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客户端讯(江西日报尹晓军 余红举)6月15日,萍乡市湘东区在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成为获得表彰的6个县(市、区)之一。此前不久,在央视特别节目《今日中国—江西篇》直播发布中,镜头对准了湘东区“一河两岸”20公里生态走廊,只见萍水河畔景色秀丽,令人过目难忘。
曾经,湘东区这个云集了萍钢公司、萍电公司、萍铝公司等工业企业的老工业区,城乡环境一直是个“脏乱差”的典型。如今,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湘东区的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从“灰姑娘”到“俏姑娘”的美丽嬗变。
湘东区萍水河“一河两岸”风光。摄影丨通讯员彭亮

环境嬗变 城市精致
端午假期,天气晴好,湘东区龙舟公园里,一簇簇美人蕉盛开,萍水河欢快地流淌,游玩的居民络绎不绝。
“我一直住在这里,现在的环境变化太大了,在以前想都想不到。不但萍水河的水越来越清,河两岸也像画一样美,我们真是住进了公园里。”50多岁居民陈勇军在萍水河畔生活了半辈子,说起今昔对比,感慨不已。
陈勇军的家在湘东区湘东镇河洲村,也就是现在的龙舟公园所处地块。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房屋杂乱的城市棚户区,河岸边杂草丛生,环境脏乱刺眼。
2020年3月11日,湘东区为打造滨河新区,公布河洲村征迁方案。到4月29日,不到一个月就全面完成了河洲村全部319栋(套)房屋的签约、搬迁、征收等工作,由此折射出村民盼望人居环境整治的急切心情。
随即,母亲河文化广场、河洲水闸景观工程等迅速建设。一年多过去,房屋破败、道路拥挤的河洲村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风景秀丽的龙舟公园,成为安置在附近村民的“幸福花园”。龙舟公园的变化只是湘东区城乡环境质变的一个缩影。这几年,湘东区实施萍水河流域综合治理,在传统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的要求,将海绵城市建设和生态河流建设融合,带动了沿河两岸的乡村振兴。零799艺术区、三石竹艺、海绵城市植物培育基地、草花基地、大棚种植等一批项目落地;陈家湾湿地、桃园溪径、湖光山色、龙舟公园等湿地公园建成;峡山口街文化站、湘东区图书馆也成为“网红”打卡地以及居民休憩好去处……城乡环境的变化,让居民们看在眼里,享在实处。
幸福村景区一角。摄影丨通讯员彭亮
乡村秀美 农民增收
城乡环境好不好,关键看农村。湘东区不仅在城区精准发力,而且对症下药,让农村既有光鲜亮丽的“面子”,也有让村民生活舒适的“里子”。
房前屋后三季有花,公路沿线四季常绿,乡间绿道曲径通幽,农家小院精美舒适,篱笆菜园新鲜纯净。漫步在麻山镇幸福村,清新、怡人的乡村美景犹如一幅绚丽的画卷,令人流连忘返。
“现在来过这里的城里人,都有想当‘村里人’的冲动。”麻山镇相关负责人说,“以前村里可不是这样的,那时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污水横流,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村民们过上了舒适的田园生活。”
环境整治也让幸福村有了更大收获。去年年底,幸福村景区获评国家4A级景区、省5A级乡村旅游点,并被列入第二批全国旅游重点村名录。免费开放的幸福村景区,也成为萍乡市民休闲的“后花园”,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前来体验田园采摘乐趣和品味乡村生活的游人络绎不绝。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成为激发村民就业创业的强劲动力,打开了村民的小康之门。
广寒寨乡盘山公路。摄影丨通讯员彭亮
广寒寨乡,正如其名,湘东最偏远的乡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聚集地。2019年,随着环山公路的打通,一场农村环境改变的攻坚战也随之打响。
6月9日,漫步在广寒寨乡集镇所在地官陂村,白墙黛瓦的房屋与满山的翠绿相得益彰,洁净的街道与闲适的村民勾勒出一片祥和。走进这个青山环抱中的村庄,仿佛让人置身于“桃花源”。
虽然并不是节假日,但在官陂村古色古香的街道上,也时常碰到前来探幽的游客。
“寻味广寒寨”土特产店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当地的土特产,游客正在自由选购土特产。“全乡生产的土特产由我们统一包装、统一品牌销售,改变了过去土特产出不了山的尴尬。虽然开业才半年,但线上线下的销售还不错,利润可观。”门店负责人称,这个由当地政府无偿提供场所办起来的门店,已成为当地土特产的集中展示和销售的窗口,打响了品牌,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利用原来知青烧窑留下来的房屋改造而成的“知青博物馆”,成了这里乡村游的一个亮点。采访时,91岁的许毓英正在这里寻找当年当知青时的记忆。一番寻找之后,许毓英兴奋地说:“虽然这些老房子还有当年的模样,但味道已经全变了,我们当年来时的口号就是改天换地,刚刚在乡里走了一遭,才觉得如今真正实现了我们那时候的愿望。”
乡村小道变身大沙江体育公园环湖跑道。摄影丨通讯员彭亮
常态管理 跟踪问效
“湘东区已投入整治资金约52亿元,实现了城乡环境的华丽转身。”湘东区副区长胡勇自豪地介绍,近几年来,湘东区从萍乡市环境卫生“最堪忧”县区,一跃成为“最干净”县区。
好环境,还要好维护。对城乡环境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湘东区推行“721”工作法,即70%的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20%的问题用管理手段解决,1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解决,推动城区精细化管理,维护好的环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湘东区还在农村建立“区对镇、镇对村、村对组、组对户”的四级考核管理体系,全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广寒寨乡、湘东镇考评优秀……排在后两位且90分以下的乡镇街党委书记在会上做检讨。”6月2日,“宜居湘东”公布考评结果。像这样的考评每两个月一次,通过层层传导,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出真招,可持续,有效果。胡勇说:“有了跟踪问效,督促整改机制,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城乡环境整治不再是‘一阵风’,大家都在精心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
“以前村里道路坑坑洼洼,环境卫生也不好,村民随地乱扔的现象很普遍。随着环境整治行动的开展,村里铺上了柏油路,家家户户门口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置了一组分类垃圾桶。现在随着硬件设施的改善和管理措施的推进,村民随地乱扔等坏习惯改掉了,我们还在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呢。”谈起村里的人居环境整治,湘东镇阳干村村干部工作劲头十足。
编审:邹艳红
监制:邵平
本文来自【江西日报-江西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