的知识。
有一次他问我:活塞销孔为什么距活塞轴线是偏心的?活塞和连杆组装入气缸时为什么要注意方向问题?这两个问题,纯属设计理论问题,从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力学理论上讲,他肯定听不懂。我概括解释:这两个问题归一句话:就是为了减轻在上止点活塞转向时对气缸的拍击。说完,我还是耐心的拿着实物,又在地上给他画图而讲解。我讲完听他说:“师傅只给我们讲按记号装配,不讲为什么这样装。听了你的讲,我明白了。”在我给他讲解时几位师傅和青工都围着听我讲。一位从部队转业从事汽车修理多年的李耀荣师傅说:“难怪我总看活塞连杆组上的活塞头向一方歪,原来活塞销孔距活塞轴线是偏心的,这是为了减轻在上止点活塞转向时对气缸的拍击。”
借此机会我又讲了前几天车队送来一辆车,发现发功机工作不正常,一个缸的部位异响严重,队长让我把发动机润滑油放完后,拆下油底壳,发现有活塞的碎片,拆下活塞连杆总成后观察,发现活塞装入缸体时将有膨胀槽的一侧紧靠作功行程侧压力较大一侧,导致活塞裙部破碎。
我给大家讲了为什么在铝合金活塞上要开隔热槽和膨胀槽……开膨胀槽一侧刚度变小。活塞在运行时,在作功行程受缸体的侧压力比压缩时受缸体的侧压力大。装配时应将膨胀槽位于作功行程受侧压力小的一侧,从发动机前面看,活塞膨胀槽应在左侧。若装在右侧,膨胀槽对应作功行程受侧压力大,如同榔头敲打活塞的膨胀槽,敲打时间长了,就会使活塞从膨胀槽处破裂。为了防止这个现象的发生,大家一定要按活塞、连杆的向前记号装入缸体。(我一边说着一边指着活塞、连杆上的记号)
我刚说完此话,李耀荣师傅拍手说:“讲的好!
”
一个师傅说:“郝技术员,你能不能有空给我们上上汽车课,让我们多学点理论知识。”几个知青也附和着说:“求求你给我们上上汽车修理课吧。”
青工和师傅们让我讲课的话很快传到王队长那里。有一天,王队长告诉我;青工和师傅要求你讲课,是好事,下月咱们修车任务轻松,你就准备给他们讲课吧。
听从王队长的安排,我以解放车、北京吉普车为实例,实物和挂图相结合,讲了汽車构造和汽车修理,有时还适当讲一些汽车故障的珍断与排除。通过讲课不仅巩固了我的专业知识,大大的密切了我和师傅、青工的关系。
年末,我翻开我的日记,对我的工作和学习进行了回顧,并进行了资料汇综,真对解放车、北京吉普车分发动机、底盘和电气写出了《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30例》和《汽车知识问答25问》两个小册子。
(三)
73年初王队长在办公室对我说:“看来今年修车任务极少,这么多人怎么安排?”我说:“让我们厂承担四机部在陕西各厂的汽车修理,各厂分布在西安、铜川、宝鸡、商洛等地,离华县这么远,他们能到这儿来修车吗?西安的厂有可能来,能有几辆呢?”我又说:“队长,我说一句不好听的话,我在西安公共汽车修配厂实习时,大多数师傅都是四五十岁的老师傅,有的都近六十岁,个个都是有经验的师傅。可咱们的职工一半是才进厂的知青,二十几位师傅也只是在部队从使过两三年的汽车保养和小修,没有从使过汽车大修,几个操作专用机床的师傅都是转业军人,从来没接触过机床也没有师傅带,让他们自己摸索,万一出事……哎……我这个管技术的承担不起呀!
”我又说:“我建议最好让操作专用机床人去西安培训,那怕两三个月也行。”
队长说;:“好!
让这些知青工也去培训。我给厂领导说去”我说:“你现在不急去,咱俩再想想。”
柳枝七五厂老建筑 刘焕民摄
第三天王队长告诉我说:“厂里同意我们分队送人去西安培训,由你负责联系厂子,培训之事由你负责。”听此消息我十分高兴的说:“既然让我负责,我也在西安找一个厂,学学他们技术管理经验。”队长说:“好,厂里我负责,西安你负责。”
第二天一早我就办完手续,当天去西安联系了陕西省汽车大修厂和西安公共汽车修理。因为上学期间我在西安公共汽车厂实习过,那里也有公路学院毕业的校友,都比较熟悉,我就在该厂上班,其他人就在陕西省汽车大修厂上班,我就不定期去陕西省汽车大修厂了解以下他们的实习情况。
在我带领青工和部分师傅在西安各汽车修理厂配训期间,我在公共汽车修配厂除了请教他们技术管理经验之外,更主要是的参于他厂技术组的技术革新项目,还下车间和师傅一起干一些汽车大修技术含量大的工序,以丰富我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段时间我还参观了几个汽车配件厂和发动机配件制造厂以及柴油机制造厂。
通过这些厂的实践、参观学习,学到了一些技术管理知识和经验,也加深了我对发动机主要另部件——曲轴、活塞、活塞环、连杆、缸体、缸盖、等制造、修理工艺理论和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化油器、发电机、电动机、蓄电池等维修保养技能有所提高,为我厂后来生产发动机和改装车有了设计、工艺知识储备。
令我难忘的是:还去西安东风车辆厂听了公路学院潘绍元老师给我介绍三角转子发动机的优点,他还带我面对三角转子发动机的零部件讲解其构造原理和缸体、活塞等零件的制造过程。
潘老师的讲解使我获得了三角转子发动机的有关知识,真没想到这对后来陈厂长派我和郑劳模、殷总去南京一研究所调研辛伯林雷达电源很有帮助。他们虽然没有打开整机让我们看其中结构,但听说是德国造的三角转子发动机带动英国造的发电机,我心中己知其中结构了,也好给郑劳模、殷总说个三角转子发动机的大体结构,也好回厂向陈厂长汇报了……(另有专文叙述)
(四)
在西安期间,厂里来电话让我回厂。说四机部下文件,根据国务院高教部通知,我们64年65年入校的大学生可入校再学习,部里给我们厂分配两个学校。一个是清华大学,一个是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我厂只有两名那时入校的,一位是我,另一位是北京中医学院毕业的李哲大夫,所以这两个学校由我选择,我自然十分高兴,我考虑再三选择了清华大学,签表后,我就在厂上班日夜等候通知。后听说:大学生回炉是某人的右倾翻案风……我上清华的梦就破裂了,只好安心在厂上班。听说厂里以后要生产供雷达用的发电机机组,而且厂地要东扩,把我从三分队调到厂技术组。
七五厂生产的发电机 自新华县
75年,厂里决定不搞汽车大修了,三分队也不存了,一些由部队转来的从事汽车修理有经验的师傅也调走了。我们的王队长留在厂里还是厂车队的队长,青工们都分到不同的车间和工作岗位,为四一九三厂再建新功。
八十岁的我十分怀念我们三分队的王队长,十分想念调度张兴虎,十分想念原三分队的那些师傅和靑工。
鹏2022.04.29初稿
2023.03.28修改
作者简介:郝贵鹏,祖籍陕西长安,生于1944年,大学文化程度,曾在陕西军工厂工作,高级工程师,退休职工。退休后喜欢看中外诗歌散文小说,也笔耕一些小文,其中《面对千年古槐的诉说》和《忆慈母慈娘》发表于【京兆文学】,其中《面对千年古槐的的诉说》一文被【颂一个长安】配以长安方言朗诵转载发表,《怀念华县75新厂区》合集发表于【华州文史荟萃】。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郝贵鹏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