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在销售时隐瞒刮蹭、补漆、漆皮受损等汽车真实情况,甚至有事故车、问题车二次销售的现象。二是汽车本身质量不过关,出现电瓶没电、提车3个月就出现自动熄火等质量问题。三是汽车维修技术不过硬,维修服务质量差,多次送修仍不能排除故障。四是擅自使用质次价廉的汽车配件,未按约定使用原厂配件,而以伪劣配件替代等问题。五是有消费者贷款提车时被加收金融服务费,甚至车辆交付后长时间拿不到汽车合格证等。六是合同纠纷,经销商没有充分尽到告知合同条款的义务,且合同条款模糊,存在经销商单方面加重消费者义务,减免自身责任的现象。
对于哪些品牌、哪些车型即将上榜,相信各位都心中有数了。另外,对于厂商在今年3·15晚会将会祭出怎样的公关手段,也是吃瓜群众最为热衷的话题看点。不过,对于普通汽车消费者而言,我们从3·15晚会又能够汲取哪些经验,避免日后维权事件缠身呢?
通常,吃瓜群众的关注点都在于汽车产品本身出现的通病故障而上榜的问题,除此之外,315作为消费者维权日,其目的是为了在315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来武装消费者本身,他们希望消费者能够通过315掌握更多的消费常识,从而能够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说爱车因为质量问题而上榜是运气问题,那么,其实从购车伊始,就应该做到理性购车,将一切不稳定因素和未来可能出现的维权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说到买车、用车,其实消费者因为权益受损而与经销商之间的周旋事件不在少数,从买车开始,如何能够安心买车、理性买车,这就关乎于消费者未来的权益保护。针对这件事,
首先,对于买车,
其次是二级经销商有可能会将4S店的库存车、问题车等提供给消费者,尽管同样可以做到在4S店提车、同样可以提供保险、上牌等一条龙服务,不过呢,保险可能会强制推荐一些比较小的保险公司,上牌费用也不会按照市价收取,如此被忽悠的车主,难道还少吗?
当然,二级经销商之所以存在,还是由于市场有所需,诚然,有些二级经销商的报价非常诱人,这也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手段,这其中要承担的风险,以及日后维权的难度,无形中会增大一些。
而在4S店购车真的就十分安心吗?也不见得,加价提车、增配提车、出门费、加急费等等费用也是琳琅满目,特别是一些市面上的热销车型,要尽快提车往往捆绑条件很多。最简单的,你贷款购车,大部分4S店竟然会强制要求你多付所谓的保险押金,以防止你第二年不在他店里买保险。另外,车主验车后的偷梁换柱、强制险种等等,在卖方市场屡见不鲜。
而对于一般车型,可能在价格上也不太透明,随便讲讲价,前后脚买车的俩人就可能给出完全不同的价格。因此,建议有意购买非紧俏车型的准车主,在买车前一定要对市场优惠等信息了然于胸,不要一味的相信网络报价。不嫌麻烦的话,其实可以去当地的二级经销商出去咨询价格,他们给出的价格,一般都是4S店的底线,起码在谈价时,可以依照二级经销商给出的优惠去砍价,直到价格满意为止。
至于用车方面,牵扯的事情就更多了,维修、保养、贴膜、装潢,商家当然会想尽办法在这些方面赚钱,部分4S店也亲承,卖车根本不赚钱,售后才是利润来源,因为这部分,基本上都是在一些价格不太透明的情况下才能赚取到更多利润。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不少品牌的4S店都推出了所谓的终身保养政策,实际上呢,去保养时所更换的机油可能是最差的那种,自己升级则需要补差价,而你这时候就会发现,这所谓的差价其实比升级机油的市场价还要贵上许多,这时候你选择换还是不换呢?换了吧,自己吃亏,不换吧,4S店起码还省下一桶矿物机油的钱,所谓的终身保养政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不执行了。
在购车、用车过程中种种的连环套,难免会出现权益受损的情况,对于维权,你的态度是什么?暴力维权?还是就忍了?
基于目前公关强大、维权不利的大环境下,难免有一些消费者会采取过激维权的方式,结果到头来,不仅不能维护好自身权益,还有可能触犯刑责,将自己的角色由维权人变成了过错方,最终人财两失。
但每年3·15晚会肯定有一些公关手段在内,各种妙招频出,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即便如此,小编也不希望大家在维权时走上过激硬刚这条路,而建议大家理性维权,维权过程其实是一个利用合法合理的方法和流程的过程,要适当提出诉求,本着相互包容理解的态度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以最终解决问题为第一要务,要相信维权体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