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工是需要耐心和精细心性的职业,看完这个故事,或许你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法会有一些新的感悟。
灯光测试仪与整车检测线是做什么的?整车总装工厂检测线中有一道灯光测试工序,用于测量汽车灯光强度和调整远近光的方向性。
那时的灯光测试仪一共有两台,都是美国宝克公司生产的。设备使用了计算机控制、伺服系统走位的CCD相机。

灯光测试仪系统图
检测线的设备相对比较复杂,主要是工业控制计算机控制的设备,加上大量的测量传感器、模数转换接口电路,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测算、分析,指导对整车进行出厂前的调整和对整车动力性、操控性、安全性等性能进行评价,通过的车辆打印合格证。
而维修工段能够熟练维修检测线设备的维修工不多,也就两、三个人。这也是作为维修工程师要重点研究和掌握的设备。
转毂试验台系统图
维修工程师的技术个性,会影响整个维修工段作为车间维修工程师,与大部分工程师不同,我会要求维修工能学会的过程都自己来做,而不是在需要的时候就花钱找厂家。其中就包括整个总装车间56个测量过程的全部传感器标定。系统识别这些过程,并详细掌握方法,配置齐全校准仪器,全集团这样做的维修工程师估计也没有几个。而这些测量过程,全部被我编入“预防维修计划”。
为了指导检测线的维修,我针对其中的一些复杂的传感器校准过程进行了精细的分解、研究,最终为维修工段写出了12份和传感器校准相关的《作业要领书》。其中包括灯光强度、灯光方向性、制动力、阻滞力、方向盘、四轮定位等校准过程的详细指导。
而这些指导书,在多年的体系认证中,也成为质保部门为公司迎接ISO16949认证的必要文件。
维修工程师将影响团队的学习风气和技术能力
一个工厂,有一个技术钻研,管理头脑清晰的维修工程师很重要,这个人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学习风气和技术能力。他的存在,会成为团队的技术中枢。
灯光一校准就滞留车辆近百台,成了检车线的“梦魇”灯光仪的光强校准很简单,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但是最常用的是大灯方向性校准,尽管维修工段的预防维修计划中安排了固定的周期性校正,但还是经常需要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动态校正。因为车辆在整个装配生产过程中变化点太多,检查人员会经常突然停线要求对灯光测量系统进行校正。
按照原厂的说明书,灯光测量系统的校正一套活做下来,动不动就是两个多小时。之所以时间这么长,是因为往往一遍校正不能达到要求,同样的过程要重复做五、六遍。这是曾让维修工头疼的维保过程之一。
比较头疼的不只是影响生产进程,还包括灯光测试需要停机的两个多小时中,前面的装配线一直会继续生产,而待测试的车辆就都拥堵在灯光测试仪前面等待。这两个多小时,会积压近百台整车,一眼看去,半个车间的通道都是车,几乎把车间物流通道都堵死了。
这种“景观”,给维修部门的压力很大。毕竟,不是所有领导都懂得你们在干什么,领导甩给你几句评价,会让你难受。
灯光仪校正时,大量整车停满半个车间通道。
好在,当时公司的各级领导对我很信任,而我又全天守在车间,只要我在,领导都不会详细追问。我的所有汇报和现场的临场判断,领导也都选择相信。甚至,我曾经为了给设备抢修提供条件,找公司老总,给维修临时安排“计划内”停产半天。“计划内”停产是不考核维修工的。
“话语权”是靠努力和成绩换来的,如果你不能用能力和可见的解决问题的现实结果来让领导亲眼目睹,工程师的“话语权”从哪里来?
写出《作业要领书》,也没有解决压车问题咨询过厂家工程师,也给不出更好的办法,反正测量系统校正过程都是这么做过来的。
但是,总这样维修也受不了,尤其作为维修工程师,压力山大。
怎么办?还是老办法,把校正过程的细节写出《作业要领书》,保证在过程中全部“做对”,不因错误操作浪费时间。这是我们学习到的丰田管理的思路。
《指导书》写出来了,按照标准过程一步步的做,还是两个多小时。其实,《指导书》对我自己的意义不大,因为这个校正过程,每次都是我亲自在场组织的。《指导书》写了也是给维修工看的,而对我自己没有什么意义。
写出《作业要领书》,也解决不了问题。
问题存在于原来的测量方法本身,如果方法不变,瓶颈就打不开。
牺牲三个周末休息进行测试,终于把2个半小时压缩到25分钟仔细分析了原有的校正过程的细节,难道非要做多次才能逼近正确结果?而且通过多次的校准,发现计算机系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很“朦胧”,维修人员对每次的结果自己也不敢预料。能不能每一步都尽量做到精准,通过人工定标,缩短计算机系统的学习时间?
这需要大量的停产时间来反复测试和验证。于是,我决定利用周末检修的时间来专门做。并让维修工段给我分配一个很细心的维修电工配合我一起做。
那时生产没有那么紧张,每周末都有两天的休息。这是我可以利用的时间,维修工不就是这样吗?别人休息,维修工忙;别人上班,维修工更忙!
即使这样,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认为维修工很清闲呢?
连续三个周末,整整用了六天时间,让质保部门给留出测试用的整车,把所有的想法都一遍遍地测试。
两个人在现场做详细的分解、测试、验证
测试过程中,尽量做到每一步都不重复,找出一次精准学习的条件。其中包括灯光仪走位、灯光距离、测量位置(车灯光与仪器受光镜相对位置)等的精准确认,操作冗余过程的辨别和剔除等。
就这么一个过程,我们整整研究测试了六天,而且每天都忙到晚上七、八点钟。因为是压力给了我们动力,我们必须从两个半小时的校正过程中解放出来。
最终,我们总算整理出一套简便的,一次成功的方法。这个过程只需要25分钟,比原来的时间150分钟缩短了83%,工效提高了6倍!
25分钟的校正指导书(1)
25分钟的校正指导书(2)
25分钟的校正指导书(3)
25分钟的校正指导书(4)
25分钟的校正指导书(5)
25分钟的校正指导书(6)
为什么要忙六天,你看过整个指导书过程的全文,就知道了。这是我精研技术最复杂的过程之一,其它类似的过程还有一些。这些步骤都是在现场一点点的试出来的。
从此,半个车间被等待灯光仪测试车辆拥堵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过。
他耽误了陪女友,但成为工人高级专家还得说说配合我的那位维修工,他其实就是我帮助一轿厂维修机器人时认识的,因为电缆插错造成“飞车”的那个。可是“犯错”的都是干活的,不干活的一辈子也不会犯错。这在国企几乎是共识。
这位维修工就是在学习和“犯错”中成长起来的,他给企业做出的贡献,远远比学费要大得多。是公司最优秀的专家型维修工之一。
在我们测试灯光仪的三个周末的六天之中,他连陪女朋友的时间都没有。其中第三周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周日。本来我觉得设备测试完成得差不多了,所以他才约了女朋友见面,希望能在周日晚上能一起吃顿饭,一起逛逛。
可不巧的是,周日临近他们的约会时间,设备却被我们试出了故障。晚上还要连夜修设备,我都觉得难堪。他看出了我的压力,说他通知他女朋友,取消约会,晚上继续和我一起抢修。
他为了陪我抢修,耽误了和女朋友的约会。
为了不让他也难堪,我亲自开车送他去了约会地点,他当面和女朋友解释,说设备出了问题需要抢修。他女朋友很理解,“默契”地自己转身回去了。于是,我们返身回到单位继续,因为第二天就要生产了,设备必须要修好。
我们又折腾了两、三个小时,把设备修好后,已经是晚上八、九点钟。
我觉得他女朋友能够接受和理解,至少说明这小子是一个重事业,有责任心,在单位受器重的人。你说呢?
后来,他成为集团的工人高级维修专家,而他晋级评选的那次,我恰好就是他的主答辩评委老师。
你说巧不巧,这就是缘分。也是他自己的努力感动了我,我推荐他,维护他,是对他负责,也是给集团塑造一个人品、技术双过硬的技术工人的骨干。他自己努力了95%,我做5%,在他跨越台阶的时候,推他一把。
他的成功,95%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你收获了什么?维修工是核心技术工种,这一点所有的企业老板和人事部门都应该有共同的认知。
但是不是技术工种里所有的人都“行”,行的人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和汗水,还得有一点灵性,和对企业热爱、对职业敬业、对老师尊重的“情商”。这样的人,在维修团队中,似乎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或更少,多数人在故障抢修时是打下手和围观的。
我身边长期共事过的人,我看着成长为高级工人专家的,就有4个。成长为工人专家的,也有一批人。
他们一是技术成长让自己更有职业自信;二是获得了在团队中的成就感;三是得到了实惠,因为除了工资、奖金之外,集团给他们每个月的津贴就有2000-3000元,差不多是很多人一个月的工资。另外,还有每个月几百元的电话补贴。
朋友,你热爱你的职业吗?要成功,热爱自己的职业是前提,因为只有这样,你才有不断超越自己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