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迷人微景观,学会苔藓种植技巧!
李欣然早在近十年前,国内就开始掀起利用苔藓制作微景观的热潮。
起初国内出版社发行了几本相关的书籍供爱好者参考,阅读后我发现全书并没有介绍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仅粗略介绍了一些苔藓品种和其他可用于搭配的植物。剩下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微景观制作的造型案例。放一些造景案例的照片,简略介绍了一下布置这些景观的步骤就结束。并且这些案例照片多为摆拍作品,后续景观生长情况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图1-2)。

图1
图2
而后有一些***博主开始搬运海外的苔藓养护和造景经验***,近年也有一批专门专注于苔藓种植的博主产生。特别是在张辰亮老师开始介绍他的苔藓瓶后,越来越多的人对苔藓产生了兴趣,并产生了种植苔藓的冲动。
苔藓虽然是一种随处可见的植物,但实际上却是养殖难度较高的,想要把苔藓养活、养好,还是并没有那么容易。不同类型的苔藓的生长环境有什么需求,它们和造景中其他植物环境相容性如何,该如何选择生长环境和生长习性相似的植物,这些植物一起养的时候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何为它们提供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这些重要的内容,在各类相关文字、***资料中却极少提及(图3-4)。
图3
图4
接下来我将介绍一些苔藓养护的入门知识,并会阐述部分种植误区,希望可以对想要种植苔藓的你提供一些帮助。
一、苔藓种类
苔藓植物门(Bryophyta)下分为苔纲(Hepatica e) 、角苔纲(Antho cero tae)和藓纲(Mus-ci),其中藓纲为苔藓植物门最大的一纲。虽然通常都说我们在种植苔藓,但大部分种植的,特别是微景观造景中使用的品种都属于藓纲。
不同种类的苔藓有不同的环境喜好。有的品种喜湿,有的品种喜干,耐热条件也具有很大差别。因此一个苔藓种类是否容易上手,与每个养护者给予苔藓的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有关,很难依据是否容易上手这种宽泛的标准,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图5-6)。
图5
图6
所谓推荐新手种植的种类,首先至少应该是新手人门简单能够养护的,然后是其他经过摸索学习后能够掌握养护方法的。只有这些品类才有被推荐为新手种植首选的价值。而非仅注重种类样貌是否美观,或者是随便罗列几种市面上常见容易购买到的品种就可以了(图7-8)。
图7
图8
就以下面这几个种类举例说明:
金发藓(Poly tri chum commune) , 金发藓分布范围很广,漫山遍野都是,但是自己野采回来的植株却很难养活。
万年藓(Climaciumdendroides) , 别看这一种的名字叫万年,长得也有点像小松树,但当你养护的时候,它们可不像小松树那么省心,你可能会因为种植失败,需要经常购买新的万年藓。
双色真藓(Bryum dicho to mum) , 也就是我们口头上称为“朵朵藓”的,也不推荐大家尝试。虽然双色真藓是少有的深绿色品种,但这种苔藓的原生环境非常极端,因此在人为提供的舒适生长环境下,双色真藓会竭尽所能地快速生长、繁殖。与之相对的,也将更快迎来植株的衰弱与死亡(图9-12)。
图9金发藓
图10绢藓
图11
图12
倾向于以下几个作为新手人门体验种类:
相对较容易上手的当属匐灯藓(Plag i omnium cusp i-datum) 和大桧藓(Pyrrhobryumdozyanum) 这两个种,很适合初次尝试养护。匐灯藓可以考虑在其种植环境中提供一些可供其攀爬的木头、石头,让其生长成一个独特的微景观。
曲尾藓(Dic ranum scoparium) 和白发藓(Leu co-bryum glaucum) 两种大部分都很耐热。特别是白发藓具有较好的抗性,但其生长速度、耐水性不好。刚开始上手是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当养护一段时间达到稳定后,白发藓的后续生长会较为容易(图13-15)。
图13
图14
图15
此外, 曲柄藓(Campylopusflexuosus) 也比较适合人手。曲柄藓作为苔藓中少有的呈现出深绿色的品种,外加其毛茸茸的质感,和类似于“草坪”的观感体验,与人们对苔藓形态表现的期望极为吻合。但若使用闷养的方式种植,会影响其观赏性。因此,如果你有了一些养护苔藓的经验,或者居住环境的湿度并未干燥到影响到控水,可以考虑尝试入手曲柄藓。
二、种植环境
(一)基质选择与基质状态
在早期爱好者出版的苔藓微景观书籍中,给出了两种配土方案。分别是:泥炭土、珍珠岩、缓释肥按照62:2的比例混合,泥炭土、鹿沼土、缓释肥按照6:3:1的比例混合。
但实际上苔藓的生长不需要这么多营养,如按照上述这两种比例配土,苔藓会因缓释肥比例过多烧苗,无法继续在景观瓶中存活。我们直接使用普通1~3毫米小颗粒的无营养基质种植,就能够满足苔藓的正常生长需求了。如果我们使用玻璃容器造景,容器底部并无排水孔,我们可以选择直接在种植容器底部铺上约2厘米的垫材,防止基质积水。后再在垫材上铺约3厘米的纯赤玉土。或者将赤玉土、富士沙、稻壳炭(或者替换为活性炭)按照3:1:1混合,作为苔藓种植的基质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图16-17)。
图16
图17
特别感谢友人的指点,将苔藓养护经验数据化,并把理论化成果供爱好者们参考,并授权其拍摄的苔藓照片的使用权。由于图片中的苔藓多为混合种植,因此未将图片中的多种苔藓品种均标注出来,还望各位读者海涵(图18-20)。
图18
图19
(二) 温度
在早期查找资料时,关于苔藓的生长温度的问题,我曾看到过以下描述:
苔藓生长所适宜的温度其实并没有很苛刻的要求,只要维持在10~30℃之间即可。当夏冬两季室内使用空调时,一定要避免直接被冷风、暖风吹到。密闭空间内的苔藓,夏天可以适当多开盖透气。
不能说这种说法全错,但对未接触过苔藓种植的人存在一定误导性。实际上,最适合苔藓生长的环境温度在15~28℃之间。当气温仅有10℃左右,苔藓的生长速度就非常缓慢了。同时,夏季时我们更建议让苔藓进入休眠状态,可以减少苔藓度夏的压力。让苔藓休眠的操作也非常简单,只要在夏季高温前断水即可。当气温降低到适合苔藓生长的时期,再通过给苔藓浇水,将其从休眠状态中唤醒即可(图1-2)。
图1
图2
(三) 湿度
在同样温度的条件下,闷养和露养苔藓的状态也是不同的。在空气流通的环境下,水汽蒸发带走温度从而达到散热的效果。因此什么温度才是适合生长的,我们并不能单看温度计上的显示,还需要根据环境内的其他条件综合分析。
此外加湿器功率只能补充环境空气中的水分,无法补充基质中的水分,因此加湿器无法替代喷淋。但雾化装置加大功率可以代替喷淋。苔藓可以闷养,但是无法养出自然环境下的状态。因为苔藓是趋水性植物,它们会向着满足其生长需求的位置生长。闷养容器中的空气湿度较大,达到了苔藓的生长需求,就会导致苔藓在进入容器后开始直立向上生长的情况(图3-5)。
图3
图4
图5
(四) 光照
苔藓需要光照,但是一种能接受极低光照的太阳照射升温太快,过高的光照带来的温度,会造成水分蒸发不受控制。因此在家养苔藓时比起利用太阳光,选择使用植物灯补光是更好的选择。选择普通的全光谱白灯就可以了,使用只有蓝灯光谱的植物灯照射也会影响苔藓的生长形态。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养苔藓时,我们还要控制最高照度。在较高的亮度可以提高苔藓的生长速度,但会减少苔藓中的叶绿素(Chloro phyl) 的含量。叶绿素(Chloro-phyl) 是高等植物和其它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体含有的一类绿色色素,因此其含量会影响苔藓的颜色。叶绿素的减少会导致苔藓的颜色变成白绿色,对本身就的苔藓颜色呈现出更为美丽的绿色,就需要保证照度低于2000~3000Lux, 从而增加苔藓中叶绿素含量。
总而言之,想让苔藓在保持良好生长速度的同时,拥有较好的观赏状态,养护者需要提供照度在3000~5000Lux的生长环境(图6-7) 。
图6
图7
三、养护方法
(一)浇水
苔藓的浇水方法和我们对其他植物常用的“见干见湿”法不同。我们应该根据苔藓的植株状态判断是否需要浇水,而不是根据苔藓基质水分情况作为判断依据。当观察到苔藓表面干燥时,使用喷雾喷淋苔藓即可。
在种植苔藓时,首先我们要注意的应是确保种植基质不积水,在微景观中,积水再加上高温、高湿、空气不流通等因素,会助长霉菌生长并最终爆发感染。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土壤在容器中的表现,从而判断土壤是否积水。赤玉土保水性较差,当我们选择赤玉土作为基质时,如果我们可以透过玻璃容器壁明显看到容器壁与颗粒之间,颗粒与颗粒之间有水分溢出,则是基质中水分过多的表现。
我们可以通过减少每次浇水的量,提高浇水频率,就可以帮助避免积水。其次,在浇水时注意等到水分完全在土壤中渗透开,再判断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多少,避免从局部去判断整体水量,造成土壤中水分含量不足。
种植旱藓初期不易掌控浇水量时可以考虑使用6毫米的种植颗粒,基质厚度达到5厘米,可以降低初期养护难度 (图8-10)。
图8干燥苔藓
图9喷淋前
图10 喷淋后
(二)种植品种
不同品种的苔藓是可以混养。在自然环境下,一个行道树上就会存在至少三种不同种类的苔藓。
如果想要尝试混养多种不同的苔藓品种,我们需要学会控水。我们普遍会容易担心植物缺水,而本身浇水对于部分人来说也是一种解压行为,因此我们通常会给植物超过其最大需求量水分的。只要看看备考教室的仙人掌更换频率,就可以理解上述话的含义了。所以当我们把喜干和喜湿的种类一起混养时,喜干的苔藓品种更加不易存活(图11-12)。
图11
图12
特别感谢友人的指点,将苔藓养护经验数据化,并把理论化成果供爱好者们参考,同时授权其拍摄的苔藓照片的使用权。由于图片中的苔藓多为混合种植,因此未将图片中的多种苔藓品种均标注出来,还望各位读者海涵 (图13)。
图13
三、 苔藓表现
1. 苔藓高温要休眠, 夏季高温时期苔藓矮矮贴地发黄属于正常情况, 是无须担心的。 此时应停止浇水了,等降温后再浇水, 苔藓就又会继续生长。
2. 苔藓从根部开始发黑, 是基质水分太多, 苔藓快要腐烂了。
3. 苔藓完全发黄, 像是开春前的枯草一样, 出现这种情况就代表苔藓已经完全枯萎, 无法再进行弥补。
出现第 2、 3 条情况苔藓就无法挽救了, 需要总结经验重新购买或野采苔藓, 再次进行种植。 但具体引发苔藓颜色变化情况的原因, 不能光凭颜色简单判断,还要具体分析, 可以带着图向有经验的人士咨询 (图1~3)。
图 1 枯黄苔藓
图 2
图 3
4. 苔藓徒长
苔藓类和非苔藓类植物徒长造成的原因不同。 非苔藓类植物会因为光线不足徒长, 导致茎的过度拔高伸长, 叶子缩小畸形, 而苔藓徒长则主要是由湿度过大导致, 极少数情况是因为光照因素。 因为苔藓是趋水性植物, 非苔藓类植物基本是趋光性植物。
趋水性植物指在湿度足够的地方就会生长的植物,甚至当空气湿度达到一定量时, 茎秆会向那个方向发展, 同时叶体发育不良。 这就是很多苔藓在进入容器后, 开始疯狂直立向上生长的原因。 这种因湿度导致苔藓向空气延伸的生长方式, 是无法使用光线抑制的。 我们通常使用“干燥胁迫”, 即降低湿度的方法抑制苔藓植物的“徒长”。
所以想要解决苔藓植物的徒长变得细长, 可以尝试更换更大的容器, 降低空气湿度的饱和速度, 并通过减少容器开口大小, 从而降低湿度流失速度。
虽然苔藓徒长无法复原, 但只要我们贴着土面把苔藓根系以上的部分剪掉, 让它们重新生长就可以了 (图4~5)。
图 4
图 5
1. 苔藓除虫
刚买回来的苔藓除虫、 去除虫卵的主要措施就是泡水, 特别是刚野采回来的一定要多泡几遍, 这样才能有效达到除虫效果, 但也不是能百分之百确定的方法。 因此刚野采回来的植物直接与其他家中的“原住民” 植物混养还是需要谨慎处理。
由于苔藓与其他植物一样是生长在土壤里的, 因此土下以及表层难免会有生虫的情况出现。 即使前期已经做了杀虫处理, 受植物生长环境影响, 还是需要定期观察苔藓表面是否有虫, 一旦发现, 务必及时将虫剔除掉(图 6~8)。
图 6
图 7
图 8
2. 苔藓除菌
一般刚买回来的苔藓把生长在泥土里部分直接剪掉, 地上的部分用水流多冲洗几次。 种植期间半个月左右需要喷一次百菌灵 (图 9~10)。
图 9
图 10
3. 苔藓发霉
如果发现苔藓发霉, 可以使用跳虫解决, 直接购买比较贵, 有能力可以自己抓。 看到花园或者其他花盆里有跳动的小白点就是了, 可以考虑使用大一点的容器扣住即可。 由于跳虫繁殖速度很快, 所以注意一次不要放太多只跳虫在景观容器中 (图 11~12)。
图 11 跳虫
图 12 孢子发霉
特别感谢友人的指点, 将苔藓养护经验数据化, 并把理论化成果供爱好者们参考, 并授权其拍摄的苔藓照片的使用权。 由于图片中的苔藓多为混合种植, 因此未将图片中的多种苔藓品种均标注出来, 还望各位读者海涵 (图 13~14)。
图 13
图 14
四、微景观造景
(一) 造景模板
时常看到有人请求推荐造景的模板案例,其实网络上有许多造景案例可供参考,而我的建议通常都是多出门观察植物们在自然界中的生长状态和分布环境情况,尽可能模仿他们的原生环境。对于我而言,造景确实美观,但更加重要的是如何把植物养好。植物状态好了,就是好看的,它们自然生长,凌乱也有凌乱的美。所以对我而言更重要的不是优先考虑怎么布景好看,而是更加注重什么环境更适合植物生长(图1~2)。
图1
图2
不管是这部分书籍,还是社交媒体上的一些图,很多看似漂亮的照片都是摆拍出来的。有相关养护经验的人士甚至可以通过图中植物状态,立刻观察到有些图片中的植物都是经过几天快递奔波,刚拆箱就直接摆进瓶子里布景,拍了几张好看的照片发出来,美其名曰“苔藓微景观造景”。但这个微景观后续生存状态如何,甚至是否能在发图者的手上生存,我们无从知晓。
而大家按照这些内容学习之后也只能是布置出一个微景观,这个景观能在你桌头留存多久,可能就要看植物生命力的顽强程度了。
通常造景顺序应该是先养植物,植物养好了,摸清其习性后,再根据不同植物的环境需求,组合放进缸里(图3~4)。
图3
图4
植物买回来之后一般都是需要缓苗适应一下新环境的。雨林缸这种一直需要控温控湿的环境,可能环境之间差距比较小,就不需要缓苗,直接把新植物放进去即可。但新人手,没接触过品种的小弱苗,还是最好单独缓一缓,存活率会高一些。
不管是什么植物都需要我们了解其生长习性,并付出相应的精力去照顾,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只是为了拥有一个造景,那我们大可以买点植物的标本和模型组合造景,省时省心(图5~6)。
图5
图6
(二)参考资料选择
首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判断造景***或者照片是否为摆拍作品。
如何鉴别是否为摆拍,很难一两句解释清楚。如果是经常接触相关植物的人,可以从展示的植物状态判断,若是观察植物较少的人,特别是遇到一些特殊的物种,如茅膏菜,不了解的人就较难通过肉眼来判断了。
但不管是***还是单纯的展示照片,大家在查看参考时不要只看景观是否新奇、是否符合你的喜好。多找一些有记录生长过程的***或是带图文章,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是完全摆拍。需要注意,我们需要的是生长过程而不是搭建过程!要看一个缸从建立,到后续内部植物生长变化,才能确保这种环境是适合这些植物生长的(图7~8)。
图7苔藓孢子
图8
(三)常用造景植物
造景植物通常都写得很笼统,只写到属,但有的植物不同品种间差距很大,或者不同的养护条件下差距很大。不同的布景大小,可以选择的品种也是不同的。
.下面举例一些我看到的内容。
1.猪笼草(Nepenthes)
猪笼草(Nepenthes) 中很多种的瓶状体就10厘米以上了,而且还分有上位瓶和下位瓶,只笼统说个猪笼草(Nepenthes) , 很难让初心者找到适合自己微景观尺寸的品种。
2.瓶子草(Sarracenia)
市面上的瓶子草以黄瓶子草(Sarracenia flava) 、白网纹瓶子草(Sarracenia leu co phyl la) 这类大型原生种的杂交种居多,通常能长到40厘米,一般小苗也在10厘米左右。仅有一些含有紫瓶子草(Sarracenia purpurea)矮性基因,成株高为10厘米左右的杂交种才有可能放进小小的造景缸内。
3.捕蝇草(Dionaea musci pula)
捕蝇草的“小夹子”尺寸会长大,并打开。小型景观容器很可能会限制普通尺寸的捕蝇草生长。
如果想要制作食虫植物造景,推荐大家使用勺叶茅膏菜(Drosera spatula ta, 图9) 、捕虫堇(Pinguicula, 图10) 和人工培育小型捕蝇草(Dionaea musci pula) 。其中捕虫堇正常叶片尺寸约为4~5厘米。有几个特殊的迷你品种叶片尺寸在1~3厘米,购买时可以注意下,按需选择。
图9 勺叶茅膏菜
图10 捕虫堇
特别感谢友人的指点,将苔藓养护经验数据化,并把理论化成果供爱好者们参考,并授权其拍摄的苔藓照片的使用权。由于图片中的苔藓多为混合种植,因此未将图片中的多种苔藓品种均标注出来,还望各位读者海涵(图11)。
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