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丽 魏志广 齐斐斐
文章导读
这是一场跨越85年的特殊寻恩——

1934年夏,因为大雨,一辆载着50多名乘客的长途客运汽车陷在了盐山城北泥泞的路上。附近村里一位老人召集众村民,齐心协力从泥水中拉出汽车,并让司机和乘客住进了村子,热心款待两昼夜,直到水势消退,才护送他们安全离开。
司机赵泽庭念念不忘恩情,一直想要报答。但阴错阳差,直到去世,也没有完成心愿。去世前,他把儿女叫到床前,让孩子们替他寻恩。
不知村名、不知恩人具体名字,凭着赵泽庭留下的简单信息,儿子赵立泰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寻恩历程。上年纪后,他又把寻恩的接力棒交给了儿子。
9月3日,从盐山县传来消息:恩人找到了!
他就是盐山县盐山镇小刘庄村的赵九洲,以及村里更多的赵家人!
可惜的是,老人以及亲历者们都已过世多年。
86岁高龄的赵立泰喜不自胜,他带着儿子立即赶赴小刘庄村,到恩人坟前祭奠,并给村里捐赠图书。
9月3日,盐山县盐山镇小刘庄村。处暑天气,依旧炎热。86岁的老人赵立泰一路颠簸,从沧州赶到这里。
听说迎接他的就是赵九洲的后人,赵立泰一一握住大家的手,激动地说:“赵九洲爷爷就是我父亲的救命恩人!
当年要不是老人家扶危济困、热心相助,我父亲和50多名乘客还不知会怎样……今天,我是带着父亲的遗愿来的,我们一家寻找恩人已经85年了!
”
赵九洲的长孙赵连弟也已83岁,他说:“爷爷热心助人一辈子,从来都是施恩不图报。”
85年前,这个小小的村庄曾亲历过一个感人肺腑的救人故事。今天,还是在这里,我们则见证了另一个长达85年的寻恩传奇。
有一份恩情可以感天动地
时光回溯到1934年农历七月。赵泽庭开着一辆客车从天津出发,直奔山东。车上坐着50多名乘客。
赵泽庭是天津万盛车行的司机。那时,抗日将领宋哲元修了一条从天津过黄骅、盐山,直通山东的路,俗称电车路。赵泽庭走的就是这条路。
经过盐山县城北时,天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汽车陷在了泥里。赵泽庭和乘客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把车推出来。
正在此时,一位披着蓑衣、肩扛铁锨的老人迎面走来。见状,先是和赵泽庭他们一起推车,看实在推不出来,老人就回村叫来十多名村民,大家牵来牲口、拿来绳子,手推肩拉,终于把车从淤泥中拽了出来。
眼见天色已晚,水势不退,老人和乡亲们热情地挽留他们住在村里。赵泽庭和乘客们正求之不得,当即千恩万谢。村子不大,只有十多户人家。老人现场把50多名乘客安排到各家各户,赵泽庭和十来名乘客就住到了老人家。
老人有个大家庭,儿女多,房舍也多。当晚,一家人拿出最好的饭菜款待他们。直到此时,双方才知道,司机和老人都姓赵。“咱们是一家人呀!
你们安心住下来,啥时路上没水了,啥时再走。咱们村都姓赵,都没外人!
”老人说。
就这样,赵泽庭一行在这个村住了两天两夜,等到水势消退才离开。这两天,老人一直派村民昼夜看护车辆,以防被盗。两天的相处,赵泽庭和这位老人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分别时,他动情地说:“大爷,您和全村老少救了我们50多人!
这份恩情我一定要报!
下次路过这里,我来看望您老!
”
有一种寻找历时三代未停
然而,赵泽庭直到去世,再也没有路过这个村,也没有再见过恩人。
赵泽庭祖籍黄骅,小时候家里穷,闯关东时学会了驾驶技术。“九一八事变”后,他不愿给日本人开车,就从沈阳来到天津,在万盛车行当司机跑长途。当时战乱频仍,土匪猖獗,尤其天津到山东的这条线路更是不安全。赵泽庭跑完这趟车后,车行老板就放弃了这条线路。后来兵荒马乱十多年,他也没有机会再去盐山。
但是,盐山县城北的那个小村庄,却成了赵泽庭心底最温暖的地方。他常常想起那次远行,想起急公好义的那位老人,想起危难中村民们热情相助的种种情景。他常把这件事讲给孩子们听,还说,如果有可能,他会带着他们一起去感谢恩人。
1975年,赵泽庭去世。
临终前,他把孩子们叫到跟前,郑重地说:“我有个人情债没还了。父债子还,你们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替我找到恩人。”老人已是弥留之际,说话断断续续,声音越来越小。
“我一直守在父亲身边,知道他老人家心心念念的,是恩人。”赵立泰说。
赵立泰和哥哥、妹妹接过了寻恩的接力棒。但是,因为信息太少,他们一直没有找到恩人。
岁月迁转,一晃就是几十年。1934年赵立泰才1岁,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看看身边,大哥、妹妹已经去世,赵立泰替父寻恩的念头,越来越强烈,越来越迫切。他嘱咐儿子一起寻找。儿子托付盐山的朋友帮忙找寻。
寻恩的信息只有几项:不知村名,只知村子在盐山县城北,紧挨宋哲元修的那条路;村里人都姓赵;事情发生在1934年农历七月间;那位老人当时年约五六十岁。
面对有限的信息,帮忙寻恩的人们一直在仔细核查、筛选、比对。经过盐山县、乡、村领导的共同努力,终于找到了赵泽庭当年遇险、被救的那个村子——小刘庄村!
有一份情怀叫作不必铭记
小刘庄村符合赵家人寻恩的各种信息:80多年前,电车路穿村而过,村民们都姓赵,村子不大,但乡民古道热肠,村风朴实淳厚。翻找赵氏家谱发现,1934年前后,小刘庄赵家人符合条件的“九”字辈中,就有十几位……
来自盐山的信息发过来后,赵立泰从一众名字中,对“赵九洲”最感兴趣。“我隐隐记得,父亲临终前念叨的名字里,有个‘洲’字。”由于过去了几十年,赵立泰还不敢确定。他等着盐山那边传来更多信息。
不久,盐山来信了:这些人中,赵九洲无论年龄、人品、威望、经济条件,都是最符合的!
听到这个消息,赵立泰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表示一定要去小刘庄,而且越快越好!
9月3日清晨,老人奔波前往。当车驶进小刘庄的那一刻,赵立泰情难自禁,眼圈红了。他说:“父亲在世时,就说要带着我们来感谢恩人。没想到,直到今天,才完成父亲的遗愿。”
尽管当年参与救助的亲历者都已去世,但76岁的村民张丽云说出了一个深埋心底的真相——她曾听公公生前讲过,有一年发大水,村里来了一辆大车,陷在了泥里出不来。有人一声吆喝,当时几乎全村出动去拉车……
张丽云是小刘庄的媳妇。她的爷爷公公叫赵九龄。她的这番话,再次印证了赵泽庭当初被救的地方,就是小刘庄!
赵连弟是赵九洲的长孙。他向赵立泰描述了爷爷的形貌:国字脸、中等个儿,相貌和善,乐于助人。早年间老人生计艰难,妻子去世后,他一人拉扯7个子女成人,置办了房舍和田地,打拼下一番产业。
“爷爷是在1951年去世的。老人去世前几天,村里本家盖房,他还赶去帮忙。”赵连弟说。
有一种感动深深留驻心底
赵立泰与赵九洲的后代们一见如故。这不仅因为85年前的那件事,还因为他们都姓赵。几百年前,他们的先祖是兄弟俩,恩情中还带着血亲。
这个发现让大家都非常兴奋,尤其是赵立泰。他说,这一趟既是寻恩,也是问祖。要继承赵氏家族的好家风,把九洲爷爷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临来之前,老人准备了两样东西。一是上百册的崭新图书。“我给自己的儿孙送礼物,最爱送的就是书。今天,我给村里的孩子们也送来了书。后代的培养离不开书。希望赵家的孩子们都成长为有德有才的英才。”老人把这些书赠给小刘庄的农家书屋,希望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
二是鲜花和酒。“一定要给恩人九洲爷爷和赵家的祖辈们上上坟。”当日,尽管35摄氏度的高温,赵立泰仍坚持来到墓地,鞠躬献花洒酒,表达感恩、崇敬、纪念和怀悼之情。
这是历时85年的寻找,这是温暖与感动的传承。
荒野坟茔间,白发苍苍的老人踟蹰而行,那份恭敬、专注的深情,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