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军魂 那些不灭的精神之光:嵯峨峥嵘奋锐志 铿锵铁骨铸忠魂(三师抗日清原开原日军)

魏拯民 第一路军政治部主任

王德泰 第一路军副总司令

周建华(原名邓晓村)革命烈士证明书

铁岭军魂 那些不灭的精神之光:嵯峨峥嵘奋锐志 铿锵铁骨铸忠魂(三师抗日清原开原日军)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1936年7月,杨靖宇在河里主持召开了东南满党及一、二军主要领导干部会议,即著名的河里会议

东北抗日联军活动区域

  铁岭军分区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

  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湍湍激流,汹涌奔腾。
战马嘶鸣,黑暗寰宇阵阵起凉风。
”在白山黑水之间,有这样一支队伍,以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英勇斗争书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中惨烈悲壮的篇章。
它就是东北抗日联军。
在长达14年的艰苦岁月中,东北抗日联军与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将永远镌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上。
东北抗联铸就的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源泉。

  【抗联三师建立 开展艰苦卓绝斗争】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阶层人民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斗争,在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的基础上产生和建立了东北抗日联军。
抗联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装,是中国人民反日军队的组成部分,是一支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

  根据斗争需要和“三三制”建制要求,1936年5月,东北人民革命军在兴京(新宾)县草盆沟正式建立第三师,三师师长为王仁斋,政委为周建华,参谋长为杨俊恒,政治部主任为柳万熙。
师下辖第五、第七两个团。
三师成立后,以辽北山区为主要活动区域,进出于西丰、开原、清原等广大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6年7月,抗联三师与活动在清原县境内的抗日军“金山好”部配合行动约月余后,分兵两路,向抚顺和开原方向发展。
师长王仁斋率队从兴京岔路子出发,挺进抚顺地区,曾联合抗日军“双虎”部于20日进袭抚顺搭连嘴子,俘亲日分子10余名后,到抚南活动。
另一路由政委周建华率领,深入开原西丰县东南部山林地带进行抗日斗争。
一次,他们在原房木镇老龙头(今凉泉镇勤廉村附近)下边伏击日军汽车,击毙日军武岛等人,并将汽车烧毁。
首战获胜,抗联的影响开始在辽北逐渐扩大。
当时为斗争需要,三师对外也称三大队。

  在1937年4月——1938年11月间,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抗联第一军第三师转战辽北,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歼灭和牵制了大量敌人,为东北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开辟辽北游击战争新局面】

  1937年4月,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杨靖宇指示三师化整为零,将部队分成三个小分队,发动群众,扩大游击区域。
师长王仁斋率部进入沈抚地区活动,与抚顺地下党取得联系,筹集枪支弹药等军用物资,解决部队的装备问题。
三师政委周建华和组织科长金广学率80余人,从清原四道河子进入西丰县的凉水泉子、城子山、房木、松树沟及开原嵩山堡等地,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指引下,积极团结广大抗日爱国力量,加强和抗日山林队的联系,将他们改编成抗日队伍,扩大了抗日武装力量。
1937年秋,三师师长王仁斋在清原县筐子沟钓鱼台遇袭牺牲,根据军部指示和斗争需要,三师政治部主任柳万熙率120余人从清原向西丰转移,在与伪警队激战后,队伍乘胜向城子山挺进,与活动在那里的周建华、金广学会师。
三师的兵力从西征回师时的七、八十人发展到200余人,他们以城子山一带为根据地,展开新的抗日活动。
抗联三师进入西丰后,主要以城子山和冰砬山为根据地,经常活动在凉泉、老龙头、榆树川和房木镇的万福、屋佳、松树沟及野鸡背(和隆)、老营场、实妙和开原的李家台等地。
三师活动区域从1937年开始活动的5个自然屯,迅速扩大到1938年冬的30多个自然屯。

  三师刚进入西丰等地时,许多群众对抗联不了解,不敢靠近。
部队为了密切群众关系,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加强了政治工作。
对群众开展形势教育,宣传我党的主张,宣传抗联的性质、任务及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在经常活动的地区召开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和群众大会,向群众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
还通过散发传单、教唱革命歌曲动员群众。
抗联三师有铁一般的纪律,部队处处保护群众利益,实行公买公卖。
据城子山、龙湾屯、房木镇一带群众回忆,每次部队来,战士们都积极帮助群众挑水、扫院子,解决生活中的具体困难。
让老乡住在屋里,他们住在老乡的外屋或草栏子里。
队伍平时行军从不在田里走路,不踏一棵庄稼。
从不动群众一针一线,买东西按价付钱。
曾经,战士在凉泉镇关家沟门买宁广德的小米,宁广德说什么也不要钱,战士最后还是坚持照价付款。
还有一次土匪从凉泉乡德贤屯“绑票”了10多个小学生,政委周建华闻讯后当即派人将“肉票”营救回来,群众感激之余备了礼品慰问抗联,周建华仍按价给了钱。

  抗联三师在开原、西丰、清原边界一带坚持了近两年的艰苦斗争,与日伪军进行了多次战斗,粉碎了日伪军的大围剿。
由于抗联三师认真地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不仅与辽北人民结下鱼水深情,还提高了群众觉悟,人民群众都以实际行动支援抗联。
有人踊跃参军,有的人为抗联掩护伤员、传递消息,有的人为抗联带路。
有的人想尽办法摆脱敌人控制,抗联筹集给养。
1937年秋,凉泉镇德贤屯刘宁波等11人冲破敌人封锁,冒着生命危险经常给抗联送给养;开原县李家台一个姓王的农民就在给抗联带路途中被日军打死。
凉泉、房木一带村民刘长忠、律连生、王凤林、张宝泰、刘世忠等12名青年志愿参加了抗日联军。
凉泉村宝安屯的张宝泰参加抗联后,作战勇敢,在邱皮沟战斗中,为了从敌人手中夺取武器不幸壮烈牺牲。

  三师认真贯彻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一切抗日力量。
在抗联的教育下,一些不甘心当亡国奴的伪职员,也秘密地和抗联建立关系,为抗日出力。
伪凉泉村村长侯文浮于1937年给抗联三师筹集军费,幽雅村村长胡荫堂为三师买了1000发子弹,野鸡背(今和隆乡)警察署长赵凤山暗中支持三师袭击日伪,并在战斗中保护三师,而赵凤山的爱国行为引起敌人警觉,被汉奸于乐天、贾墅野逮捕后杀害。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引下,三师积极团结抗日武装,先后收编了“金山好”“双龙”“四季好”“奎吾”“五大片”等“绿林”武装,这些山林队伍还配合参加了冰砬山、弯龙背、松树沟战斗。

  抗联的存在和发展令日伪十分害怕,为维护反动统治,日伪开始实行所谓“强化治安”、“治安肃正”政策,在开原、西丰、清原边界抗日联军活动地区实行“集家并村”“十家连座法”,以达到隔绝抗联部队和人民群众联系的目的。
同时,日伪当局大肆网罗汉奸,组织所谓自卫队,即老首姓说的“棒子队”。
然而敌人妄图是徒劳的。
群众积极支持抗联队伍,甚至连“棒子队”也以放哨、搜山为名,给抗联带路、送情报、买东西。
抗联三师在人民的支持下,坚持以城子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战争。

  抗联三师在辽北活动期间,与日伪军进行了多次战斗,粉碎了日伪军的大围剿。
1937年初冬,日伪纠集日军守备队500余人和伪靖安军400余人,对抗联三师发动围剿。
三师为粉碎日伪围剿,便联合当地的抗日武装,在大冰砬山上摆开阵势。
一天早晨,日伪军包围了冰砬山,先远距离用迫击炮轰炸,用机枪扫射,迟迟不敢发动攻势。
当时天下着雪,为防止暴露目标,抗联战士都隐蔽在树丛里一动不动。
敌人整整打了一天,三师也未还击。
傍晚,日军以为三师被消灭,开始上山搜索。
待日伪军进入伏击圈后,三师骤然还击打得敌人惊慌失措,三师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此役歼敌300余名,缴获大批武器、装备,粉碎了日伪的围剿,极大地鼓舞了民众抗日信心。

  为消灭抗联三师这支抗日武装,1937年12月,日伪纠集了铁岭、西丰、开原、清原、柳河、东丰等县日伪军七、八百人,配备迫击炮、机关枪,又向三师根据地扑来。
三师为保存抗日力量向清原转移。
部队进至开原境内夹皮山时,被敌七县联防队包围。
当时三师仅70余人,面对十倍于我、装备精良的敌人,全体官兵沉着应战。
三师指战员在忍饥受冻的情况下,战斗从拂晓打到晚上九点多钟,击退了敌人多次进攻。
在柳万熙带领下,队伍突出了重围。
不料第二天,在开原县界内砬子山与清原日军守备队遭遇。
柳万熙率20余战士掩护,周建华带一部分战士和伤员转移到开原界内蠢沟又遇上了敌人,周健华和姜指导员在反击敌人,掩护伤员撒退时不幸中弹,英勇牺牲。
为保存革命火种,重新积蓄力量,柳万熙率队突围,向清原县转移。

  1938年4月后,柳万熙又带领队伍回到西丰城子山抗日根据地。
为打击敌人,重新打开抗日局面,在中秋节前夕的一个晚上,三师在老龙头(关家沟门)附近再次伏击了日军从房木开往凉泉村的汽车。
此战击毙了日军指挥官龟。
给日伪强化治安的阴谋当头一棒。
老龙头伏击战后,为防备敌人的“讨伐”,柳万熙率三师转移到郜家店、松树一带山里活动。
8月末的一天,三师正在砬子沟南山隐蔽休息,发现几百名日军守备队前来搜山。
面对日军欺侮百姓,战士们十分愤怒。
柳万熙带队偷袭敌人,劈死日本军官青岛。

  抗联三师在开原、西丰、清原边界一带坚持了近两年的艰苦斗争,得到人民群众真心支持的抗联三师,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下,始终没被敌人消灭。
1938年冬,在日伪围剿日紧的情况下,三师在柳万熙率领下离开了西、开、清边界游击根据地,转移到吉林省金川县与军部会师,进入长白山区继续坚持斗争。

  【抗联精神 永放光芒】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雄部队,广大的东北抗联将士长期与日伪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
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展现,是对党的革命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崇高历史地位。

  抗联精神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崇高的历史地位,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抗联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是鼓舞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东北抗联精神作为我们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的为了理想信念,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当代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生动感人的历史范本。
为激发人民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豪情,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就是要学习抗联将士坚定的理想信念,学习抗联将士忠贞报国的爱国情怀,强化民族爱国意识,树立民族自强信念,凝聚民族团结力量。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对于丰富党的思想建设,做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抗联三师西征 扩大抗日影响】

  1936年,为配合中央红军东征抗日,打通与中央失去的联系,摆脱东北党组织间接接受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领导和抗联在东北独立作战的局面,抗联一军决定派军西征,准备越过辽河进入热河,进入陕甘,打通与中央及关内红军的联系。

  1938年6月至7月,抗联一师曾进行过一次西征,虽获重大成果,但因日伪的围追堵截,一师被迫撒回根据地。
11月,抗联第一军决定派第三师进行第二次西征。
恰在这时,日伪发动了冬季大“讨伐”。
日军总兵力约15000人实行分区联县讨伐,企图彻底打垮抗日联军。
面对艰苦的反讨伐局面,抗联一军军部决定:一面分兵对付敌人进攻,一面乘敌人集中兵力于我游击根据地讨伐之机,组织第二次西征。

  1936年11月上旬,杨靖宇率军部来到桓仁县外三堡,要求三师进行第二次西征。
此间,三师收编了山林队“金山好”300余人,三师对外称三大队,王仁斋任司令,“金山好”任副司令。
是年,三师在清原修建密营20余处,建立交通联络站3处。
计划利用冬季辽河封冻之机,用骑兵快速突向铁岭、法库一线,乘敌不备越过辽河,与关内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接上关系。
会后,三师仅用半月时间就配备了马匹、武器,组织了一支400余人的精干骑兵队。
11月下旬,三师西征部队从兴京县境出发,冒着凛冽的寒风,跃马横戈,挥师西进。
一路上,为隐蔽起见,白天躲在僻静处休息,夜间急行军,进展颇迅速。
然而日军还是知道了这一行动,并误以为是杨靖宇军长亲自带队慌忙调动大批日伪军对三师进行追击和堵截。
三师奋力冲破敌人的封锁拦截,经15天的急行军,途经清原、铁岭等地,抵达法库县三面船石佛寺辽河东岸。
不料这年冬季气候反常,已近深冬却风雨交加,辽河不仅没有封冻,反而大水汪洋,奔流不止,西征部队被阻于辽河东岸。

  由于抗联三师一个月来马不停蹄,昼夜兼程,一路上战事接连不断,到辽河边已是人困马乏。
特别是步行的同志,跟不上马队就得小跑,稍有疏忽就有可能掉队,沿途很少停下来休息。
为不暴露目标,一般情况下,部队轻易不进村屯找水吃饭。
渴极了就喝臭水泡子冰下的沤麻水,饿极了,啃两口冻玉米饼子。
抗联三师西征路上表现出了坚强的革命毅力。
然而行军困难越来越大,部队不断减员。
此时,各渡口已被日军重兵把守,渡船也被日军控制起来,尾随的敌兵又蜂拥而至的危急情况下,师部决定集中兵力,强渡辽河。
对岸日军发现三师强渡意图,集中炮火向三师射击,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短兵相接,加之气候剧变,夜不避寒,部队伤亡很大,只好绕道返回。
1937年春返回清原时余部不足百人。
三师余部在路过清原庙沟时与日军遭遇,在政治部主任柳万熙的指挥下,歼灭日军官兵60余名。

  三师西征虽没有达到目的,人员损失较大,但却扩大了抗日联军的活动区域,插入了日本侵略者统治较为巩固的地区,袭击据点,破坏交通,使更多同胞看到了、听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在同日军进行坚决的斗争,相信这支纪律严明的抗日救国军队,正是他们摆脱压迫的真正希望之所在,从而扩大了抗日联军的政治影响,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