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地理沿革
古代有所谓“九州”的说法(《尚书·禹贡》),九州也被认为是禹平水后所划分的行政区划。今长治市所在地在先秦时期大致属于冀州的范围。《周礼·职方氏》:“河内曰冀州。”冀州相当于今天河北、山西及河南、黄河以北等地区。《尚书·禹贡》又说:“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又《吕氏春秋有始览》载:“冀,晋也。”。
周代实行分封制,有许多诸侯国,今长治市所在地大只属于“晋”的管辖范围;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大致处于三国接壤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推行郡县两级制,开始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晋书·地理志》)。上党郡,今长治市的前身,为其中之一。

汉代时,上党郡归入并州管辖范围。汉承秦制,行政区划主要是郡县两级。汉武帝时,除京师附近七郡外,分全国为十三个监察区,各设刺史一人,史称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洲”。(参考《中国地理学史》) 东汉时朔方也并入并州,交趾改称“交州”,基本沿袭了西汉的行政区划。
《汉书·地理志》:“赵地, 毕之分 也。赵分晋,得赵国。北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东有广平、巨鹿、清河、河间。南至浔水、繁阳,西有太原、定襄、云中、五原、上党。上党,本韩之别郡也,后降赵。”可见长治古为先秦韩国属地。又《史记·货殖列传》:“温,轵西贾上党,北贾赵、中山,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付淫地余民,民俗急,仰机刘而食。”可见上党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晋人好商之习,由来已久。
《魏书·地理志》:“上党郡,秦置,治壶关城,前汉治长子城,董卓作乱,治壶关城,慕容儁治安民城,后迁壶关城。皇始元年迁治安民,真君中复治壶关。有白马祠、刘公祠、上党关、石井关、天井关。”对古上党郡的辖区有所说明,今壶关、长子等县,古已有之。
隋统一全国后,废郡,以州、县为两级行政区划,此时上党郡的领县增至十个,分别为上党、长子、潞城、屯留、襄垣、涉、黎城、铜 、沁源、乡(今武乡)。(《隋书·地理志》)较《魏书》记载有所扩大,区制增多,版图基本定型。《隋书·地理志》:“上党郡,后周置潞州。”
唐代设“道”,上党郡归入河东道辖区,太原府成为五京之一。
五代时,后周置潞州,《隋书·地理志》:“上党郡,后周置潞州。”
宋代没有“道”而设“路”,唐宋时和州、郡平行的行政单位还有“府”,上党郡在此时改为“隆德府”。《宋史·地理志二》:“隆德府,大都督府,上党郡,昭义军节度。太平兴国初,改昭德。旧领河东路兵马钤辖,兼提举泽晋绛州、威胜军屯驻泊本城兵马巡检事。本潞州,建中靖国元年,改为军。崇宁三年,升为府,仍还昭德旧节,崇守户万二千九百九十七,口一十三万三千一百四十六,贡人参、蜜、墨。县八:上党、屯留、襄垣、潞城、壶关、长子、涉、黎城(黎城,天圣三年,徙治涉之东南白马驿,熙宁五年,省入潞城县,元佑元年复)。
古潞安府衙
元代的行政区划比较复杂,分省、道、路、州(府)、县五级,今长治市所在地当时被称为“潞州“,属中书省晋宁路河中府九州之一。《元史·地理志一》:“潞州,唐初为潞州,后改上党郡,又仍为潞州,宋改隆德军,金夏为潞州。元初为隆德府,行都之师府事 。太宗三年,复为潞州,来平阳路。至元三年,以涉县割入真定府,以录事司并入上党县。领七县:上党、壶关、长子、潞城、屯留、襄垣、黎城。”
明改“省”为“布政使司”。今长治地区大致为山西都指挥使司潞安府管辖,领县八。《明史·地理志二》:“潞安府,元潞州,唐晋宁路。洪武二年直隶行中书省,九年直隶布政司。嘉靖八年二月升为潞安府,领县八。”此时“上党”首次改为“长治”:“长治,永乐六年, 王府自 阳迁此。元上党县,洪武二年入州,嘉靖八年二月复置,更名。”
清朝基本与明朝的体制相同,只是把“布政使司”又改为“省”,经过一系列改革,省的名称和现在基本一致了。长治市在但是仍称为“潞安府”。《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潞安府,清初袭明制,称潞安府,属山西省。领县八:长治(附郭)、长子、屯留、襄垣、潞城、壶关、黎城、平顺。(《康熙字典》卷十九、康熙《山西通志》卷三) 乾隆二十九年(1764)裁平顺县并入潞城、壶关、黎城三县。至清末,路安府领县七:长治(附郭)、长子、屯留、襄垣、潞城、壶关、黎城。”
辛亥革命后,行政区划进行了较大变革,1913年废府、裁州、撤厅,一律改为县,并将原十二厅划为绥远特别区域,直属中央。到此全省辖105县。后将原长治、潞城二县归入长治市管辖,撤销晋城、临汾、榆次、运城等县,改设县级市或归并入市。现“潞安府”改为长治市,辖潞城市、长治县、襄垣县、武乡县、黎城县、平顺县、壶关县、长子县、屯留县、沁源县、沁县(《三晋文化》12页),这种行政规划基本沿用至今。
古老的水系——漳水
清漳水、浊漳水,今称清漳河、浊漳河,它们都发源于今山西境内,下游经河北至古清河会合,中有岳城水库,流经长治市境内长子县、壶关县、襄垣县、武安县、黎城县等多个县区。关于漳水,在很多文献里都有记载。
《山海经·北次山经·发鸠山》记载:“又北二百里……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史记·沟渠书》:“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邺,古地名,在今河北临漳。
《史记·货殖列传》:“然邯郸亦漳、河之间之都会也。”这也暗示了其地理位置大致在晋东南一带。
《水经注》:“浊漳水出上党县西发鸠山,东过其县南,屈从县东北流,又东过壶关县北,又东北过屯留县南、潞县北,又东过武安县。”“清漳水出上党县西北少山大要谷,南过县西,又从县南屈,东过涉县南,屈从县南,东至武安县。”
《明史·地理志》:“长治,东南有壶关山,旧置壶口关于山下,西南有潞水,即浊漳水,自长子县流入;下流至河南临漳县,合清漳水。又西有蓝水,东流与浊漳水合。”
我家乡就在浊漳河的边上,其南为漳南渠,北为漳北渠,侧有勇进渠。亘古长流,日夜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