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虎的背篓“下岗”了(背篓烟叶新华网买了村里)

新华社西安5月9日电 题:张文虎的背篓“下岗”了

新华社 薛天

立夏前后,正值陕南秦巴山区春耕生产的关键节令。
运输车辆上上下下忙着将化肥、农膜等运上海拔800多米的东沟村。
而对于东沟村三组村民张文虎来说,他背了几十年的背篓也终于要“下岗”了。

张文虎的背篓“下岗”了(背篓烟叶新华网买了村里)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陕西省旬阳县小河镇东沟村是一个烤烟种植村,全村有476人,耕地1300亩,年均种植烤烟1000亩左右。

48岁的张文虎,1987年第一次开始种烟,种了1.7亩,卖烟叶收入340元,除去成本有300元纯收入。

“那时候可真是一大笔钱,就是挣得太辛苦了。
”张文虎说。

30年前,从集镇到东沟村只有山路。
张文虎在山下的小河镇买了化肥,只能用背篓往村里背。
7公里的山路,100斤重的化肥,张文虎走一个来回就得5个小时。
“早起晚归,一天也只能背回两袋,稍微耽误一会儿就‘两头不见天’。

卖烟叶也是一样。
张文虎的1.7亩地,能出烟叶450斤。
他要背整整两天,走四个来回,才能把烟叶送出。
遇到下雨,附近的乾佑河涨水,山路不通,张文虎和烟叶都只能用吊篮从河面上滑过去。

现年64岁的原东沟村党支部书记吴昌银说,过去村里种地买肥料、卖农产品都要用背篓背。
尤其是卖猪,200斤以上的肥猪,得绑个轿子抬,两人一班,4个人换着抬。
“东沟村祖祖辈辈都想有条路,可这路一直就没修起来。

张文虎也盼着村里能修条好路。
经年累月,张文虎的背篓换过十来个,背得多了,背篓磨得光溜溜。
但年纪越来越大,背篓背起来也越来越吃力。

盼到了2006年,村民们终于集资修了条土路,路窄、坡陡,上不了汽车,运货得靠三轮车倒运,成本并不低。
张文虎算了一笔账,如果种25亩烟,拉化肥1500块、拉煤600块、拉烟500块,总开销得2600块。

张文虎省了一辈子,舍不得花这个钱。
“再说那土路也不安全,一下雨全是泥,三轮车的轮子陷在泥里动也动不了,耽误事。
”张文虎还是选择背着他的“老朋友”,继续走山路。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张文虎终于看到了村里通上水泥路的希望。
2016、2017年,旬阳县连续完成470公里和550公里的通村路,这一次,东沟村也被涵盖在内。

2017年底,宽敞的水泥路修进了东沟村,修到了张文虎家门口。
这次他又算了一笔账,还是25亩烟叶,拉化肥花150块、拉煤100块、拉烟预计200块,总开支450块,光这一项就能省下2150块。

“那还有啥理由不让背篓‘下岗’呢。
”张文虎说。
除了不再背背篓,看到周边的邻居们都买了摩托车,张文虎也想给自己买一辆。
“村里还有不少人在镇上买了房子,买了小车。
平时住在镇里,开着车回来种地。
我今年也想再扩大点种植规模,也住到镇上去。

据了解,整个小河镇,最边远的4个村2018年也可以全部通路,全镇30个村水泥路全覆盖,镇内通路可以达到31条172.23公里。
在整个旬阳县,通村水泥路已有2325.38公里。
2018年,旬阳县还计划实施修建脱贫攻坚村组水泥路585.6公里,覆盖96个贫困村及部分非贫困村。
到那时候,旬阳县又要有一大批背篓集体“下岗”了。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