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马拉雅山麓(哨所月饼团圆连队山口)

解放军报 徐娜 薛敏

巴弄卓康哨所全景。

兰巴拉山口全景。

在喜马拉雅山麓(哨所月饼团圆连队山口)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这里,海拔5501米,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麓。

这里,距离山下连队58公里,距离西藏日喀则市350多公里。

这里,在中国地图上甚至无法用一个“圆点”来标定。

这里是巴弄卓康哨所,西藏日喀则军分区一个遥远哨点。
这里很小,但在哨所的官兵心里,再小的点位也是“家”。

连队指导员梁艺馨来自四川宜宾,一个与哨所“直线距离”相距不远的城市。
我们来看这位年轻上尉上一次的返家之旅:先乘坐7小时汽车,夜宿日喀则;翌日再乘飞机抵达成都,再换乘高铁到达宜宾……

“家”到家的距离,亦是团圆的距离。
这段距离很近,这段距离也很远。

入伍前,列兵道博博一直担心哨所是手机信号的“死角”。
绵绵雪山、静谧高原,这里曾是信息的荒漠。
但是新时代的发展为这里架起“信息天路”,让雪山高原早已不再是绝对意义上的远方。

团圆的距离,因此变得不再遥远。

道博博每个星期都会和家人视频通话。
昔日的“家书抵万金”变成现在的“隔空常可见”。
就像上士吴杰说的那样,从心到心的距离,如今很近很近。

距此3000公里路程之外的昆明,是下士郭嘉诚的家。

一年四季温暖的气候,让鲜花成为家乡的名片。
从家到“家”,从春城到高原,霓虹和喧嚣被抛在身后,雪山和苍茫迎面而来。
第一次到哨所,随着海拔的升高,他的心越走越凉。

但是阳光总在风雪后。

如今的郭嘉诚,巡逻归来最喜欢和中士高鹏两个人待在阳光房,看书、练体能、晒太阳,军犬“当当”则把尾巴高高翘起,把阳光房巡看一番,然后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书架下面,横卧在那里小憩。
阳光中的“家”越来越温暖,给了战友们坚守冰天雪地的信心。

风雪在路上,温暖也在路上。
不管是巡逻路,还是上哨路,因为终点有了战友的守候,顶风冒雪也会心怀融融暖意。

守“家”就是守家。
梁艺馨刚入伍时,还是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转眼间,他已到而立之年。
走过无数次的巡逻路,他是如此熟悉,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纹。

吴杰的妻子来哨所时,吴杰已经一年多没有探亲休假。
这位老兵多次把回家的机会留给年轻战友。
他和妻子在哨所的团圆,让哨所这个“家”更像一个家,战友更像自己的亲人。

又是一年中秋月圆。
期盼团圆,却选择坚守——迎风飘扬的国旗下,伫立山巅的是军人挺拔的身影。

老兵高鹏身体状况一直不好,连队安排他到山下哨所驻守,可没待几天,他又再次要求上哨。
他说,他已经习惯了海拔5000多米的人生。

这,就是雪山之上信仰的“海拔高度”。

今年是郭嘉诚入伍的第3年,也是他在哨所度过的第3个中秋节。
从“家”到家,这段距离承载着每位边防战士的思念,也见证着他们的成长。

从“家”到家的距离,就是团圆的距离。

对梁艺馨来说,团圆是和恋人长久的守望;对吴杰来说,团圆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多陪伴家人;对高鹏来说,团圆是替父母扛起更多家庭重担……

一家不圆万家圆。
家人快乐是团圆、战友相聚是团圆、视频里互道平安也是团圆……头顶边关明月,身后万家灯火。
这个中秋,让我们仰望坚守,感悟团圆。

望月,在喜马拉雅山麓

解放军报 薛敏 徐娜

通讯员 冯亚坤 龙龙

翻过心中的那座大山——

当抵达成为信念,一切困难都不再难了

哨所官兵巡逻

这是中秋节前连队最后一次组织巡逻兰巴拉山口。

山口的62号界碑,是上士吴杰和下士郭嘉诚心中“神圣的存在”。

这个每月巡逻4次的点位,位于海拔5700多米的山口上。
艰难的攀登是对官兵体力和意志的双重考验,每一次抵达都会留下不同的记忆烙印。

第一次参加巡逻,作为一名新兵,当年19岁的吴杰是队伍中最年轻的队员。
他至今不能忘记攀上山口、俯瞰座座雪山时的激动,脚下山崖仿佛“台阶”,一步步攀登的艰难,顿时化作那一刻的澎湃热血。

在吴杰看来,这是青春路上“最深刻的脚印”。

那次巡逻之后便是中秋佳节,吴杰和哨所另一位新战友一起给家人打电话,他告诉母亲,这个中秋节他有收获:“长大,就是翻过心中那座山。

青春,值得为成长付出汗水。
下士郭嘉诚是个00后,在巴弄卓康哨所所在的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某团当兵已经3年。
这个连队最高的哨点,是他青春的见证。

每年中秋节前进行一次山口巡逻,是哨所不成文的规定。
在郭嘉诚看来,越是节日越要走一趟最难走的路,这关乎对祖国的忠诚,关乎对亲人的承诺。

刚选取士官时,郭嘉诚的母亲突然患病卧床不起。
得知消息,他当着战友的面流泪了。

那天风很大,哨外的长廊上,郭嘉诚眼泪刚涌出便被风吹干。
身旁的战友默默将手放在他的肩膀。
人生艰难时刻,真诚陪伴犹如寒夜中的炉火。
那一刻,一股暖流传遍全身。

那天之后,郭嘉诚再也没有惧怕高原凌厉的风雪,“总有一个与你并肩的人,让你忘记寒冷”。

温暖是可以传递的,并最终化为信心和信念。
那年的中秋之夜,郭嘉诚翻来覆去睡不着,哨所星幕低垂,睡在上铺的他从窗口望见熠熠星光和银盘似的月亮,内心的牵挂又多了一重。

想起和家人视频时病榻上的母亲,恨不得立即飞回她身边……郭嘉诚在心里和自己较劲:“参加下一次62号界碑巡逻!

做出这个决定,是需要勇气的。
从小在城市长大的郭嘉诚,曾自认“不擅长爬山,不适应氧气稀薄的雪山”。
此前他曾经2次“挑战”兰巴拉山口都没能登顶。

郭嘉诚眺望哨所门前的长路

经历了挫败之后,郭嘉诚曾经一度惧怕。
但他明白,年轻就要敢于挑战。

翌日清早,郭嘉诚主动申请和留守战友换班。
那天,在距离兰巴拉山口62号界碑只剩几百米距离时,郭嘉诚不小心崴了脚,差点滑入一旁的冰洞。

“当抵达成为信念,一切困难都不再难了。
”就像郭嘉诚说的,界碑在哪里,信念就在哪里。
在战友帮助下,他一点点挪到界碑前。

这次巡逻之后,郭嘉诚的母亲奇迹般地从昏迷中苏醒。
那天手握电话,郭嘉诚泪流满面。

那一刻,他的内心充满感恩。
是迎难而上的历练让他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勇敢。

“翻过心里那座大山,才不会惧怕下一次攀登。
”这是郭嘉诚对成长的理解。

此后每次巡逻62号界碑,郭嘉诚都会收获“新的感受”。
每次站在山巅看着绵延雪山,他懂得眼前的风景只有边防军人才能领略,那是坚守的馈赠。

翻过青春的最高海拔,这也许就是“抵达”的意义。

哨所月饼的特殊滋味——

守在艰苦的地方,幸福是件容易的事

一缕朝霞跳出山坳照在岗哨前的空地,阳光晃眼,梁艺馨探着脑袋、眯起眼睛望向路的尽头。

早饭过后,这已是指导员梁艺馨第3次出门了。

连队物资每2周上哨送一趟。
上哨的车道弯多路窄,有些路段常年覆盖冰凌,每次运输车上哨,梁艺馨这个连队“大家长”的心都悬着。

“连队兄弟都是一家人,不担心那是假的!
”在电话中得知,车再转个弯就到了,梁艺馨赶紧召集哨所人员到门口迎接。

列兵道博博有点激动,这一刻他期盼了许久。
运输车捎来了物资,还有这孤寂雪山最稀缺的东西——山外的消息、远方的牵挂。

“拆包裹”是哨所官兵心中最欢乐的事。
中秋节前能收到包裹,用官兵的话来说,“就像挖到宝藏一样,有一种特别的惊喜”。

守在艰苦的地方,幸福是件容易的事。
“每次收到包裹都很满足,这感觉能持续好几天。
”梁艺馨一边说,一边拆着手中纸箱。
这一次,他如愿收到了期盼已久的爱心快递——女朋友朱若曦从成都寄来的满满一大包零食。

朱若曦和梁艺馨是中学同学,两人一起从四川老家走出来,一个考上驻河南某军校、一个考上成都某大学。

从上军校开始,收包裹就是梁艺馨最期盼的时刻:“学校管得严格,我外出不容易,接电话都有时段限制。
朱若曦在成都每次想我了,就会给我寄上一个包裹。

梁艺馨的手机里,至今保存着各式各样的包裹照片,有T恤,有手表,有小吃,还有“拍立得”照相机……隔着手机屏幕都能感到一股浓浓的爱意扑面而来。

那个年月,从成都到河南,一个包裹能走大半个月,朱若曦经常在电话中开玩笑:“咱俩的包裹走的路,能绕地球几圈了。

梁艺馨的微信头像,就是一张月饼的照片。
那是一年的中秋假期,朱若曦请假专程来看望梁艺馨,两人一起到酒店参加一场手工月饼制作体验时,亲手制作的月饼。

“月饼的滋味,就是团圆的滋味。
”那一次,这对青梅竹马的恋人郑重做出了执手一生的决定。
大学毕业,梁艺馨奔赴西藏边防,带着朱若曦对他的支持理解、更带着两人坚守的团圆梦。

一晃几年过去了,每到中秋,梁艺馨都能收到朱若曦从成都寄来的月饼。
梁艺馨说,他们已经计划好了办婚礼的时间——就在明年的中秋节。

“月饼可真甜。
”道博博把一个月饼塞到手里,笑得像个孩子。
拿出手机,他给展示刚刚网上下单的月饼:“月饼寄给我爸妈。

官兵中秋前夕在哨所吃月饼

道博博记得离家的时候,母亲给他的包里塞了自己最爱吃的米花糖。
当最后一块米花糖吃完的时候,小伙子流泪了。
如今身在雪山的他,有了新的梦想:等休假的时候他要带着父母“打飞的”去贵州,看百里杜鹃。

20岁,一切皆有可能的年纪。

“我将来要开个月饼店,就叫‘哨所月饼’。
”刚到哨所,道博博曾听老兵说,哨所的月饼特别甜。
在哨所守了几个月,他才真正领悟老兵那句话背后的深意——哨所月饼的滋味,就是家的滋味;和战友一起吃月饼,就是团圆的滋味。

中士高鹏永远忘不了和战友在边防线上吃过的月饼。

那天,外出巡逻的高鹏和战友在一个垭口遇上风雪,他们被困在山洞。
几个人点燃篝火,一起分吃一块月饼……

此刻一边和大家吃着月饼,高鹏的眼前再次浮现那个中秋节的风雪、山洞的篝火。

“在哨所,我吃过最有味道的月饼。
”哨所月饼的滋味,都是人生的滋味。

每一个夜晚都可以是中秋——

头顶边关月,只为了身后的家国更美好

即将离队,高鹏舍不得哨所的一切。

高鹏主动和战友“调岗”,凌晨时分那个最容易犯困的时间段,他全部承担下来。
他明白,哨所的月下坚守,将成为他一生中“最皎洁的回忆”。

执勤岗哨位于一片空地,远处是连绵雪山,再远一点的地方便是官兵每天凝视的边防线。

高鹏第一次站哨,就是在这样一个月夜。
银盘一样的月亮,把班长王普的身影,衬托得愈加高大。
在他的带领下,高鹏手握钢枪、站得笔挺。

气温降至冰点,冷风吹过,王普转身为高鹏紧了紧衣领。
望着月亮,第一次站哨的高鹏,感受到坚守的传承、更感受到坚守的神圣。

那时候,城里的年轻人都喜欢一首流行歌曲《当时的月亮》。
当兵前,高鹏经常和高中同学一起在KTV点唱这首歌。
当他想起那句歌词“当时的月亮/曾经代表谁的心”,伫立遥远哨位的他,心中渐渐有了答案——军人的坚守属于祖国,头顶边关月,只为了身后的家国更美好。

“假若没有守在这里,我不会懂得,月亮为何明亮,山河为何壮美,边防线为何神圣。
”写给家人的第一封信中,高鹏这样写道。

在这个遥远哨点,一茬茬官兵在传承中坚守,也在坚守中传承。

那天,下士吴郑弦第一次上哨。
他的班长高鹏语重心长地说,站在哨位上,你更能感受到军人肩上责任之重。

第一次站夜岗,四周一片寂静,在这个海拔5500多米的战位,夜里听不到鸟兽虫鸣,耳边只有呼啸风声。
翌日中午,吴郑弦给女朋友微信留言:“在山顶静谧的夜里,仿佛能看到远方的你,仿佛在守护着你酣眠。

守护,因为责任。
吴郑弦渐渐发现,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他更加理解了何为责任,何为担当,“在哨所望过月亮,就会懂得脚下土地的分量”。

今年,吴郑弦到连队参加无人机操控员培训。
他以优异的考核成绩成为连队首批无人机操控员。

这次上哨前,吴郑弦带着无人机,跟随连队战友参加另一个哨点的巡逻。
那是一个海拔较低的点位,无人机成功捕捉到一处巡逻盲点的图像,而在过去到达这些“死角”,战友们往往要绕行数小时。

“能发挥技能特长,为连队执勤做点事,我觉得这个兵没白当。
”吴郑弦说。
同样感受到自身价值的,还有老兵吴杰。

吴杰在宿舍写日记

攀上兰巴拉山口,吴杰用手机拍摄了一片冰川。
他把照片发给妻子曾友花:“今年中秋恰逢你的生日,我依然不能回家……”没有说出口的,是老兵内心的亏欠。

手机那头的曾友花,一下子红了眼圈。
她懂得,如果丈夫不是一名军人,此刻的她便可以和他牵手赏月;在每一个风雨的夜里,他都会来接自己下班。

曾友花更懂得,她是一名军嫂,必须用肩膀为丈夫撑起一片天。

这位边防军嫂,已经快一年没能和丈夫团圆。
去年的中秋节、前年的中秋节,她都是和父母一起度过的。

去年,吴杰把一张三等功证书寄回家。
曾友花把证书放在客厅橱柜里,这是丈夫的荣誉,更是她的荣誉。

同事问曾友花:“你的丈夫是做什么工作的?怎么老看不着他来接你?”曾友花说:“我的丈夫守护的地方很远很高。
那里有巍峨的雪山,有璀璨的星河,他是为祖国站岗的人。

“祖国要我守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妻子的支持,让吴杰选择了继续坚守在喜马拉雅山麓。
今年初,吴杰被评为日喀则军分区“忠诚戍边十大感动人物”。
作为军嫂,曾友花受邀来到连队参加颁奖典礼。

那个团圆的夜晚,不是中秋胜似中秋。
指导员梁艺馨,带着哨所战友郭嘉诚、道博博和高鹏,一起和吴杰夫妻俩过“团圆节”。

这一次团圆是如此珍贵。

桌上的菜是战友们自己炒的,香蕉和苹果是连队特意送上哨的;窗台上的几盆多肉植物,是曾友花大老远从老家带来的;还有官兵们的笑脸,是那么的真挚、那么的清澈……

端起盛满饮料的杯子,曾友花说:“如果不是来到这里,我无法想象这里的艰苦;如果不是来到这里,我也体会不到这里的‘温暖’。

对于心中有祖国、有爱的军人和军属来说,每一个夜晚都是中秋,都是温暖的日子、团圆的日子!

图片由巴弄卓康哨所官兵提供

本文刊于9月21日解放军报03版

来源: 解放军报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