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垣”的字形演变
(一)城
“城”的金文分为两部分,左边类似两个城楼对峙之形,中间圆圈表示城围,右边类似斧头类(大钺)武器,表示用武器保卫城市之意。小篆字体中,说文瘤文中,左边多个圆圈,上下有盖有支撑,指城围有支撑依靠,右边字形线条化,类似守城的三种兵器。小篆土部中,左边简化为“土”字形,右边类似大钺类武器。后来字形再次演变、简化,楷体版的“城”字就出现了。

(二)垣
“垣”的金文,下面的一横表示地面,左边竖着的表示土堆,右边类似曲折的墙体。说文小篆中,左边简化为“土”,右边上下简化为“横”,中间类似弯曲回环的城市,类似“回”字体。秦系简牍时,中间简化为“日”,其余不变。后来字形再演变、简化,楷体的“垣”就出现了。
二、“城垣”怎么解释?
城垣,一般指中国古代围绕城市的城墙。但与城墙有所不同。城垣不单指城墙,广义上还包括城门、城楼、角楼、马面还有瓮城等这些附属设施。最早的城墙遗址位于河南淮阳的平粮台和登封王城岗,属龙山文化的一部分。进入现代社会后,除了古城,一般都没有城墙,四通八达。不过,城垣属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进程,属于古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值得珍惜和保护。
三、“垣”字在古文献中的运用
《含云寺书事三首》其一
[北宋]张载
山前咫尺市朝赊,垣屋萧条似隐家。
过客不须携鼓吹,野塘终日有鸣蛙。
咫尺,形容距离之近。赊,指买卖。垣屋,指有围墙的房屋。鼓吹,指乐器音乐等。本诗作者张载,字子厚,北宋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学者称横渠先生。全诗大意为:“近在咫尺的山前集市买卖频繁,一片繁华。而含云寺这里的房屋却萧条冷清,仿佛隐居之地。路过的客人不须要携带乐器,因为野外池塘里每天都有美妙的蛙鸣之声。”
本诗第一二句运用夸张、对比说法,突出山前集市之近,同时通过描写山前集市的繁忙与山里房屋的萧条冷落情况作对比,反衬出人世间热闹繁华与含云寺的清幽静谧。三四句,描写野塘中蛙鸣,以动衬静,进一步突出了含云寺环境的幽静之况,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淡泊态度,抒发了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城垣”该怎么读?
正确读音:chéng yuán
同音字:城 源
部首:土
结构:左右结构
五、结语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古时,城垣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它不仅代表一个城市的防御实力,更代表百姓对城市的安全感的认同。有土有城墙有武器,才是城垣。城垣,城垣,保你团圆梦。“城垣”二字,寄托着物理防御,也承载着心理防御。有城有垣,有人有家,有守护,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