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县,名字的来历?
南皮之名起于春秋。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北方少数民族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国求救,齐桓公救燕山伐山戎至此,筑城制皮革,称为皮城(在今县城东北5公里处),由于在它北面的章武有一座“北皮亭”,所以称此城为“南皮”。
它是沧州境内载入史籍最早的城邑。
南皮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了人类活动。
唐虞夏商时期,天下分为十二州,南皮属兖州地。
商朝时,姜太公曾隐居此地垂钓。
西周时,“文以附众,武以威敌”的内史大臣尹吉甫就是南皮人,且死后葬于南皮,可见当时南皮与商、周王朝的关系。
东周初,南皮境属齐国。
周惠王十三年(公元前664年),齐侯割地给燕国,南皮为燕齐交界之地。
春秋时期,山戎攻燕,齐乘援燕之机,又将南皮收回。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南皮县,属巨鹿郡,为全国首批设县之一。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设勃海郡,辖南皮。
东汉延光元年(122年),勃海郡府迁到南皮。
三国时,南皮属魏国。
晋代南皮先属冀州勃海国治辖,西晋咸宁三年(227年)改勃海国为郡。
太康十年(289年)勃海郡并入清河国。
太安元年(302年)又设勃海郡,郡府在南皮。
北魏登国元年改勃海郡为渤海郡。
太安四年(458年),郡址由南皮迁到东光。
东魏时,南皮县城迁于现址。
隋唐时约三百多年内,南皮曾几次反复归冀州、景州管辖。
五代时期,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南皮县隶属沧州。
北宋时期,南皮县属河北东路沧州。
熙宁六年(1037年),临津(今山东宁津)县并入,县域扩大。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临津镇由南皮县划出。
元朝时,南皮县归属中书省河间府沧州管辖。
明朝时南皮属京师河间府沧州,下设九里,每里辖十甲。
清初,南皮设有四路,二十个地方,管辖范围达368个村庄,面积有所扩大。
宣统二年(1908年),县以下设乡,南皮辖6个乡,中华民国2年(1913年),废州府制,南皮县隶属直隶省渤海道,次年改称津海道。
民国17年(1928年),废道府制,南皮县隶属河北省。
民国25年(1936年)春,划归河北省第七督察区。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者占领南皮,建立伪政权。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深入敌后,收复失地,1938年5月,建立南皮县抗日民主政府,仍没旧制,辖6个区。
县政府初建时,属中共冀鲁边区党组织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行营领导。
7月,改属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领导。
9月,改属冀南区第六督察专员公署领导。
1940年6月,建立鬲津县,原南皮县二、三、四区划归鬲津县。
7月,南皮县北半部一、五、六区与沧县捷地碱河以南。
于桥至狼口公路以西区域合并,另建南皮县,属冀南第六专署,1941年3月改属冀鲁边区一专署。
1943年1月,撤销鬲津县,扩建南皮县。
1944年4月,南皮县与东光(含吴桥)县合并,建立东南县。
9月,东光南部与吴桥地区划出,南皮与东光北部地区重新组建东南县,属山东省渤海一专区。
1945年12月,东南县撤销恢复南皮县,属山东省渤海一专署。
1949年8月,山东省渤海一专署改称沧南专区。
1950年5月,撤销沧南专区,南皮县划归德州专区。
1952年10月,划归河北省沧县专区。
1958年6月,撤销沧县专区,改属天津专区,12月,撤销天津专区,改归天津市辖,南皮县域分别划归交河县和宁津县(宣惠河以南地区划归宁津县)。
1961年6月,设沧州专区,同时恢复南皮县建制,县人民政府驻泊镇。
1962年5月,泊镇划归交河县,再次调整南皮县区划,县政府迁回南皮城。
1970年,沧州专区改称沧州地区,继辖南皮县。
1984年2月,撤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全县改建为5镇13乡,即南皮镇、王寺镇、鲍官屯镇、寨子镇、店子镇、双庙乡、刘八里乡、汤庄乡、莲花池乡、段六拨乡、小集乡、刘夫青乡、常庄乡、叶三拨乡、乌马营乡、凤翔乡、董村乡、潞灌乡,辖312个行政村。
1993年地市合并,南皮县属沧州市直辖。
1995年,南皮县在原辖5镇13乡的基础上,并乡扩镇,全县改建为6镇3乡,即南皮镇、王寺镇、寨子镇、鲍官屯镇、店子镇、乌马营镇、潞灌乡、刘八里乡、大浪淀乡。
原来有南皮北皮之说南皮是现在的比较有名加上姜太公在此钓鱼便有了钓鱼台,南皮是古代做盔甲熟皮子的加工厂有两个南皮北皮,便延续至今,
南皮风貌
(一)地理行政区划 南皮县位于冀东南部边缘,县境位于北纬37050'一38011'、东径116032'一117002'之间。
东西42公里,南北30公里,总面积789.9平方公里,东与盐山、孟村两县接壤,西与泊头交界,南毗东光,北接沧县。
县城距首都北京234公里,西距省会石家庄市195公里,北距沧州市35公里、距天津147.5公里。
京沪铁路津浦段并京福公路(104国道)纵贯境西,省道、县路通乡达镇。
西靠南运河,南围漳卫新河,宣惠河流贯中南部,大浪淀横卧境北。
1995年底,南皮县辖6镇:南皮、王寺、鲍官屯、乌马营、寨子、冯家口,;2乡:刘八里、璐灌,大浪淀。
共312个行政村。
(二)地层 南皮新生界时代地层可分出老第三系和新第三系及之上的第四系。
老第三系的古新统,地层组成物多为紫红色泥岩、棕红色砂岩、沙砾岩,厚度为200米左右。
此地层是南皮县主要生成和储藏石油的岩系,也是南皮县唯一的含矿产的岩层。
第四系主要为冲积、湖积和海陆交互分布,沉积厚度为450米左右,自下而上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四段。
此系是直接影响南皮县成土母质、形成土壤及其地下含水质地的关键一层。
历史上南皮有过三次海侵,对南皮地层尤其是地表土壤影响很大。
在距今4万年到2万年之间曾一度沦为大海,海水停留时间为2万年左右,此间沉积了一层厚20米左右的海相地层,南皮县地下水以40米到60米段最咸,正与这次海侵有关。
这次“沧西海进”海浸西界达范县以西。
在距今8500年到5500年之间,南皮县再次被海水淹没,海水停留时间3000年,海相沉积地层分布15一36米,其西界达献县、河间、任丘一线,称为“献县海进”。
在距今5000年到3500年间,又发生了第三次海侵,海水停留1500年,海相地层分布厚度5一7米。
这一海相层在运河以东表现明显,称为“沧东海进”。
自此以后,海水退出南皮县,达今日之渤海岸。
(三)地貌 南皮县境属黄河和海河两大水系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坡降度为六千分之一到二万分之一,海拔高度多在6一13米之间。
最高处为寨子镇黑龙村南,海拔15.5米,最低处为大浪淀乡年涝洼,海拔只有5.6米。
历史上黄河在境内多次改道,形成东南部高上,中部低洼,西部高,坡、洼交错的地貌。
土壤以潮土面积最大,占总土地面积的99.56%,表层多为轻壤质和中壤质,盐土类占总面积的0.44%。
全县土地共118.48万亩。
其中耕地71.31万亩。
(四)气侯 南皮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侯,其特征为春旱多风,夏热集雨,秋爽常晴,冬寒干燥。
冬夏长而春秋短,温度适中,日照充足,雨热同季。
年平均气温12.3℃,1月最冷,7月最热,平均气温各为一4.3℃和26.6℃,年日照总时数2938.6小时,总辐射133.6千卡/平方厘米。
全年无霜期184天左右,每年终霜最早4月2日,最晚4月26日,初霜最早10月9日,最晚10月30日。
降水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年平均降水量568.O毫米,夏季降水占年降水总量的75.3%,春季占10.2%,秋季占12%,冬季占2.5%,冬春多属干旱。
(五)水系 三河入境,沟渠相连,是南皮水系主要特点。
三河是南运河、漳卫新河、宣惠河。
沟渠主要有:大浪淀排水渠、凤翔干沟、寨子干沟、董村干沟、一至五号干沟、四港新河、肖圈干渠及新凤翔干沟等。
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为历代槽运要道。
位于县境西部,呈南北走向,为南皮、泊头界河,是南皮主要行洪河道之一。
流经县内的河段是:从刘八里乡十二里口村入境,至后七里口村入泊头市境;向北复在常庄乡后满庄入境,至店子北口村入沧县境。
境内堤长21.8公里,河床宽55一60米,堤顶高程15.5一18.58米,堤顶宽5一10米,设计流量300立方米/秒。
漳卫新河,原称昂津河,又称四女寺减河。
西起山东武城县卫河东岸四女寺村,于山东无律县二道沟以下入渤海。
南皮段位于县境东南部,是南皮县与山东乐陵、宁津两县的界河。
自寨子镇肖桥村西入境,经寨子、凤翔南部边境,在金庄东入盐山境。
境内全程13.4公里,堤顶高程17.25一19.85米,堤顶宽8米,平均河宽129米,河底高程7.0一5.3米。
设计流量3500立方米/秒,最大排水量5000立方米/秒。
宣惠河,古名覆釜河,上游起于吴桥县王指挥庄,今河道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开挖,横贯县境中部,由刘八里乡小吴家村入境,于潞灌乡张宅村入盐山境。
境内全程26。
6公里,堤顶高程9.64一11.06米,堤顶宽15一25米,河宽59米,深4米左右。
河底高程5.3一2.5米。
设计流量332立方米/秒,最大排水量336立方米/秒。
排洪五年一遇。
大浪淀,是河北省25大淀泊之一,原名蔡家洼。
分东西两淀,形似葫芦,总面积100平方公里。
南皮占西淀大部,面积26平方公里。
大浪淀位于县境北部,马四拨村东为距县城最近点,距离7公里。
大浪淀地势低洼,历史上汛期洪水倾入,积水滔滔,白浪翻滚,遂名大浪淀。
大浪淀历代治理不当,纷争不止。
解放后,对大浪淀治理引向深入,现已修建成为风景优美的大浪淀 分布:全县总人口分布不均。
南皮镇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商业相对发达,人口集中。
其次是县境东南部,宜农垦,自古迁居此地脊居多,人口稠密。
中部、北部低洼盐碱,人口则显稀疏。
1986年,城关镇每平方公里600人,凤翔乡每平方公里482人,乌马营乡每平方公里203人。
民族:县内居民,多为汉族,占总人口99%以上。
1964年,全县总人口中,汉族225546人,占总人数的99.5%,回族1120人,满族10人,其它民族之人,合计占总人口的0.5%。
1982年全县总人口中的汉族297322人,回族1455人,满族23人,苗族5人,朝鲜族:人,藏族之人,汉族占总人口的99.5%,回族占0.48%,其它少数民族占0.02%。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居民中除汉族外,还有回族、满族、藏族、苗族、朝鲜族、蒙古族、壮族、哈尼族、彝族、布依族、瑶族、白族、傣族、僳僳族、纳西族、土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等,共20个民族。
其中,汉族313799人,占99.39%,回族占0.25%,满族占0.06%,其它民族合计占全县总人口的0.19%。
文物古迹 古迹
1.钓鱼台 我国有十大钓鱼台,第一处就是位于南皮城西10公里的姜大公钓鱼台。
商朝未年,纣王荒淫无道,要修建豪华的鹿台,工程浩大,劳民伤财。
身为下大夫的姜太公吕尚直言谏阻,纣王大怒,下令缉拿太公。
姜太公含愤逃离,隐居此地。
这里河水漏瀑,芦苇丛生,飞鸟栖息,姜太公在此钓鱼度日。
后来被周文王招贤,辅佐武王灭商,封为齐侯。
此地即被称作钓鱼台。
2、古皮城遗址 古皮城,在今县城东北5公里处。
春秋时期,齐桓公北伐山戎至此,为给军马修制皮革盔甲,筑建凉皮亭,遂称古皮城。
秦朝时设县郡于此,汉、魏时为渤海郡府。
因屡遭战乱,城毁人散,东魏时移县城至现址,原城即废。
原址呈方形,东西长465米,南北宽426米,面积19.8万平方米。
城北残墙高3至5米,厚20米,东北角有高8.5米的“望海楼”遗址。
四面有原城门残口,宽27至38米。
城内遍布各种花纹瓦片,并发现有锅内托、铜箭游、唐三彩等。
遗址南500米处有高大土丘数个,传为假粮台,曹操攻袁谭所筑。
遗址西土丘为石崇宅,有绿珠楼遗址。
再西为范丹居等。
有很多美丽的传说。
3.尹吉甫墓 位于南皮县城西北5公里黄家洼村西南处,俗称将军坟。
封土高1.9米,东西长5米,南北宽2.5米。
曾有西周晚期青铜器“分伯吉父”盘出土,盘上有铭文133字,记述了尹吉甫征北严犹和征收南淮夷贡赋情况。
清乾隆皇帝甫巡,曾命官员到坟前祭奠,并刻石立碑(现碑已毁)。
今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古河残堤 在县境东南部有古河残堤一道,西南由东光县抵桥婉蜒东北,经董村、芦庄子、龙堂,过盐山县的漳壁,盂村县的罗瞳,述迹东北,直至河滨。
此堤高丈余不等,宽窄各异,象一条巨龙,弯曲回环,巍然壮观,堪称一胜景。
农民称之为城堤、大堤崖、防水堤。
旧沧县、盐山县志称为齐堤(齐国挡水筑的堤),盐山县列为八景之一。
旧《南皮县志》则谓之古黄河堤。
近年有人考证为浮河堤。
5.明朝古槐 南皮城内西街菜市场南,有一明代古槐,高约6米,腰围1.7米,树干中空。
近年加强管理,围台支架,剪掉枯枝。
枯树新生,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二)文物
1.石金刚 在县城东北角有两尊威武雄壮的石金刚,每尊皆由一块青石雕成,连座高2.96米。
东西相向而立,身披铠甲,怒目而视。
东者双手合十,胸前托铜;西者两手扶钢,铜尖触地。
石雕为唐代作品,雕工精致,造型雄伟,为古石雕艺术之珍品,是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
2.慈禧书匾额 樟木质料,长2.46米,宽0.95米,厚0.07米,四周浮雕皤龙纹饰,正中阴刻“枢衡介祉”四个銮金大字。
正中上方镌有“慈德皇太后御笔之宝”朱印。
此匾系慈禧题赠张之万匾额,赞扬他集权力福气于一身,曾悬状元府正堂。
现存县文保所。
3.张隐韬烈士日记 县档案馆保存有张隐韬烈士日记两册,均系竖订线装,毛笔竖写,保存完好。
一册记载烈士1923年8月至1924年3月的革命活动及人黄埔军校的经过。
另一册记载1924年6月到9月在黄埔军校的学习经过。
两本日记共约5万余字,记录了烈士为了革命事业奔走于北京、天津、张家口、沧州、南皮等地的情况;写了北洋军阀政府的腐败及国共两党的斗争;记载了他与我党早期革命家毛泽东、邓中夏、罗章龙、王尽美、何盂雄等人的革命活动与交往;也记载了他与孙中山、张继、蒋介石、汪精卫、戴季陶、胡汉民等人的交往及他们的一些活动。
革命纪念地 烈士陵园
南皮烈士陵园位于县城东,建于1956年秋,座北向南。
陵园分东西两院。
西院为烈士莹墓,设有正厅,园正中矗立早期革命家、“一大”时期的共产党员张隐韬烈士的雕像,雕像北为烈士伺堂,堂内安放着烈士的牌位、遗物、遗像。
词堂北为烈士墓地。
张隐韬烈士的衣冠就在这里。
墓前有烈士生前战友刘格平为其立的墓碑。
东院为干部骨灰堂。
陵园前为公路,西为沟渠,四周绿树环绕,院内鲜花点缀,环境幽静,庄严肃穆。
南皮之最
1、南皮最早的城邑是春秋时期建筑的皮城(俗称旧北城),它也是沧州见于史籍最早的城邑。
2、甫皮最早设县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3、第一名状元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及第的张之万。
4、南皮境内最早出现的铁路是宣统二年(1910年)修的津浦铁路。
5、最早的师范学校是在宣统二年(1910年)创办的师范传习所,校址在县城清风书院。
6、第一名中共党员是张隐韬,1922年初在天津入党。
7、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是1927年3月由刘格平在马村县立第三高级小学建立的。
8、第一任中共南皮县委书记是1938年6月任职的张白水。
9、最早的中共党校是1947年12月建立的“县学”,它是从党员积极分子中培养干部的一所学校,为南皮党校之始。
10、中共南皮县第一次党代会是在1952年12月召开的。
首次按民主程序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南皮县委员会。
11、第一个农业社是1952年冬凤翔乡后康村农民张杰新办起的农业社。
12、第一个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是后康村张杰新,1957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3、南皮县最早使用电话的时间是1930年秋,当时只限城内。
14、第一个工厂是1930年在县城北街开设的织布厂。
15、南皮最早用电时间是在1949年,寨子利华油棉厂利用直流发电机组发电。
16、第一台收音机是1950年山东省文教厅配发给南皮县文教科的直流电子管式收音机。
17、第一眼铁管井是1968年8月在城关东街打成的337. 32米深的深机井。
18、南皮最早有运输汽车是在1968年,由县马车运输队购进的两辆汽车。
19、第一条柏油路是1969年改建的海(海兴片臼(泊头)路;最长的地方柏油路是小(小集)寨(寨子)路,全长33公里。
20、第一台电视机是1971年县文化馆购置的北京牌825一1型14寸黑白电视机。
21、最大的石油产区是原段六拨乡。
22、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是冀港彩色胶袋有限公司。
23、第一个省级先进基层党校是原常庄乡党校。
24、第一个省级文明单位是交通局。
轶事典故
1.石金刚传奇 传说,远古时代洪水泛滥,在水中有两尊石金刚和一尊铁菩萨不知从何而来,顺流而下,石金刚口呼“南皮!
南皮”,铁菩萨口呼“东光,东光”。
石金刚到南皮境内,铁菩萨到东光境内,果然隐没不见。
不知过了多少年,要兴建兴化寺,在寺前坑中取土时,挖出两个石雕金刚。
众人想把它们放在山门外用来镇寺,但是用什么方法也不能搬动。
在这时,来了一个脚穿草鞋、腰系麻绳的小和尚,嘴里念着“心诚则灵,天地感动,不用金银,只用包子两蒸笼”。
人们都觉得奇怪,小和尚又说:“阿弥陀佛,佛祖慈悲,法力无边,等我吃完两笼包子,把它俩背上来吧!
”大家半信半疑,拿来两笼包子。
小和尚吃完,解下腰中麻绳,套住石金刚,把它们背起来放在山门两旁,众人大吃一惊,小和尚却不知去向。
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其实“小和尚”就是南皮人民智慧的化身。
2.大浪淀的传说 在南皮东北方,有两片大洼地。
很多年以前,它夏秋水汪汪,春冬白茫茫,四季为害,给当地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灾难。
这就是大浪淀。
提起它的来历,还有一段神话般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的两个太子经常到沧州一带陆地上玩耍。
他们一来,总要呼风唤雨,搅得海水咆啸,淹没庄稼,冲毁农田。
他俩玩过之后,蛮好的庄稼地变成了一片汪洋,使人民流离失所。
这哥俩更爱在南皮东北方瘪戏,搅得泥沙翻滚,浊浪滔天,遮没日月。
久之便搅出了两个大淀,后人称之为大浪淀。
大浪淀
大浪淀
玉皇大帝知道这哥俩的劣迹后,便派镇海吼来降服他们。
镇海吼与两个龙太子大战于大浪淀,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大败龙太子。
龙太子带伤向东海逃窜,因伤势严重,双双毙命于东海岸边。
其尸化为两座山,这就是漳卫河畔的大山和小山。
从此后,沧州一带再无海患,庄稼丰收,人民殷富,地方太平。
人们为铭记镇海吼的功劳,特用精铁铸其身于大浪淀北岸,以示永镇邪恶。
因其形如狮,人们俗称之为铁狮子。
镇海吼铁狮子
传说总归是传说。
多少年来,方圆几十里的大浪淀的确给周围人民带来无数灾难。
欣喜的是,现在沧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要让大浪淀为民兴利,把它修成一座大型水库,成为沧州人民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洁净水源。
再在堤围上栽树,库区植荷种苇,库内养鱼。
现在的大浪淀,已成为鱼跃水面,荷花飘香,绿树成行的华北小江南。
3.假粮台 从前,古皮城周围有许多高大土丘,约有32座,现在还有残迹十几座,相传是曹操攻打袁谭所筑的假粮台。
205年,袁谭从山东败走南皮,曹操率兵围攻。
袁谭依仗城内粮草充足,固守不战,企图等曹军粮尽不战自退。
曹军久攻不下,军中粮草见绝,曹操心如火焚,偶然间发现了齐桓公当年建筑的“射雉台”遗址,形状酷似粮台,深受启发,于是命令军士连夜挖土筑台,并用苇席盖好。
袁谭以为曹操真的兵精粮足,心惊胆怯,斗志全无。
曹军趁机攻城,大败袁军,袁谭被杀, 葬于李保民村东。
4.浮瓜沉李 浮瓜沉李,语出魏武帝曹操长子曹丕《与朝哥令吴质书》,“五月十八日丕曰:……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
妙思六经,逍遥百氏;……驰骛北场,旅舍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最后两句被后人引缩为“浮瓜沉李。
” 吴质,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曾寓居南皮。
曹丕倾慕其文才,曾率其文学集团如建安七子等与吴质闲游。
一次乘船沿当时的大清河到南皮,弹笳设棋,吟诗作歌。
他们常到南皮城北“射雉台”,游赏射猎,后人称为“燕友台”。
那时,南皮古城西南百步有一古井,相传为黄帝穿凿,伯益所修,井水清澈甘冽,故名寒冰井。
曹丕等人休息时,将甘瓜、朱李掷井中,取出后食之,倍加清凉可口,法暑解热,不亦乐乎。
曹丕难忘这段生活,表诸文字,为后人留下这段佳话。
南皮大地,人杰地灵,有名有趣的人和事,还有传说还有很多……
各位朋友还知道南皮有哪些新奇的故事和传说,欢迎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