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当前,“大学习、大调研、大提升”之风吹遍闵行,各级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努力践行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深入群众倾听“真民意”;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直插一线掌握“真情况”;坚持解决问题的根本导向,对症下药拿出“真对策”。
“今日闵行”推出“调研手记”栏目,全方位、立体式呈现调研成果,力求成为闵行“以调研开局、以调研开路”和“三个紧密结合”的真实记录,助力调查研究察实情、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
本期关注莘庄镇水清一村居民区书记沈菊红的调研手记。

打通社区出行“最后10米”
莘庄镇水清一村居民区书记 沈菊红
莘庄镇水清一村居民区下辖2个小区,总户数1523户,常住人口3800人,外来人口1500人。作为一个30年的老小区,基础设施逐年老化,又因小区内车流、人流量大,社区内道路设施损坏较严重,给社区居民家门口的出行带来了不便。
深坑、积水、窨井盖居民出行烦心事多多
水清一村始建于1993年,原来小区都是水泥路,2003年平改坡综合整治,路面铺设了沥青。2017年进行美丽家园改造,消防通道的畅通拓宽了部分道路,并重新用沥青铺设。但由于部分拓宽道路基础松软、小区人多车多等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出现了损坏。尤其是作为水清一村唯一出入口的南大门,路面出现多处坑洼,只要一下雨就会积水,车辆驶过时污水飞溅,但因为种种客观原因,路面迟迟没能填平。
同时,小区42号到52号门幢外的道路凹凸不平,特别是路边窨井盖松动,车辆经过时会发出“砰”的声音,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睡眠质量。小区5号楼楼道前也出现了3个大坑,深约30—50厘米,面积为10平方米左右,迟迟没有填平,变成了楼道居民的烦心事。
上门走访、广泛调研
社区道路坑洼影响居民出行,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感受,更何况水清一村老年人占38%,腿脚本就不利索,道路不平坦也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但路面修缮涉及到社区施工,存在着施工时间长、噪音扰民、尘土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我认为居民区党总支不仅要牵头把路面修好,更要最大程度减少修路对居民的干扰,尽心尽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针对南大门坑洼、社区内道路凹凸不平等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今年3月起,我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广泛了解情况。尤其是对于居民反映的道路破损积水问题,现场查看,统计大的破损点和大面积积水点有20多处。
针对5号楼的积水问题,我走进居民家中听取意见和建议。有居民提出,3个坑面积较大,首先要把坑的底部挖清楚,然后浇灌混凝土,最后要铺设沥青,否则起不到修缮作用。我及时告知施工方,增设相关环节。通过上述调研,让居民的意见建议在工程方案中得到体现,最大程度汲取了居民的智慧。
另外,通过多方联动,找到项目的最大公约数。社区施工牵涉面广,对居民影响大,我依托“四位一体”会议,邀请居民代表出席。大家针对凹陷路段的具体位置、突出问题,决定将面积大、积水深的地方先修复,与施工单位提出了相关的施工方案,并在业委会公示栏进行公示,发动业主代表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同时,依托“吾家议事厅”社区居民民主议事平台,在社区开展前期宣传,动员居民代表与党总支、物业、业委会一道,优化路面修补工程方案,切实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让居民参与施工的各个阶段
在施工阶段,我积极鼓励居民代表全程参与进来。前期,针对施工方案上广泛听取居民代表意见,针对居民担心的停车、夜间施工、噪音等问题,逐一制定解决方案,直至大家达成一致意见。
施工过程中,我每天带领物业、业委会、居民代表巡查施工现场,及时掌握施工进度。针对修补处路面不能停车,小区停车位比较紧张的情况,我带领物业每天晚上八点前梳理施工路段的原停车车辆,协调车主使用小区的空闲车位停车,因为前期宣传比较到位,车主积极配合,有效避免了道路拥堵、乱停放等现象。
在竣工阶段,我带领居民代表、专业人员实地验收,特别是针对42号到52号门幢外的道路平整,邀请楼栋代表实地查看施工效果。最终在广大居民通力合作下,今年5月底,原本破旧不堪的道路终于重换新颜。小区内坑洼不平的路面经过修整而变得平整,过往车辆不再颠簸,居民安全出行也得到了保障。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社区治理中,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源头治理一直是我们破解各类顽症问题的有效切入点。“调查研究一直在路上”,作为一名居民区书记,我觉得还是要用好串门入户的“腿脚功夫”,进一步整合社区各类资源,始终以居民需求和满意度为导向,切实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激发居民对社区治理的参与度和成就感,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共同打造属于大家的美好社区。
(图片由“今日闵行”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