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信哲也曾找他做瓷(青瓷匠心也曾他做三杰)

陈卫武,生于龙泉,自幼习瓷,与泥为伍,所作青瓷如玉,宋韵缭绕,缓缓生烟,不绝遐迩。
世人都为名号痴,他却独醉泥工匠。

龙泉青瓷

青瓷,从青铜时期的商周开始就跟随着我们的步伐来到视线里,那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之一。
唐代以前,尽管我们的瓷器造型都在向玉器靠拢,但釉色和釉质方面由于技术的限制,还远远达不到冰肌玉骨的手感,因此真正呈现如冰似玉的青瓷时代是在大唐。
然而卫武最爱的却是宋瓷,因为在他眼里宋瓷气韵自生,法度齐全,宋瓷的美是历代的工匠前赴后继推陈出新的结果,在宋代达到了顶峰。
如果没有先秦的百家争鸣,没有汉朝魏晋的风雅高洁,没有大唐包容四方,就没有宋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返璞归真。

张信哲也曾找他做瓷(青瓷匠心也曾他做三杰)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纯手工黑胎品茗杯|

谦谦君子 温润如玉

玉者,国之重器;玉有十一德,可喻君子。
玉器的品质几千年来在儒家备受推崇,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从栗,知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
君子的德行不在闻名于世,但求无愧于心。
卫武烧窑二十五年,他敬重古代的无名匠人,心中无杂念,手里没有高科技,然而更接近自然生命的本真,所造器物浑然天成,毫无违和感。
在他的工作室里,名利皆是身外物,唯有青瓷传世间。

| 纯手工窑变品茗杯 |

| 纯手工米黄锤子花瓶 |

观其作品,知其内心

宋韵的青瓷,略带玉器的高雅阴鸷,但经过烈火的煅烧,从内到外都是温润清澈的手感。
青瓷在烈火中的开片细密又完整,如蛛丝结网,又像薄冰初裂,无限延伸,残缺的美感带有一丝清脆的声线。
艺术品并不是孤立于世高冷范儿,其实是我们的生活里息息相关的暖风机。

卫武的瓷器很多是来源于生活的,灵感可以在超市,可以在厨房,哪怕是集市,只要有线条的地方总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成器的用途也很多,诸如盛茶、喝水、倒酒、插花……总之素日里我们对液体的安放都是可以用青瓷的。

| 纯手工窑变斗笠杯 |

| 纯手工窑变钵 |

2008年的时候,一张发货的废报纸上印着国家大剧院的穹顶,优美的抛物线像极了他手里的瓷器,卫武用这个抛物线做了一个简单优雅的纸镇,直到现在都还在做。
越是简单的东西,做到极致越是困难,因为一目了然,毫无掩饰;就像做人,越简单的人越是难做,因此也越少。
平日里卫武总是喜欢把自己关在狭小的工作室里,用泥坯衡量着四季更替,日月盈仄,年复一年的在自己的世界里默然前行。

| 纯手工黑美人折沿杯 |

| 纯手工粉青品茗杯 |

脱下青衫换红袍

几十年的烧窑,在温度,釉色的控制上,卫武都有独到的见解。
他没有念过大学,也不会手绘图纸那样反反复复,修修补补。
所有的器物都是手工拉坯,一气呵成,当我们还在琢磨粗胚的时候,他心里的作品早已成竹在胸,只等信手拈来。
因为灵感满大街都是,就怕一双慧眼。
而这双慧眼是祖师爷给的,手艺却是时间熬出来的,刚起步的青瓷总是不满意多过满意的,但即使是不满意的,也是需要成本的。

现代的社会的节奏加上外面纷繁芜杂的世界总是会给灵修的匠人们带来很多的困扰,卫武当年也曾经历了那些被柴米油盐困顿其中的日子。
匠人是人不是神,也是要食人间烟火的,树木向往天空的自由,却始终无法脱离泥土的滋养。
如今早已是声名鹊起的卫武依然不习惯那些觥筹交错,夜夜笙歌。
他的茶室是一个可以随意参观、赏玩,交流的风雅之地,他自己却从来都缺席。
卫武很忙的,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应酬南来北往客,如果你想和他说话,就请来他的瓷器里。

| 纯手工窑变花瓶 |

就是这样一个不善言辞的卫武,把他最骄傲的六年青春交付给了宁波慈溪窑。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啊?那是鼎鼎大名的越窑遗址。
我们的青瓷经过了一系列脱胎换骨的技术改造和艺术融合,终于在晚唐时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这个时代诞生了一种令世人称奇的瓷器种类,青瓷中的贡品,秘色瓷。

陆龟蒙那一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迷醉了多少瓷器爱好者的灵魂;然而真正惊若天人的时刻是法门寺的地宫重见天日的那天,让二十一世纪的新新人类见识了历史上百转千回难得一见的秘色瓷真身。
老舍曾经在《青岛的绿色》中列举了各种各样另类又罕见的绿,但当你见到秘色瓷的时候,所有的颜色都抛之脑后,那一抹绿带着一丝佛教中的隐秘,从心里冉冉升起,再也挥之不去。

| 越窑蜜色瓷|

越窑的地址曾经一度是一个千古之谜,直到地宫开启,慈溪畔,上林湖边,秘色瓷的翠色缓缓开来,从千峰荡进了人心怀,在五指间柔化开来。
卫武在慈溪与秘色瓷默默的相处了六年的时光,我想那他人生最美的时光,而那秘色瓷就是他心里的缪斯,不肯轻易示人。
很想看一眼烧造的秘色瓷,但精益求精的他始终还不肯将秘色瓷展示于世人面前,火候未到,时候也未到。

| 纯手工黑胎小洗 |

卫武在走过茫茫沙漠步入鲜花盛开的庭院之后的时光是让人艳羡的,每天做着自己心爱的事情,毫无杂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谁在走沙漠的时候又会知道等待他的是绿洲还是无尽的风沙?我想有一个人知道,那个人就是玄奘法师,他心里高悬的信念支撑他走出沙漠,到达天竺。
而现在我看到的每一个匠人都好像西行的高僧,但愿每一个高僧都能取回佛陀的真经。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