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囱:曾是温暖的代名词丨如今:倒下的烟囱换来更多冰城蓝(烟囱锅炉冰城燃煤淘汰)

近年来,冰城加快淘汰燃煤小锅炉的步伐,主城区里渐渐消失的烟囱,虽带走了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但为市民换来了更多的蓝天……

运华广场锅炉房改造成换热站告别冒黑烟烟囱

70后刘通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

烟囱:曾是温暖的代名词丨如今:倒下的烟囱换来更多冰城蓝(烟囱锅炉冰城燃煤淘汰)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烟囱曾是夏季游乐场承载多少童年的记忆

45岁的冰城市民刘通说,对他和同龄人而言,烟囱是温暖和富足的符号。

刘通的童年,在保健路附近一处平房度过。
他的父母是双职工,每逢孩子放寒假在家,两人会在工作时间轮流抽空回来,看看用不用添煤压火、屋里是不是有煤烟。
小时候,刘通最大的梦想就是能住进楼房。
“烟囱一冒烟,楼房里有了供暖。
”而在平房,只能自己动手烧煤。

刘通家附近,有一个高大的烟囱。
暑假到了,烟囱就成了他和小伙伴的游乐场,爬烟囱、在烟囱里找鸟窝、掏鸟蛋……“那时的烟囱梯子在室外,是螺旋状的,有二三十米高。

11岁时,刘通的父亲分得单位的一套楼房。
住进楼房的他,对烟囱有着难以言说的亲切感,“每年十月以后,每天都盼着烟囱冒烟,屋里能暖和。
”让他记忆尤深的是,那时烟囱冒出的黑烟,很快就会散去,雪是纯白的,天是瓦蓝瓦蓝的。
只是,最好的时光,再也回不去。
就像齐秦在《烟囱》里唱的,“只有回忆的时候,才能感受那团火”。

80后张飞飞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对烟囱没有亲近感不再是温暖和富足的象征

在冰城80后眼中,烟囱在上一代人眼中富足的含义,已渐渐消失了。

33岁的张飞飞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
在她的印象里,对烟囱并没有那种亲近感,“我上小学时,很多同学家都陆陆续续搬进楼房,大小烟囱随处可见,习以为常。

张飞飞说,相比70后,冰城80后的娱乐方式更多了,公园、绿地、图书馆、游乐场新兴起来,烟囱,并不是孩子们暑假唯一的选择。
但让张飞飞难以忘怀的是,冬天供暖,小烟囱经常冒着呛人的黑烟,“爷爷奶奶带我在室外打雪仗,经常咳嗽,可能是被煤烟熏得吧。

“我家那个锅炉,冬天供暖温度不是太高,大概有十七八摄氏度,每年一月哈尔滨最冷时,妈妈经常在我的厚被子上再加一层毯子。
”张飞飞的童年,烟囱已经无法和温暖划上等号了。

90后石磊回忆最近十多年:

对烟囱没有好印象似乎成污染代名词

25岁的石磊住哈尔滨市道外区,近十多年来,他最为直观的感受是,主城区不断扩张,高耸的烟囱似乎成为污染的代名词。

“有些烟囱安装了净化烟气的设备,而一些小型烟囱超标排放,给市民带来温暖的同时,也带来了伤害。
”石磊说,特别是2013年以来,供暖期初期的“霾锁”冰城。
近年来,环保概念在冰城人中深入人心。

据哈尔滨市环保部门往年统计资料显示,一些小型单位多数使用的都是小型燃煤锅炉,俗称小锅炉,出于对运营成本的考虑,往往使用劣质煤,劣质煤含硫量高,且处理不到位的烟气含有大量烟尘,是造成雾霾天气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而淘汰燃煤小锅炉,是冰城改善大气环境的必经之路。

展望:

淘汰燃煤小锅炉

未来冰城将收获更多蓝天

23日,生活报在道里区运华广场309栋旁,找到了原来老旧的锅炉房,曾经的大烟囱还在,但已停止使用,锅炉房地处偏僻,周边白雪映照,锅炉房里发黑的锅炉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换热设备。
据看守此处的姜师傅介绍:“以前每年冬天运煤、烧煤,又黑又脏,附近方圆2公里都是煤灰,改造后锅炉房变成换热站,不再烧煤,周边的空气和环境也干净了不少。
”2016年经过改造,运华广场小区的供暖问题得到彻底改善,正在遛弯的张大爷说:“以前烧小锅炉,屋子不热,还影响环境,现在好了,自从并入供热网,屋里二十四五摄氏度,可热乎啦,小区里也没了煤灰味儿,干净多啦!

据悉,2017年小锅炉改造中,冰城淘汰了2074台小锅炉,拆除了45台20蒸吨的燃煤小锅炉,推进265台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43台执行火电锅炉大气排放标准锅炉完成达标治理,淘汰数量接近前几年的总和,PM10年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27.7%,打赢了史上力度最大的蓝天保卫战。

据《哈尔滨市压减燃煤推进清洁能源使用工作方案(草案)》,到2020年,冰城9区建成区及工业园区4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9县(市)城关镇建成区及工业园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实现重点区域无燃煤;实施燃煤电厂污染物超低排放。

淘汰燃煤小锅炉,一批批烟囱不断倒下,冰城也收获了更多的蓝天……

来源:生活报 孙海颖 丁燕

图片由生活报 孙海颖 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