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长约5厘米的玻璃插进眼眶,横跨于左右眼眶、双侧鼻腔,在63岁的刘先生(化名)的脑袋里“待了”29天后,被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通过“导航”技术安全拔出。
11月22日晚6点左右,刘先生和同事正开着吊车施工。“当时我坐在副驾上,为了避让行人,车撞到了旁边的大树,之后我就昏过去了。”回忆起事发时的情景,枝江人刘先生仍然心有余悸。受伤后刘先生立即被送往当地医院抢救,医生初步诊断刘先生眼眶内有异物插入,脑部外伤,气胸,肋骨、左上肢骨折。因伤情过重, 11月25日凌晨转入同济医院,创伤外科医生紧急为刘先生进行了外科手术,准备待伤情稳定后再取出眼眶内的异物。
半个多月后,刘先生的病情逐渐稳定,结合眼眶CT、鼻内镜检查,同济医院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确定插入刘先生眼眶的是一枚尖锐的长玻璃,从右侧面颊进入眼眶,沿右眼球下缘穿过右眼眶,并击穿鼻中隔至左眼眶内下壁。所幸刘先生伤后视力无明显下降,双侧眼球运动功能尚可。另外,检查发现刘先生还患有鼻窦炎、鼻息肉。

“如何选择手术方式就摆在了医生的面前。”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甄宏韬介绍说,距离刘先生受伤已有20多天,玻璃从面部进入的伤口已经愈合,从面部切开取出难度很大。一是玻璃插入眼眶时间长,不易从面部确定手术部位,面部也会遗留瘢痕。二是玻璃脆、易碎,断在里面的结果是由一个异物变成多个异物;三是鼻窦的感染可能会延至眶内。而经鼻内镜下取异物难点在于玻璃较长,一端位于右眶内,另一端抵达左眶内壁,贯穿多处组织,在鼻腔鼻窦移动的空间几乎没有。被炎性组织和息肉裹住的玻璃随时被手术器械碰碎。经过讨论,甄宏韬主任医师团队决定采取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用鼻内镜取出异物,并开放鼻窦和切除鼻息肉。
12月20日,甄宏韬主任医师团队为刘先生实施了手术。手术开始前,医生将刘先生的影像学检查(CT)资料导入到导航系统,从而构建一副三维立体“手术地图”,玻璃的位置、大小及范围显示得清清楚楚,医生根据这幅地图准确识别和定位眼眶及异物,形成“精准的定点打击”。手术中,手术器械在术野的任何部位都在“手术地图”上显示,这样为医生完整取出玻璃避免伤及其他组织提供了又一道“保险措施”。经过2个小时的手术,玻璃完整取出,术后刘先生无眶周淤血,右眼运动、视力均无任何损害。
手术导航类似日常生活中的汽车导航,但手术导航是“三维立体”的,并且导航精度在1毫米以内。术中导航能辅助临床医生进一步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手术成功率,大大降低手术风险,鼻内镜联合影像导航系统进行鼻-颅底、鼻-眶外科手术是现代鼻外科技术发展的方向,是真正意义上的“微创和精准”手术。
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从2013年起开展导航辅助下的经鼻内镜颅底手术,已开展各种前颅底、中颅底、后颅底、侧颅底手术和鼻-眶手术,如垂体瘤切除术、鼻-颅沟通性肿瘤切除手术、视神经减压术、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和颅底重建术、翼腭窝和颞下窝肿瘤切除术、眶尖肿瘤切除术、眼内直肌修复术等,超过500余台,为患者带来了最佳的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