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季度,北惯镇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65.31万元,其中税收收入3146.56万元。
一季度经济指标回暖的背后,是基建工程紧锣密鼓,交通路网持续优化,生活配套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在市、区和镇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北惯高位策划、全盘考量、精心推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实现城乡融合提质增效,打出一张张独具地方特色的“产业牌”,平地牛大力、台丹丝苗米等农特优产品迈向更大舞台,农民致富、乡村蝶变有了更强劲的依托。乘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东风,今天的北惯,正全力以赴、走深走实富民新村的城乡融合大道。
唱好产城融合“重头戏”

北惯历来位居阳东工业发展的“C位”,也是阳江五金刀剪产业集聚高地。
近年来,北惯抢抓打造阳江东部“融湾强带”发展平台机遇,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兴镇”战略,全力服务广东阳东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省级高新区,成功培育了木森、鼎宝、金辉、十八子、美珑美利、欣科兴等一批行业领先的骨干企业。
凭借厚实的工业基础,王麻子、众辉等一批颇有分量的“新面孔”接连落户,进一步强化了北惯作为工业发展“主战场”的功能定位,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主导产业比翼齐飞。
产业、企业的茁壮成长,离不开优质的营商土壤。2021年,阳东区启动“融湾先行”十大攻坚行动。为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推动更多大平台、大项目扎根阳东,北惯镇委、镇政府集中智慧破解工业用地历史遗留问题,按照“分批处置、一地一策”原则,积极与企业及土地权属人沟通,为加快批而未供和“闲”地处置工作注入“催化剂”。5月6日,1宗面积达27亩的土地完成招拍挂,形成良好示范。
生而不凡、坐“地”生金,是北惯的先天禀赋。完善基础设施、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则为当地谋长远发展的后发优势。
为逐步实现产业与城区深度融合、城乡发展良性循环,北惯紧盯“融湾先行”十大攻坚任务清单,服务配合推动人才产业园、仓储冷链物流园、科创孵化园和标准厂房建设,完善广东阳东经开区生产生活服务配套,以推动园区扩容提质为抓手,服务推进珠海(阳江万象)产业转移工业园北部拓展区建设,全力打造阳江东部深度“融湾”平台。
2022年7月,总投资6.33亿元的珠海(阳江万象)产业转移工业园北惯片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全面开工,截至目前已完成工程量30%。8条群众反映强烈的道路完成路面浇筑,金田十路南段、赤城小区西边路等6条道路基本完工,生活区工业区污水管网建设完成约7公里,明珠路、豪城路等市政道路建设及剩余17公里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正加快推进。
2023年以来,北惯持续巩固扩大“三清三拆三整治”成果,实施“示范圩镇”攻坚行动,配合农业农村部门加快推动总投资逾2100多万元的美丽圩镇项目,对向阳路、北平大道和城中路等镇区主要道路进行升级改造及风貌提升,逐步打造美丽宜居家园。
为了给园区企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生活配套服务,加快配合推进区第二人民医院、北惯惠民安居工程(五、六期)建设,加快完成北惯中学学生饭堂、北惯中心幼儿园、北惯新建垃圾中转站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动工建设。
更让人期待的是,总投资约9.07亿元的北惯片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二期项目已顺利通过2023年专项债券国家项目库,相关子项目正在谋划启动前期工作。项目落地后,将进一步完善镇区道路交通和污水管网基础设施,为北惯城乡融合跨越式发展强底气、添信心、筑未来。
做靓乡村振兴“产业牌”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北惯镇党委政府的一大工作“重心”。近年来,该镇在培育特色产业、增加村民收入、完善交通路网、美化村居环境等方面下狠功夫,推动北惯涌现出一批“靓村”“好货”。如平地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效益显著,成全市排头兵之一;“小彭家作”电商平台品牌效应显现,充满乡野气息的彭村土特产“网”上城里人的餐桌。
”深耕“三农”,北惯既有丰富资源,更有响当当的“国字号”品牌。
2016年,北惯引进粤森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牛大力种植产业。这一年,牛大力的种子随“天宫二号”飞上太空,阳江牛大力创造首次航天育种记录。
2019年,“阳东牛大力”获评“中国地理标志”;2020年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广东省名牌产品”;2021年获评“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凭借牛大力产业优势,北惯正式入选为第二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
作为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粤森公司去年产值2350万元,近年来,该公司辐射带动阳江周边1500多户村民种植牛大力,北惯牛大力种植总规模逾1.4万亩,亩产值达7万多元。阳东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北惯镇党委书记陈锐兴表示,下一步,将加强牛大力国家地理标志的品牌推广和非遗申报工作,打造“牛大力+”航天育种基地,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北惯镇用好用活上级扶持资金,建成平地东风村、彭村华地村等一批美丽乡村,三宝垌村农房管控和农村风貌提升项目全面完成。第四批33条创建村全部完工,村庄面貌明显改观。5公里农村公路“单改双”和149个农村公路错车台完成建设,有效改善农村通行条件。龙高山蓄水灌溉、彭村蛤沟水库水闸维修、四平村委会重建三面光支渠等一批项目完成建设,补齐农业耕种用水短板。
目前,北惯镇正加快建设龙舟文化公园,打造成为承载传统和群众记忆的网红点、休闲处,项目预计6月底基本完工。另外,还以平地村为重点,实施“红色平地、万象更新”工程,传承固本强基红色传统,引入新业态新产业,谋划推进村史文化展馆、党群文化馆、村民大舞台等项目建设,逐步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城镇新风貌。
农村集体经济试点工作稳步推进,那霍村、平地村和赤光村等3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已顺利建成。其中,平地村农贸市场完成招租,每年增加集体收入约52万元;赤光村农产品交流中心项目完成招租,每年增加集体收入约4万元;那霍村物流仓储完成挂网前准备工作,完成招租后预计每年增加集体收入约20万元。
新一批2023年驻镇帮镇扶村资金项目审批报建程序性工作正加快开展。今年,北惯将全力打造台丹村“丝苗米+油菜花”产业示范基地,目前该项目已争取600万元的2023年驻镇帮镇扶村资金,用于发展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目前,正在加快项目施工前准备工作,力争尽快动工。
陈锐兴表示,接下来,将扎实抓好粮食安全生产和巩固撂荒地复耕复种成效,配合完成利屋村、林屋村和北惯村60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收尾工程,加快配合推动利屋村、林屋村600亩垦造水田动工建设。持续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不断提升牛大力、丝苗米等特色品牌影响力。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引导那霍、平地、赤平等村与企业合作,开发利用预留发展用地上马工业项目,探索规范成立、运营和管理一家强镇富村公司,激发镇域经济活力。
筑实政府服务“民心墙”
人民政府为人民。放眼全阳江,像北惯这样的“开放式”镇政府大院也属凤毛麟角。居民自由进出、休闲散步、打球健身,也方便了干部群众面对面、心连心。降低沟通门槛,提高服务质量,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感也在点滴交汇中不断上升。
北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杜理想介绍,历年来,北惯镇在阳东区镇级工作实绩考核中始终保持名列前茅,先后荣获“省固本强基工程省级示范点”“省卫生先进镇”“省文明镇”“省平安建设先进镇”“省教育强镇”和“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融湾先行’十大攻坚行动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在阳东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北惯镇重点聚焦“民声”“民情”,积极作为、攻坚克难,各项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全力建设绿美北惯生态。牢固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格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坚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果。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推进北惯马鞍山森林公园绿化美化建设。 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头污染治理,有效保障那龙河尖山国考断面水质达标。加强北惯桥饮用水源保护,严厉打击破坏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行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逐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全力提升政府治理效能。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认真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和政府工作规则。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内生动力更大程度激发。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规范落实,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意见,政府依法履职能力得到增强。统计、档案、保密等工作不断加强,人民武装、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红十字会、工商联等事业健康发展。
——全力抓实民生实事工程。全市首个敬老院公建民营社会化改革试点于3月10日揭牌运行,床位增至147张,可辐射服务周边乡镇老人多层次养老需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升级改造、7条行政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和15条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十个有”项目建设完成,万象工业园消防站将于8月份投入使用。旧G325国道美珑美利门口两侧排水改造工程正在推进,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强降雨水浸问题。
——全力筑牢发展安全底线。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落实,乡镇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深入推进,出租屋、“三小”场所、劳动密集型生产经营场所等重点领域深入整治,工贸企业、道路交通、城镇燃气等重点行业强化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持续推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扩大平地出租屋党支部试点为抓手,网格化治理和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持续加强,扫黑除恶常态化推进,全镇社会发展形势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