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龙潭 感受发展脉搏(龙潭小区改造老旧项目)

作为吉林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近年来,高质量发展中的龙潭区以“加快千亿产业新突破、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为目标,在建设现代化工业新城区、现代化农业新乡村、现代化服贸新模式、现代化城镇新形象、现代化保障新机制的“五新型龙潭”进程中不断奋进,一幕幕蓬勃发展的美好前景令人振奋,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正在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当天,在鹏程花园小区,看到了小区旧貌换新颜,当地居民尽享惬意与幸福;在美思德(吉林)有机胺催化剂一期项目控制室,技术人员面对大屏幕实时监控产量、能耗等指标,并结合多维数据趋势,及时调整生产指令,赋能企业高效优质运行;在缸窑镇传统烧造技艺展示馆,详尽的史料、图片、绘画和丰富的实物展品,全方位展示了缸窑烧造技艺传承和发展以及窑业管理模式;野香谷生态旅游度假区内的紫色鸢尾、粉红芍药开得分外娇艳,李子、山里红、山梨、葡萄长势旺盛,“果林采摘区、水上娱乐区、观荷垂钓区、户外拓展区、餐饮住宿区”让众多游客流连忘返。

今天,《江城日报》3版至5版以特刊形式,对此次采访内容进行详尽发布。
吉林乌拉圈、松花江网等媒体也将陆续发布相关发布。

走进龙潭 感受发展脉搏(龙潭小区改造老旧项目)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江城日报》2024年6月25日3版

龙腾虎跃 奋力逐“新”

——龙潭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观察

写在前面

青龙傲立,松水奔腾。
盛夏时节,采访团走进吉林市龙潭区,从多个维度深入观察“新”龙潭的行动与力量。

这里文脉厚重。
从西团山青铜文化时代古人类聚集地,到夫余王城鹿山之都,到清王朝的乌拉古镇,这里号称“开启东北文明时代的第一缕阳光”。

这里产业兴旺。
新中国的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第一炉电石诞生在这片热土,这里是新中国化工的摇篮,是全国最大的化工原料生产基地之一、国家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北方地区最大的ABS生产基地。

这里山川秀美。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乌拉街镇声名远播,“三府一寺”古建筑东北罕见。
历史文化、古迹民俗、山水林木、雾凇冰雪构成了这里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

这里焕彩蝶变。
从老旧小区改造到小街小巷整治,从区容区貌治理到打造转角公园,一幅幅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幸福画卷,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厚重坚实的产业基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拼搏不息的苦干实干,让这片“现代工业核心区”的华美乐章铿锵有力。

龙潭区是新中国化学工业的摇篮。
中国化学工业的创业和发展,在这里拉开了序幕。

进入新发展阶段,龙潭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立足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向“新”发力 朝“质”攀登

江河奔涌,芳草连天。
夏至时节,龙潭大地一派锦绣风光。

走进美思德(吉林)有机胺催化剂一期项目厂区,处处感受到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变革——硕大的信息显示屏上,厂区总人数、生产计划、原材料入库、原材料合格率统计、能耗统计等信息一应俱全。

处于吉林石化丙烯产业链条下游的美思德有机胺项目一期,产品是聚氨酯泡沫生产中用到的两大核心助剂之一,可广泛应用到航天、汽车座椅等领域,市场前景可观。

“汽车使用的坐垫填充物主要是聚氨酯泡沫。
高品质汽车座椅产品追求环保、无味、不易变形,需要高品质的有机胺催化剂。
”该公司技术负责人介绍说,“我们的产品类型主要以反应型有机胺催化剂为主,能够使聚氨酯泡沫具有低挥发、低雾化环保特性,打破了国外公司在高端品种上的技术垄断。

数字化、智能化是一期项目的最大亮点,也是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保障。
工厂通过实时监控产量、能耗等指标,结合多维数据趋势,及时调整生产指令,赋能企业高效优质运行。
针对间歇生产追溯产品质量不稳定问题,数字化系统可对次品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导致质量变差的原因;同时基于历史生产数据建立最优批次数学模型,辅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通过智能平台实现智能工厂的全面感知、整合优化、精细管理和安稳运行,美思德(吉林)有机胺催化剂一期项目绿色化水平实现行业领先。

以“新”谋进 靠“转”释能

近日,吉林建龙热轧材产量实现单班9916.62吨,刷新了2021年创造的9080.97吨纪录,标志着公司生产能力在行业先进水平中再上新台阶。
本次热轧材单班产量“刷新高”,是企业坚持降本增效、优化生产流程、加快技术革新的成果。

年初以来,吉林建龙进一步完善工序协同程序,稳定能源煤气供应,为热轧材产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企业对轧制工艺及设备参数进行了相应调整,优化机架间冷却水使用标准,使得两台加热炉出钢时间由最短25秒缩短至13秒,有效加快整体出钢节奏。

新质生产力的“新”在于创新,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作为东北地区钢铁行业的领军者,吉林建龙每年将企业利润的10%左右投入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不断打造新质生产力。

公司目前完成了生产环节全监控、数据全采集、过程全自动、信息全共享的数字化改造升级。
机械臂、智能机器人在生产中替代部分人工岗位工作,智能化系统实现了生产、销售、仓储、财务等环节高效对接。
2023年4月投产的150万吨清洁型热回收焦化项目获评我省2023年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项目运行平稳,已经为吉林建龙生产提供电力和焦炭。

转型升级有序推进。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总投资339.5亿元的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掀起建设高潮,年产120万吨乙烯、26万吨丙烯腈、40万吨乳液法ABS等25套主要工艺装置已按计划陆续开工建设,总体进度完成46.5%,“减油增化、减油增特”计划顺利实施。
吉林建龙年产25万吨高牌号无取向硅钢项目顺利投产,生产负荷达到70%以上。
截至5月末,硅钢产品产量近3万吨,新增产值超亿元,钢材产品进一步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发展。

锚定方向 抢抓机遇

产业是经济之本。
龙潭区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产业的长远布局和规划引领。

近几年,龙潭区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牢牢把握转型数字化、服务智能化、发展低碳化、产业高级化趋势,认真梳理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依托吉林石化转型升级项目、建龙钢铁“调产增效”系列工程,重点做大做强基础化工、黑色冶金两大主导产业,同时全面发展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和金属深加工三个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节能环保两类新兴产业,实施了一批成长性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项目。

吉化转型升级项目是我省“十四五”时期重大产业项目。
为更好地发挥吉化转型升级项目拉动效应,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吉林化工园区将发展方向确定为推进以烯烃、碳四、芳烃等为重点的高端精细化学品及化工新材料产业链;重点建设20万吨/年聚醚减水剂单体、4万吨/年聚苯乙烯项目等为代表的乙烯丙烯产业链项目;以10万吨/年PC/ABS塑料合金、6万吨/年ABS改性料、35万吨/年C8/C9石油树脂为主导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链项目。

“十四五”末,吉林化工园区将形成炼化一体、原料多元化的完整产业链条,化工产值超1200亿元,占全省化工产业比重提升至70%。

冶金产业转型,产业链继续延伸。
现在,吉林建龙25万吨高品质新能源电磁材料工程进展迅速,项目投产后,企业产品结构将进一步丰富,扩大高端市场份额。

为了进一步壮大“围钢”经济,龙潭区建设的小五金创业孵化园项目一期5栋厂房主体完毕,营口复兴桶业有限责任公司、天津龙友商贸有限公司等5户冶金深加工企业达成入驻意向,为建设百亿级钢化新材料产业园提供助力。

龙潭区还与吉林建龙成立政企联合招商组,挖掘下游配套潜在优质项目,推动螺旋焊管、钢板网、冲压件等冶金项目成功签约。
新引进的山东京博项目利用吉林建龙炼钢产生的大宗固废和合格外排二氧化碳生产“负碳”新材料,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领域,前景广阔。
这也为“双碳”背景下冶金产业发展开辟出新路径。

6月5日,在吉林市政府办召开的“大东山水 江城焕盛”吉林市高质量发展之工业经济专题发布会上,龙潭区发布了一组“热腾腾”的数据——该区现有规模工业企业82户,其中专精特新企业31户,高新技术企业40户。
截至5月末,全区预计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423亿元,同比增长5.3%。

《江城日报》2024年6月25日4版

龙兴之地 焕彩更“新”

——龙潭区城市更新行动观察

盛夏午后,走进龙潭区遵义路的鹏程花园小区,你会发现,这里路面平整了、外墙亮丽了、院内宽敞了、绿植增多了、景观随处可见……变化得益于龙潭区聚力推进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鹏程花园小区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2019年至2022年,龙潭区老旧小区项目共计21个小区,总建筑面积为93.34万平方米,总投资1.8238亿元,目前全部完成竣工验收工作。

提质、加速、升级,全力奔跑的龙潭区让城市更新的活力与生机酣畅绽放。

老旧小区改造出生活“新起点”

6月17日,沐浴着清晨的阳光,家住鹏程花园小区的居民丁凯俊出门晨练,边走边活动筋骨。
老丁家离江边不过十多分钟路程,但以前他不爱出门。
“楼房外墙怕掉瓦,路上泥水老湿鞋,看哪儿都堵心。
”他说,2021年这里进行老旧小区改造,不仅环境美了,风貌也出来了,“搭建了凉亭,设置了300余米长的步道,还修建了儿童游乐区,老旧小区变成了美丽的景点。
”提起小区的变化,丁凯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环顾四周,干净平整的路面、整齐划一的停车位、满目青葱的绿化、整洁有序的小区环境。
不远处的儿童游乐区人气爆棚,孩子们聚在一起嬉戏;老人们沿着步道悠闲散步;环形座椅上,街坊邻居们正围坐成一团唠着家常……温馨的生活气息处处传递出居民的微幸福。

望着焕然一新的小区环境,谁都无法想到,这里曾是无人管理老旧小区典型代表,小区内垃圾乱扔乱堆、车辆乱停乱放现象随处可见,居民对此怨声载道。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
龙潭区紧紧围绕我市总体发展战略,对城市片区进行全面“体检”,把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检验成果的标准,实现了从“居住”到“宜居”的提档升级。
其间,龙潭区按照高标准、智慧化的要求,重点解决建筑节能改造、机动车停车位增设、绿化美化、物业服务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完善15分钟生活圈便民设施,真正把惠民利民好政策落到了实处。

“以新暖心”激发群众热情

在老旧小区,原先不少楼顶都布满杂乱的太阳能热水器。
由于业主私自安装,有的热水器摇摇欲坠,有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且安装时需要在楼顶层面上打孔,容易破坏防水层,造成渗漏。

在推进的老旧小区改造中,龙潭区最大程度争取到各小区业主的支持,对于这些“定时炸弹”进行拆除。

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龙潭区坚持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
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老旧小区改造带来的喜人变化后,“要我改”就变为“我要改”,居民支持改造、参与改造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

有了群众的支持,工作的推进越发顺畅。
“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我们着重考虑‘一老一小’生活需求,合理利用空间和布局,增设健身器材和儿童娱乐设施,同时将零散空间打造成老年食堂、居民活动室等。
”龙潭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贺东山介绍。
如今,小区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多项服务,尤其是“一老一小”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居民的心声”就是“改造的蓝本”

楼体外墙破败不堪,粉刷!
楼体没有保温层,增加!
小区路面坑洼不平,重铺!
小区夜晚没有路灯,安装……在龙潭区,所有改造皆是因民所需。
经过9个月的全力奋战,2021年,鹏程花园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基本完成。

鹏程花园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有住宅楼14栋,常住居民787户,2020年,被纳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工程推进过程并不容易。
启动改造前,街道发放上千份问卷。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关于绿化的争议。
老年人想圈地种菜养鸡,年轻人要多设停车位。
老旧小区空间局促,停车泊位、中心景观等项目只能“见缝插针”。

贺东山感慨地说:“老旧小区改造要想得民心,就必须改变‘政府干、群众看’的局面。

他介绍,近半年时间他们都在征集意见、沟通方案,让居民真正从“同意”变“参与”。
拆除违建、整修外立面、修补楼顶漏水,每一项解决的都是大家关心的“痛点”“堵点”。

“露在外面的道路、外墙等设施改造固然重要,埋在地下的供水、排水等工程更是直接与日常生活体验相关,‘里子’解决好了,老百姓获得感更强。
”贺东山说,老旧小区改造不是单纯地修墙、防漏、种花植树那么简单,从基础设施改造,到整体环境完善,再到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一点马虎不得。

在居民支持配合下,各项改造计划加速推进,小区绿化提档升级,新辟几个休闲广场,并配齐了消防设施、监控摄像头等,让居民生活更有“安全感”。

“内外兼修”实现“常态长效”

老旧小区改造后,如何美得持续?为推动完成改造的老旧小区实现常态长效管理,龙潭区着力提升改造后的老旧小区的物业服务水平。

从升级“硬件”完善基础设施,到再造“软件”探索长效管理,其中有一次性的投入,更有物管、维修等细水长流的花销。

“不可能永远让政府出资,老旧小区必须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贺东山说,以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未来社区建设等,“我们明确鼓励各街区探索低效用地、闲置资源再开发的市场化模式,让改造可操作、可持续。

为此,不少小区将精力投向“建管并重”。
改造后的小区完善业主自治和物业专管双向运行机制。
据悉,目前龙潭区已有4个改造完成的小区引入专业物管公司。

在鹏程花园小区,与火热改造同步进行的,是吉林市馨康物业有限公司的进驻。
眼下,一支57人规模的团队,已逐步接手原先由社区、街道负责的绿化管理、公共设施维护等职责。

“通过维修、绿化等人员统筹,能够摊薄成本。
此外,我们还会逐步接管社区养老、托幼中心等,导入自身资源,创造新的收益。
”馨康物业公司经理崔晓明说,将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求,并为完善多元参与、社区自治体系打下基础。

面对老旧小区的生活服务问题,龙潭区开始试点推行“大小物业”综合服务,既引入专业大物业公司,也提供更加细致的小物业服务,针对不同老旧小区的自身特点,提供不同形式的物业服务,居民对物业服务可以“先尝后买”。
刚试行两个多月,很多试点小区的物业服务费收缴率就由原来的不到30%提高到了90%以上。

这些做法,向人们传递一个信号——老旧小区,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巨大的存量资源。

当未来社区建设理念、场景,逐步植入老旧小区,从智慧养老到托幼服务,从青年娱乐到数字出行,一个个城市片区有了更多想象空间,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曾经被居民眼中嫌弃的老旧小区,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蝶变成高品质居住区。

龙潭区聚焦群众所盼,按下城市更新“快进键”,近年来,龙潭区不断加快城市更新进程。
2024年计划开展小街小巷整治更新专项工程10项,合计维修面积约95000平方米;已完成绿篱栽植4600平方米;选取小型公园和小微绿地建设街角公园10个,打造“推窗见绿、转角有景”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完整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精彩呈现。

《江城日报》2024年6月25日5版

龙飞凤舞 山水放“歌”

——龙潭区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观察

山势挺拔、形如卧龙,树木苍翠、古建掩映,登峰俯望松花江奔涌北去,满城繁华尽收眼底——这里是我市“四脉神山”之一的龙潭山。

龙潭区,因山得名,人们依山而居、邻水生养、兴文铸魂,享受这份山水人文馈赠的丰厚礼物,凭借着聪明才智、勤劳双手守护传承这份沉甸甸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以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绘出山川焕彩的壮阔画卷、吟诵人文鼎盛的动人诗歌。

绘美山水长卷

山水林木、雾凇冰雪、历史文化、古迹旧址、民族民俗、美丽乡村已经成为龙潭区独具特色的生态和人文旅游名片,5个国家A级景区、77家乡村旅游A级经营单位、1处省级革命旧址穿点连线带动旅游产业集群日益壮大,为龙潭区构建全时全域全线全季旅游格局注入强大动力。

2024年初以来,龙潭区紧紧围绕“大东山水迎天下”的城市主题,深耕文旅资源沃土,拓展旅游消费市场潜力,抓好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创新文旅活动载体、提升文旅服务水平,通过强产业、拓市场、育特色、创品牌进一步激发旅游业新活力,推动龙潭区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

山水相依、四季皆美既是大自然禀赋,也是龙潭区文旅的显著标识之一。
海拔388.3米的龙潭山沿江而卧拱卫城东,江北乡猴石山、大口钦镇东团山、江密峰镇三块石等山峰形态各异;松花江、牤牛河、团山子河等20条江河水量丰沛蜿蜒流淌;森林面积4.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5%,林木绿化率37%……

“这里树木茂密、空气新鲜,是天然的大氧吧,徒步锻炼有益身心健康。
”“泉水鱼、溜达鸡等农家菜味道香,老屋里报纸糊墙、家具家电都是老物件,带来满满回忆感。
”6月17日午后,位于龙潭区缸窑镇歪石村一片生态绿洲之中的野香谷生态旅游度假区,传来阵阵歌声和笑声,游客们对这样一处“世外桃源”赞不绝口。

开业4年来,随着参观游玩项目推陈出新、餐饮住宿品质升级、接待服务水平提高,野香谷生态旅游度假区人气逐年攀升。
今年五一假期和端午节假期开启“人从众”模式,单日最高接待游客数量超过4000人次。

面积1.5万平方米的景区分成森林疗养区、果林采摘区、水上娱乐区、观荷垂钓区、户外拓展区、餐饮住宿区、综合服务区,紫色鸢尾、粉红芍药开得分外娇艳,李子、山里红、山梨、葡萄长势旺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最近我们新增了真人CS、淘气堡、抓鱼等适合青少年玩的项目,希望增加研学、团建等方面客源,还要继续加大投入改造和升级住宿环境。
”经理高冬表示,“老屋进镇”计划正在酝酿,准备在镇里改造一些传统民居,以“村房短住”的经营模式留住游客,通过深度游感受缸窑镇山水之美、人文之魅。

今年,龙潭区依托文旅资源优势,高起点谋划包装文旅项目,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注重项目谋划和建设,形成了“发展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旅游项目开发模式。
雾凇岛、鸣山绿洲、金珠花海、南沙湖等景区已形成规模,大口钦陶瓷特色文化产业小镇、野香谷休闲农业等项目加速推进,长吉岛旅游开发项目即将开建,乌拉街清代建筑群、龙潭山鹿场、唐房浪木根雕特色小镇策划包装中,并谋划了鸣山绿洲雪场升级改造、南沙红色旅游等项目。

吟诵人文诗歌

很多人熟知吉林市被称为“江城”,出自清康熙皇帝所作的《松花江放船歌》之名。
其实,“诗人皇帝”乾隆也曾东巡吉林,还登上了龙潭山,留下了“滚滚遥源出不咸,大东王气起龙潜”的诗句,在龙凤寺题写了“福佑大东”的匾额,我市又得“大东”的美名,也就有了如今“大东山水迎天下”的城市主题。

猴石山、长蛇山是西团山青铜文化时代古人类聚集地,龙潭山的夫余王城被学术界称为“开启东北文明时代的第一缕曙光”,乌拉故城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和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所在地……我市历史厚重、文脉悠长,各时期古建筑和历史遗迹遗址星罗棋布,龙潭区是文物古迹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城区。
另外,位于江密峰镇南沙村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代王砬子密营旧址、唐房南山北山战壕遗迹等,记述了这片大地上的红色血脉和英雄足迹。

距市区45公里的缸窑镇是龙潭区辖区面积第二大乡镇,地下埋藏着储量超过5亿吨的白黏土宝藏。
从清康熙元年(1662年)河北开平人赵岩龙来到这里点燃第一缕窑火算起,缸窑镇烧造技艺传承距今已超过350年。
缸窑历史上“窑帽子”最多时达到56座,当时人们用“一城陶器半城窑”形容热火朝天的烧窑制陶场景,这里也被誉为“北国陶都”。
20世纪90年代,缸窑镇成为我国东北地区最大陶业制造基地,素有“南景德,北缸窑”的美誉。

一代代窑工把淘汰的残次品搬回家做围墙的传统延续至今,行走在缸窑镇的街巷里依然能见到不少居民家搭建的缸墙,也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寻找造型各异的“缸栅子”拍照打卡。

2016年,缸窑镇建起缸窑镇传统烧造技艺展示馆并向公众免费开放。
展馆通过详尽的史料、图片、绘画和丰富的实物展品,全方位展示了缸窑烧造技艺传承和发展以及窑业管理模式。
35岁的张靓是缸窑镇党委宣传委员,也是展示馆讲解员,他对这里的历史文化和馆藏一百多件展品如数家珍。

“我们不仅把参观者迎进来,而且经常开展与烧造技艺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缸窑镇的历史,保护和传承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张靓表示,镇委、镇政府正在积极推进缸窑陶瓷文化创意园项目,计划通过3期建设打造老窑帽遗址、烧制技艺体验及工作室、北方民宿文化院、特色产品商业街、缸窑非遗烧制演示中心、陶瓷文化教育传播中心等集“吃住行游购娱”文于一体的系列文旅新场景,使之成为我市新的文化地标、新的旅游品牌。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旅游业保持勃勃生机和活力的催化剂。
今年,龙潭区不断深挖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以打造文旅新场景、推出新线路和新产品、创新活动载体,全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雾凇岛冰雪嘉年华、乌拉满族过大年、二月二龙抬头开新局主题活动、端午节活动等,已经成为“欢乐龙潭”四季节庆活动品牌。
龙潭区通过实施美景打造、美食培育、美宿升级、美物开发、美展陈设、美玩上新“六美”工程,推出涵盖美食、美景、历史、文化等各类主题元素的8条四季旅游精品线路,在旅游产业链各环节持续全面发力。

年初至今,龙潭区累计接待游客116.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9亿元……数据标红不仅充分反映了旅游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更坚定了旅游产业持续做大做强的信心。

游山玩水人气正旺、凇情雪韵魅力绽放、历史文化日久弥新、城市烟火***、乡村民俗热辣滚烫,龙潭区以“避暑+冰雪”双轮驱动,大力发展全域全季全要素全产业链旅游,定能不负这一方好山好水、不负这一方人文荟萃。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