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府的大旗杆——冠绝全球(旗杆总督复建全球基址)

▲日伪期间,学生们从大旗杆下经过。

01

大旗杆—儿时的回忆

保定府的大旗杆——冠绝全球(旗杆总督复建全球基址)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花枝俏阿姨回忆:保定市的地标建筑——大旗杆,几十年前矗立在保定市中心总督署门前,雄伟壮观!
傲然屹立,俯瞰古城的沧桑岁月,人间苦乐,荣辱冷暖。
几百年改朝换代,潮起潮落。
历经了战争,盼来了解放,终得幸福安宁的生活。
大旗杆伴随我成长,我也亲历了它的拆除与重建。
不知从何时起,我才知道在省政府(那时)门前有两根很高很高的建筑叫“大旗杆”。

初小时,每每走到这里就会仰头往上看,上面的斗里是啥样?有一次同学指着那说,小偷晚上住上边。
我信以为真,引起了我的遐思,怎么上去的(旗斗)?围它转一圈,没有攀爬的地方呀!
(底座)上边有软梯(旗杆)可爬,真想上去看看。
小时胆大,敢冒险,如底座能攀爬,真敢一试!
当然肯定爬不到旗斗,如果爬到半截又会怎样……

▲清朝末年,保定木质的大旗杆。

要说那时最感兴趣的事就是每年国庆节(虽然逢年过节两旗杆之间彩灯亮闪闪,很远的地方都能看见)。
记忆中,三十日,在政府门前就搭主席台。
十月一日,五星红旗在旗杆上随风飘扬,两旗杆中间悬挂彩旗、彩灯,煞是好看!
当然比不上现在。
那天,我早早找了个有利位置等候游行队伍的到来。
十点,开完会,队伍由体育场出发,一直向东走来。
各单位队伍穿着不一,颜色各异。
到主席台前则走正步,一律向主席台前看。
我最喜欢看的就是彩车,它们一到,五彩缤纷,进入眼帘,一片欢呼声,贯入耳间。

四年级时我被选参加游行,但因那天下雨,照顾我们年龄尚小,取消了我们的游行。
当时满心不快。
高小时,我曾参加过一次游行,手攀飞机模型,像模像样走过主席台,兴奋极啦!
后来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
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保定就没有游行了,只是从收音机内,街道上大喇叭中收听首都的游行盛况。

▲这是50年代保定女中的学生自东向西列队前行,看到了大旗杆的一角,以及五十年代裕华路沿街景象,十分珍贵。
透过照片,夕阳西下,拍摄者的影子也留在了照片里,这张照片的出现把古城的研究又往前推动了一步。

63年洪水,大旗杆经住了考验,几百年的古建筑巍然不动,依然屹立在总督署门前!
我们家人,东北、四川均有。
保定洪水,给他们报人皆平安。
当时没有电话,有急事通过电报传送。
后来四川姐说,我们这里听说,保定大旗杆都被淹没了。
他们当时心情、滋味可想而知。
唉!
越传越悬!
我心想,怎么四川知道保定有“大旗杆”?后来才知,保定大旗杆也是古城的标志建筑,名冠全国!
那时它还是全国第一高!
古人的功劳!
为之骄傲!

就是这样一个儿时认为的“高入云霄”的建筑,没毁于自然灾害中,却在席卷全国的文革运动中惨遭拆除,不能幸免!
不知是谁挑头,喊出要拆除大旗杆。
有的要拆,自然有的要保。
巨大的条幅挂在两根大旗杆上。
在大旗杆下,经常人山人海,辩论声连续不断……什么大旗杆是封、资、修的产物,必须铲除,影响交通,破坏四旧,不破不立,拆除了大旗杆就是拆除了……誓死保卫大旗杆……最终也没有保住,几百年的古建筑,大旗杆人为毁于一旦!
那一刻,路,似乎无障碍了,但总觉得缺少了些许什么……

▲1961年,大旗杆下裕华路景象。

事隔二十年左右,九十年代,重修大旗杆的呼声又起,大概经过思考,征求意见,设立方案,新的大旗杆重新耸立在原地。
头顶蓝天,依然笑看古城的改革开放,一代又一代!
它是古城的又一景点,供人们,全国乃至世界游客观赏、赞扬,做着贡献!

大旗杆,几百年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标建筑,高达33.6米,他像两柄利剑!
虽然仿建了大旗杆,但与古代建筑的意义不一般。
这一拆一建,耗时、耗力,损失资金固非一般。
仿建不是原建,没有了“古”字,埋没了前人的智慧,丢失了文化遗产!
可惜了,几百年前的古城大旗杆!

▲日伪时期河北省公署。

带刺的玫瑰回忆:说到大旗杆,那可是我们保定有名的地标性建筑。
记得小时候刚来保定,就听长辈们讲古莲花池,城隍庙,大裂瓜,大旗杆等等,提到这些,他们津津乐道。
因为那时还小,看过之后,也觉得没什么,大裂瓜不就是一块石头吗?可是大人们说大裂瓜有根,在很深很深的地下。
而大旗杆就不同了,是有历史的。
大旗杆是总督署衙的标志,最早是木质旗杆,高约20米,在署衙辕门内各有一根。
后来1920年曹锟任直鲁豫巡阅使时,特意从国外进口了钢筋、水泥,改成了33.6米高的钢筋混凝土的旗杆,一直就耸立在那里了。

▲民国时期的大旗杆。

因为我当时还小,这些历史当然不知道。
那时保定的楼房很少,所以就显得大旗杆更高了,当时觉得还不如古莲花池好玩,可是长辈们说只有保定才有,这一下就觉得大旗杆的身价迅速增长了。
后来遭遇了文革时期,破四旧开始了,有人说大旗杆是四旧要拆,还有人说这是历史产物,要保护。
当时有一个叫要xx的人坚决反对拆掉,誓死保护大旗杆,这个人当时全市有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巧合的是最后他成了我同学的老公。

到最后大旗杆也没保住,还是被拆掉了,这是人民心中的遗憾。
人民希望她还在,终于在1994年重修了大旗杆,到现在依然屹立在总督署门前,接受着历史的洗礼,岁月的考验。
这也成了古城保定的一大景观。
因为她见证了数百年漫卷全国直隶风云和京畿首善之地保定惊心动魄的历史变迁,是保定当之无愧的地标性建筑。
保护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遗产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02

历史的演变

提起保定府的大旗杆,历史悠久,远近闻名。
史料记载,明朝初年兴建保定府衙时,按规制建起了这对旗杆,原为木质,十八米多高。
明永乐年间,大宁都指挥使司由蓟镇(今天津蓟县)迁到保定,保定府迁出,改驻大宁都司衙署。
入清后改驻参将署,到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帝特批公帑将这座衙署重修,直隶总督署迁此办公,旗杆依旧(见点石斋画报>衙门前旗杆图)。

清朝逊位后,1920年曹锟驻防保定,任直鲁豫巡阅使时,将门前这对腐朽的旗杆拆掉,换作钢筋水泥的材质,加高到十丈零五尺,合33.6米。
比北京的前门楼还高出六尺(前门楼高九丈九尺)。

时光流逝,事过境迁,但旗杆作为历史的遗物仍矗立在衙署门前。
它自身虽不是明清历史的原物,但从它诞生那天起,这对高度达全国之最,带有时代特征的旗杆,就确立了它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改朝换代的信物。
在它的眼皮底下 ,各路军阀派系斗争的刀光剑影从它身边浮云般流过;1933年国民政府在此设立保定行营;

1935年河北省会由津迁保,国民党省政府驻此衙署;1939年日伪河北省政府亦驻于此;1945年日本投降后,此处相继为国民党军第十一战区司令部、国民党河北省政府和国民党军保定警备司令部所在地。
天下风云变幻,旗杆顶上旗帜变换如梭,五色旗、青天白日旗、太阳旗、接来又是青天白日旗,唯当权者适从,这对旗杆成了历届统治者标榜所谓‘国威’的工具。

▲1902年的直隶总督署。

新中国成立后,省会迁保定,河北省人民政府亦驻此,大旗杆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但作为历史遗存,旗杆之大,全国独有,成为保定市内一景,有先有大旗杆后又总督署之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当夜幕降临,这里灯火如昼,市民们来这里聊天叙旧,传递信息,更有商贩云集,热闹非凡,久而久之演绎出不少有关大旗杆的美妙传说。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旗杆周围更是各派张贴“大字报”、“大辩论”战斗的前沿阵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背景,给这对儿大旗杆又罩上一层悲壮的色彩。
1970年,保定市革委会以“扫四旧”和阻碍交通为由将旗杆拆除,当时有市民以身阻挡“誓死捍卫大旗杆”,结果被送进班房。
大旗杆啊!
历经整整五十年的风雨飘摇,在市民的一片无奈、惋惜声中倒下了,给几代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03

大旗杆复建

1994年7月7日,市政府召开“保定市复建大旗杆动员大会”,大会把大旗杆复建工程作为献礼工程,大会要求各相关单位统一领导,协调合作,齐心协力,大干两个月,向建国四十五周年国庆节献礼。

如何落实,关键在物证,物证在哪里?一时成了难题,煞费了一番脑筋。
最后,大家终于达成一致意见,解铃还需系铃人,寻找当年拆卸大旗杆的当事人,只有这样才能得知旗杆处理的下落。
经多方了解和调查,当年拆卸旗杆的单位是保定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几经查找,终于找到了几位仍在二建上班的当年拆卸旗杆的工人。

人找到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浮现在我们头脑中,“拆是他们拆的,还要他们建起来不好吗?一来他们熟悉全过程,二来替他们弥补一个遗憾”,把这一想法汇报给领导小组后,获得了批准。
市二建听到这一消息后积极性很大,随即责成属下第四建筑队承担此项任务。
四队队长赵庆领到任务后,很快来到总督署,当面表态道:“我们有决心把大旗杆原地建起来,天大的困难也要完成”。

第二天,他便带领当年拆卸旗杆的职工们来到总督署门前,现场回想当年拆卸旗杆的细节。
首先他们寻找旗杆原来的基址所在,经到场人回想,再从多方位、多角度判断,初步确定两根旗杆的大概位置。
基址范围的锁定,为今后进一步勘测基址打下基础。
在查找基址的现场,一名老工人李师傅说出的一条宝贵信息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他说:“拆右侧的旗杆时,我在场,旗杆斜着倒下时差一点儿砸在左侧的门前狮子座,当时我好奇的用步子丈量倒下的旗杆,正好是二十一步。
”另一位工人师傅也接着说:是,没错,我也用步子量了量,二十一步“。

▲长城汽车把大旗杆设计为品牌的标志。

两人不约而同的佐证,给十丈零五尺(按每步五尺计算)的传说得到了印证。
当赵队长问到拆掉的旗杆残段运到哪里去了?有人说:听说是运到南关公园西侧府河边上埋了。
还有人接着说:二十多年了,哪找去?听说那里早被公园建了花房啦。
赵队长听后说:“走!
马上到现场去看,找到掩埋的地方,就是盖上楼也得拆,把旗杆残段一定挖出来”。

于是他带领工人,到南关动物园西侧府河边现场耐心地查找,经过一番仔细勘察,终于将旗杆一段残骸挖出拉回现场。
看到这段八面形状水泥浇铸的旗杆物证,我们悬着的颗心终于放了下来,它不但解决了材质问题,还解决了旗杆的形状问题。
这样,关于旗杆的基址、高度、材质、形状四项要求的条件就全部找到了。
9月26日胜利完成了复建任务。
旗杆建成后,我们找来曾经三次粉刷过大旗杆的80多岁的老工人,亲自配出了原旗杆的油漆彩样,彩画一新。
沉睡了23年之久的保定大旗杆,终于起死回生。
它拔地而起,高耸如云,朝迎彩霞,晚送日落,传承着保定悠久的历史,见证着保定日新月异的变化。

04

大旗杆揭秘

据郑新芳老师介绍,大旗杆旗杆斗上刻有文字, 时间已经快20年了,旗杆斗上的字从未披露过,无人知晓。
经书写者同意,笔者今天揭秘如下:大旗杆东西两根,在东面旗杆斗的西面面朝东方的斗壁上,刻有两行文字,一行“神观其至,福禄既来”八字为行书大字,下一行“癸酉 保府 赵首谕”,七字是小字,两行横书。

▲赵守誉和重建中的保定大旗杆

施工时将赵先生提前写好的书法,上到旗杆斗有关部位,严格按字体在厚铁上刻写,深度为1.5公分,然后将字涂描三道红漆。
施工时,不便披露,便用报纸贴盖上。
施工人员,也看不见上面有字,为什么贴报纸,他们也不清楚。
说它是“秘闻”,正在这里。
大旗杆树立起来,人们什么都看不见了。
社会上一直也没有关于旗杆吊斗上有字的流传,所以,才有今天的揭秘。

历史的演变以及大旗杆的复建是衡志义老师的回忆,大旗杆的揭秘是郑新芳老师的介绍,感谢两位老师的授权,感谢太行人家之友的支持,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一并致谢。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