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部激荡人心的交响乐
那么金堂人的故事
就是乐章里那一个个跳动的音符

他们与金堂发展同频共振,携手前行
留下了令人感慨的人生足迹
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诗篇
今天
小新妹儿就带你通过一位金堂人的讲述
来看看金堂在改开浪潮中的巨变
变
简单回顾
★
1980年6月27日,金堂县开始对县级人民代表实行直接差额选举。
1980年7月30日,全县贯彻执行金堂县委《关于继续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千方百计使金堂县农村尽快富裕起来的意见》精神,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建立健全以“包”为核心的联系产量生产责任制(简称联产责任制)。逐步推广按劳动工分加照顾的分粮方法,大力发展社队企业。
1980年11月24日,县委把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列为1980年至1981年春的工作重点。1981年12月5日止,全县建立各种形式责任制的生产队有4492个,占99%。至1982年底,全县普遍建立以“大包干”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年,全县对“文化大革命”中立案审查过的干部 、群众818人,经复查后重新作了结论,占应落实政策的95%。其中:414件冤假错案全部平反纠正。农村9521名基层干部的政策得到落实。同时完成对长期劳动守法的地主、富农分子改变成分的工作。
小新妹儿这期给大伙分享的
这篇粉丝来稿可谓意义非凡~
我的家乡在龙泉山脉的深处,风景优美。但长期的交通不便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
1978年,生产队卖掉三头大耕牛,动员了所有劳力,花了大半年,勉强修成了一条盘山路。一辆解放牌汽车载着四吨化肥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喘着粗气开上了山。说是“开”,不如说是“推”:男女老少齐上阵,前面有几十号妇女儿童排成两排,用粗绳拼命拉车,后面有二十来个壮汉吼着号子使劲推汽车的屁股。虽然,大家累得精疲力竭,但汽车的离合片还是给烧坏了。好在汽车是四川锅炉厂来支持农业生产的,没有要求赔钱。但一提起这条盘山路,好多司机都望而生畏。
这条土路真不让人省心,常常是“睛天一把刀、雨天一身泥”。遇上雨季还经常塌方,一两个月不能通车那是常事。雨季一过,组织大家抢修道路是生产队的头等大事。山里的肥猪、水果越来越多了,人们多么希望有一条晴雨都能够通车的碎石公路啊!
1998年的那个冬天,老支书带头,每人要完成三方石块、两方碎石。为了拓宽险段,共产党员、自卫反击战的二等功臣赖坤二话没说,把绳索系在腰间,冒着生命危险在悬崖上去撬石头,为此,他摔伤了腰。他说:我上过战场,死都不怕,为了乡亲们,我豁出去了……好多乡亲磨破了手指,累得直不起腰,但大家毫无怨言,村民吴旭还因此失去了两根脚趾……这条碎石路总算在年关铺好了。山外的猪贩子开着汽车进山来收肥猪,乡亲们数着大把的钞票乐开了花。一些村民把黑白电视换成了大彩电,还有一些村民开始盘算着修小楼房。
颠颠簸簸的碎石路承载着乡亲们致富的梦想,虽说难走,但好歹也能通车。运肥猪还好办,运水果蔬菜就得小心翼翼了,下山时那可比老太婆走路还要慢。而且到了山下,总会有些碰伤,价钱自然也要打些折扣。有一次,村民唐老五雇了一辆车拉西瓜,在半山腰遇到暴雨不慎翻车,一万多斤西瓜一下就损失了一大半。好在2008年,全市启动了水泥路“村村通” 工程。党员们一合计,决定工程必须尽快开工,但由于上级是每公里水泥路定额补助,不足的部分只能由村民自愿筹资解决。还是老支书第一个站出来,不仅把医病的钱拿了出来,还替几户贫困户筹了款,在他的带动下,就连外出务工的村民也寄回了修路款。为了节约成本,严把质量关,老支书冒着酷暑,吃住都在工地上。崭新的水泥路像一条银白色的带子缠绕进了山村,而老支书却累倒了,再也没有起来……
3.5米的水泥路并不宽,但作为山里的经济动脉已经连通了外面的世界。村民们不再为出行发愁,种的高山蔬菜也有人到田边地角来收购,饲养的黑山羊跑山鸡更是吸引了城里人挑剔的目光。有的村民看准了商机,开始经营“农家乐”。路通了,悄然改变着村民的生活,小汽车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一路通乃万路通。村民们发现:满山的梨树全都是财富,不仅秋天的梨子能卖钱,连春天漫山遍野的梨花也能够卖钱了,村里每年都举办“梨花节”,越来越多的村民带着城里打工挣的钱,回来从事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成都市“东进”项目的实施,我的家乡已成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的重点,一切比老支书的遗愿还要美好。由国家全额出资,一条6.5米宽的旅游沥青路已经直达了山顶。
改革开放让我们的道路越来越宽广,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美好!
40年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全县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的闯劲拼劲,
不懈奋斗,与时俱进,
用勤劳、勇敢、智慧,
书写着金堂的发展和进步。
为你欢呼
我的金堂
故事作者/ 吴世松
编辑 滕海丽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