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城西的梁溪路,不但在近代建筑时间早,而且有着丰富的内容,无论从交通、文化教育、工业实业等角度来讲,它都是一条十分重要的道路。
梁溪路前身是开原路,因地处开原乡而名,又因通梅园而曾名锡梅路。许多资料误写成开源路。开原之名是宋代22乡之一,在无锡城郊西乡一带。自1912年始,荣氏兄弟开建梅园。1914年始,荣德生、陆培之等出资建造开原路,将乡村小道扩建成一条公路。东自西门小木桥(迎龙桥),西至梅园,为无锡第一条东西向主干道,也是江苏省最早的公路之一。小木桥正是荣氏创办茂新面粉厂不远的地方。至梅园要经过荣氏兄弟家乡荣巷。这条公路线将创办实业的起点、自己的家乡,以及与创办公园的起点连接起来,这不能不说是有意为之。以前荣巷到城里只有水路,现在有公路方便多了。
至于有的资料说是因开源寺而名,也有误,应该是开原寺,而不是开源寺。该寺原先即有,郁达夫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一书中记载1920年代到梅园游玩并住宿、听寺庙钟声的经历。荣德生在自著《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一书中记载,1934年:“茂青、量如和尚等推余发起购地,赠与开原寺,捐资建筑之。”在无相法师所写的《无锡市志佛教协会篇》中记载,量如和尚在1930年向十方施主募化建造开原寺,荣乐农居士在许山脚下购地20亩作建寺屋基,于1933年建成。

荣德生筑开原路引来一场争议。毛泽东在《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一文中写道:荣德生“要在此地修一条马路,经过农村拆毁镇上房屋,廉价收买过路田亩,此事直接损害到农民的经济,故农民们组织农民俱乐部反抗荣德生。结果荣德生屈服,允许田二百元一亩,新植的桑苗一角钱一枝,镇上房屋不拆。”所谓“廉价”,据《无锡市志》记载,是在60-100元之间。荣德生胸怀大局,不计私利,做了本应该由政府做的一件大事。路筑成后,至1929年,据顾述之《无锡县第四区农村经济调查》,“沿开原干路,各处田地,交通水利,两均称便,户口亦较他处为繁密,故价值较昂,土地价每亩约至200元左右。”荣德生几年前所付土地价已是数年后涨价过的价格。农民俱乐部即由徐巷徐梦影所组织。
至1927年,荣尔仁、荣辅仁等创办利民汽车公司,首先举办旅游公共汽车业务,来回于西门至梅园之间。1928年5月,汽车公司改由开原乡行政局举办,由查仲康经办,易名为开原汽车公司。用七八座的小汽车,经营迎龙桥至梅园的游览客运,主要为至梅园的游客服务,亦为乡民服务。票价一角,乡人都说上城方便,原来步行要半天,现在汽车只要一小时。但时通时断。抗战前,由上海申新一厂厂长严裕昆的女婿蒋九嗥经办开原汽车公司。严氏旧居(文昌轩)在梁溪路38号,曾是郊区区政府和区政协的办公场所。江南长途汽车公司也加入旅游交通竞争,每天有从无锡火车站开往梅园的车辆。查仲康还在1926年筹办电灯公司,沿开原路至梅园,架设电杆木、电线,电源是从戚墅堰电厂批发购进,转放到沿路各村巷,西乡农村有电灯是无锡各乡之冠。1926年。由荣德生与火车站新世界旅馆经理张德卿各投资1500元,共3000元,在梅园荣宗敬别墅西南建太湖饭店,许多名人参观梅园后在此居住。
开原乡原属闭塞之乡村,开原路的开通与梅园的开放,对发展旅游业带来契机。荣德生曾说:“前人不知利用风景园林,可惟吸引游资,振兴商市,欧西如瑞士,即利用此法,每年收入可观。”这样的想法与实践在当时颇具前瞻性。
1934年,锡宜公路全线铺筑完成,与开原路衔接,由江南长途汽车公司呈准专营。至抗战爆发,开原路与锡宜路成为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交通要道。部队的进出撤离、物资的运输等在这条路上频繁来去。也可购见当年荣德生所建筑开原路的意义不一般。这是常人难以想象与做到的。
到了1948年,荣德生在蠡桥开办开源机器公司(1949年建成投产),这开源有开源节流之义。这也带来人们常常把开原路误写成开源路。
开原路原本只是一条狭窄弯曲的泥石路。从1955年起,多次拓宽修建路面,从石片(泥石)到片石(碎石),再从沥青表面处理到混凝土、沥青。最早只有2车道。1956年开通2路车从火车站至梅园。从湖滨广场至梁溪路原来是没有运河的,后开挖新运河,又于1982年建造梁溪大桥。同年,将湖滨广场至梅园一段改名梁溪路,以无锡别名梁溪而命名。开原路成为只至五爱路一小段。1984年,全线实施拓宽改造,梁溪大桥至展览馆宽40米,手表厂至横山口宽29.5米,成为无锡市区首条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三板块格局的景观道路,排水、供水、电缆、电讯、路灯、绿化等工程与之配套。2005年再次改造,全线宽40米、6车道。我第一次到梅园是1965年去参观农业学大寨展览馆,步行走开原路,说是有14里长。展览馆即在开原寺内。1980年代,由于工作联系,经常走梁溪路到郊区河埒口。我母亲搬迁至孙蒋新村,那时梁清路还没成型,要斜穿过一条野路(后建成孙蒋路)到梁溪路上的大王基乘公交车,那野路上有从城里搬迁过去的外贸印刷厂。
美丽都大酒店
江南无线电器材厂
外贸无锡印刷厂
过梁溪大桥,桥北堍有美丽都大酒店。路对面、桥南堍是无锡大饭店,这两大高楼宾馆饭店曾显赫一时,如今,类似的高楼、酒家太多,也就不稀奇了。梁溪大桥下往北弯,即经美丽都大酒店前,是梁溪路。因此梁溪路在这里成为一个分叉口。或者说梁溪路从西而来分成两条,一条直往东至运河西路,到运河边,有供电局。供电局从城内搬至梁溪路12号,曾为指导编写《无锡供电志》去过几次,主编者蒋忍安是钱荣路蒋巷人,已去世多年。另一条右拐,经原无线电工业学校、美丽都大酒店等至梁清路交汇,等于是梁溪路在东端绕了一圈。这一圈原来都是协民大队(村)所在田地。
无线电工业学校一片延伸至大王基、孙蒋路。大王基,在150多年前,大王庙被烧,留下庙基而得名,是河埒乡协民村驻地。无线电工业学校很有名。1952年在蠡桥北堍筹建苏南无锡工人技术学校,次年开学,1954年改为无锡工业学校,同年底迁入大王基,即梁溪路3号,蠡桥处为分校。1955年征地183.75亩建造红色砖墙的新校舍,仿苏联式建筑。1956年改为无锡机械制造工业学校。1958年,二机部在学校基础上建立无线电设备厂(后改为江宁机械厂,无锡人又称),并建立无线电设备厂附属工业学校,1960年为无线电工业学校,1965年初,又改为无线电机械学校。1969年3月,该校与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合并,学校撤销。1972年复校,1973年成为厂办学校。1978年校、厂分开,定名为无线电工业学校。1980年、2000年均评为全国重点中专学校。2002年,与锡山职教中心(1997年建立)合并为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合并后部拨300万元重建新校区。学院设有梁清路、东亭、钱藕路三个校区。1964年我读中学时,有许多中学生报考无线电工业学校,为中专中佼佼者,可以免费读书,对刚刚走出困难年的家庭来说很有吸引力,对国家而言,正是发展电子工业需要培养人才之时。市四中的黄树鑫、张玉龙等先后考入。该校出了大批栋梁之才,到1980年就毕业8000人,分布全国各地。但“文革”时是个重灾区,“1018”组织武斗特别厉害,是出了名的。好在“文革”后,那么多学生仍开心地相聚一堂,不计前嫌。黄树鑫等在其中起了很好的协调组织作用。1990年,学生钱劲松与潜入学校的歹徒斗争而牺牲,年仅19岁,被评为烈士。
梁溪路上曾是无锡电子工业重要基地。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原在棉花巷,1960年,由电讯器材厂的半导体车间与华昌丝厂部分人员组成,主要产品二极管等,1962年12月属三机部,次年属四机部,代号742厂。1968年底,国家决定将742厂、电校合并开发电视机集成电路,投资达10亿,形成国内最大集成电路研发企业,厂部搬迁至大王基电校校区。1970年开始试制集成电路,1977年国家从日本引进第一条成套集成电路生产线定点在742厂。1983年,电子工业部建立24所无锡分所,1985年与742厂合并建立微电子联合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企业,1989年改为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该公司还于1986年与东南大学合作创办无锡分校,1987年招生,1989年正式成立。1990年8月,机械电子工业部提出908工程建设,主体在无锡。1998年建成一条硅生产线。后加盟香港,2002年改为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2018年,无锡市提出将集成电路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融合发展。
梁溪路18号(河埒口往西)的721厂即江宁机械厂,始建于1958年,由商业局的电波、电友、胜利3家私营电料行合并组成电波电讯器材厂,又与广播电台服务部合并,改为无锡电讯器材厂。1961年航海仪器厂并入,1968年改现名,主要生产通信设备、录音机芯、录放音机。1985年组建梅花电子公司,成为全国电子工业骨干企业之一。进入21世纪重组后,成为海鹰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是一家技术密集、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营水声电子、海洋工程、医疗电子、传感器件专用设备等。
大王基曾有纺织机械厂,1956年公私合营中由34家小厂合并,是江苏省最大的纺织机械厂。梁溪路又有纺织机械二厂,为缫丝机械厂,1969年成立。还有纺织机械专件厂,在河埒口,1977年成立。还有1975年成立,1978年迁至河埒口的手表厂,曾生产“无锡”牌机械手表。还有建于1968年的微型轴承厂等。梅园过去建造了红梅电视机厂,许多职工都是骑着自行车上班在这条路上。梁溪路是上世纪50年代开始,直到八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条工业路。
梁溪路有两个重镇,一是河埒口,一是荣巷。河埒口曾是无锡望族蒋氏的所在地,蒋哲卿、蒋宪基父子(振新纱厂业主)即住此。在河埒口拆迁改造过程中,拆去不少蒋氏家族的历史建筑。无锡市郊区区政府曾驻此,成为一政治中心,大量机构驻此,并随之建造家舍,人口增加,发展为河埒一条街(展览馆至手表厂,长1000米)。2000年改为滨湖区政府,后搬迁至金城西路。在郊区政府旁有无锡展览馆大厦,为当时最大建筑,轰动一时。河埒口不到,有太湖工人文化宫。有从锡惠公园搬过去的无锡博物馆。河埒口的繁华与规模宏大的万达广场分不开,河埒口老街即在万达广场身底下。沿梁溪路过青祁路往西即是河埒口,既是交通枢纽,又是繁华中心,还有休闲广场,有万达广场,其中有著名的同庆楼分店,有滨湖区实验幼儿园等。
无锡展览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河埒一条街
河埒口过去是小桃源,先是1984年由无锡职业大学改成无锡大学,1985年改名江南大学。再以后无锡轻工业学院与之合并,组建新的江南大学,恢复荣德生创办的江南大学校名。一些海外人士捐资建设。后来江南大学搬迁至长广溪,附近留有教师职工宿舍,原大学校舍被育红小学所用。
荣巷是著名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的出生地。老街分东浜、西浜、中浜三支,有近代荣氏历史建筑群,彰显荣氏在近代的辉煌。最著名的是荣德生之子、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纪念馆,将他在北京居住地的摆设、家具、花园等原封不动地搬迁至此。与纪念馆在一起的还有大公图书馆等。荣巷街道驻梁溪路上。曾指导编纂有《荣巷街道志》。
开原路上从河埒口到荣巷是近代西乡办学兴盛发达之地。1903年,教育家、河埒口人蒋仲怀办日新小学,后改为开原乡立第一小学。陶行知于1926年特地来考察,写下《无锡小学新生命》一文,予以高度赞扬。实业家荣氏兄弟是办学先驱,从办公益(“为公益民”)小学、竞化女子小学等8所私校,到办公益工商中学(后改为公益中学)、豁然洞读书处,到办江南大学,是民间办学“大王”。荣德生还获得过民国教育部颁发的一等金质奖章。开原小学后改为竞化二女校,后又改为化新小学,至1944年由教育家胡通祥创办化新中学,解放后为河埒中学。1947年6月,荣蓉之奉党组织之命,从上海到无锡荣巷群益小学任教务主任,开辟中共地下党据点,1948年该校恢复早前的公益小学校名。现这里成为中共无锡工作委员会旧址、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48年7月,上海地下党派庄静波到无锡荣巷公益小学领导据点工作,荣蓉之考虑人多容易暴露,遂将公益小学的联络点转移到大张巷的作新小学,成为新的据点。这一带还有其他许多学校。从这里走出大批人才。许多学校延续到解放后,如1956年的第五中学前身就是公益中学,1985年恢复为公益中学,是年6月,荣毅仁到公益中学,与教职工一起合影。1994年,公益中学初二学生高云燕为抢救落水儿童而献身,未满15周岁。与钱劲松一样成为梁溪路上的学生烈士。2009年秋,公益中学校址改为育红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就读的公益校区。公益小学的晴雨操场现在还在,成为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河埒中心小学、荣巷小学、梅园小学曾合并为荣巷中心小学。1980年代后期,由于西郊多处扩建新村、建设小区,市区大量居民移至西郊,生源增多,荣巷中心小学迁至桃园新村,校名为河埒中心小学,原荣巷中心小学改名荣巷小学。大渲小学并入荣巷小学(后改公益小学)。2002年荣巷小学迁回荣巷,恢复中心小学。另还曾办过大丁民工子弟学校。2007年,将荣巷中心小学与育红小学(由日新、公益、竞化三校发展而来)合并,为育红小学,迁入原江南大学龙山校区。在荣巷公益路还有江苏省税务学校,原无锡财经学校,1985年更名。在郑巷有江苏省无锡商业学校,2000年改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荣毅仁纪念馆
荣毅仁雕像
荣巷老街
公益小学晴雨操场
荣氏所办公益学校
梁溪路上还有科研单位614所、617所。在杨巷有省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在梅园对面,曾有太湖乐园。八九十年代,无锡每年在此举办灯展,尤以四川贡灯最有名。曾多次骑车去参观过。
梁清路,此路毗邻梁溪河,因梁溪河古称梁清河而命名。由于仅靠梁溪路已不适应迅速发展的西郊人流,于是与梁溪路并行再建一条东西向干道。1984年始建,1990年代中期和2009年,多次改建扩建,东起梁溪大桥堍,西至横山口与梁湖路衔接,长4800米,宽30-40米。路建造后,许多民众和单位把这条路写成梁青路,为此混淆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才慢慢地统一用梁清路。无锡大饭店过去不远曾是无锡公路交通的西站,现虽已撤销,但公交西站仍是人们熟悉的地方。公交西站过去往南是孙蒋新村,并通大孙巷,再往南是住友家苑。这些新村的南面即是梁溪河,有步道可散步。公交西站对面往西依次是公共交通公司、锦江之星、建工大厦、华邸国际大厦以及一系列的金融机构等。溪北新村与蠡溪桥西面的溪南新村相对应。
梁溪路与梁清路之间分别与南北多条路交汇,沿路有不少住宅小区。有孙蒋路、陶巷路(孙蒋路与陶巷路之间有中城誉品小区)、青祁路(陶巷路与青祁路之间有龙世太阳花园、康桥府、金地华著小区)。在梁溪路上有老新村胜利新村,在梁清路上有溪北新村。过河埒口是蠡溪路,路口附近曾有西郊宾馆。青祁路与蠡溪之间梁清路往南过蠡溪桥有和团团饭店、蠡溪西苑公园。往西青山西路,在蠡溪路与青山西路之间有泰康新村、富安华庭、滨湖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在青山西路四周有数个上里东的公交站点。在青山西路与隐秀路之间有大丁佳苑,以原来的大丁村(巷)命名,中央政治局委员丁关根即是此地人,又有育红实验幼儿园。大丁村曾以槽坊业闻名。1982年9月,英国格拉纳达电视台《中国人》电视片摄制组在无锡大丁村拍下丁志新家的纪实影像。1988年9月22日在《人民日报》刊有“农民外交官”的事迹。在隐秀路与梁溪路交叉口是惠山森林公园的南入口。再往西是第九人民医院,1989年为手外科医院,外科医生寿奎水曾在1986年取得断肢再植成功,是无锡最早进行接肢手术。桃源居位于隐秀路两侧、梁溪路以北,处于梁溪路与梁清路之间。小桃源与桃源居的地名因通往东大池,人入如进桃源仙境,故名。再往西有张巷、小桃源地铁、公交站,可通往山语银城小区及东大池。过鸿桥路有孙巷,近代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儿童文学大王孙毓修即孙巷人。从蠡溪路始,跨过隐秀路、鸿桥路至梁湖路,梁清路以南的金色江南小区分一、二、三、四期(颐景、天景、集景、秀景花园)。其间有河埒中学(原在河埒口搬迁至此)等。过荣巷,梁溪路南北分别是梁湖南苑、东苑和梁湖家园。梁清路与梁溪路至开原寺汇合,进入环湖路。鸿桥路之西又有陆丼新村、云景佳园等小区。陆丼是上海无锡铁行帮著名人物陆培之的家乡,曾与荣宗敬一起建设通惠路,又开发东大池。
梁清路与梁溪河之间原有很长一段路都是河埒乡的鱼塘。每年过年时,要在鱼塘里起网收获大青鱼上市。如今鱼塘早已没有了。孙蒋新村的大四角菱为著名的土产,由于没有了鱼塘,也就消亡了。
梁清路南面的梁溪河边鱼池
大孙巷四角菱
梁溪路与梁清路是“姐妹路”,不仅显示道路 鲜明方位特征,反映太湖水乡的特色,而且演绎着梁溪河与无锡地名的历史渊源,体现无锡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如今这两条路,交通发达,站点很多,梁溪路上还有地铁,方便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