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兵花60万建座房 门不上锁 让无家可归之人免费住

邵东强

寻归属感创建免费空间给人住

2014年,河马邵从待了16年的福建海军部队退役了,留在厦门发展。
但16年的军旅生涯,让河马邵过惯了集体生活,因此他很喜欢和朋友聚在一起,侃侃大山聊聊天,去追寻一种共同的归属感。
而离开了群体生活后,连最熟络的朋友也渐渐疏远了。
既然一个人这么无趣,为什么不去创造一个没有隔阂的空间,专门用来和朋友们聚会聊天呢!
河马邵的脑海闪过这样一个念头,并且越来越强烈。
为了将理想付诸现实,他很快就在沙坡尾大学路上租了一个50㎡的古厝小院,用作交友及待客。

刚租下来的时候,小院的外观有些破旧,河马邵就去收集有用的旧物进行改造,一点一滴地积累和改变,小院华丽变身成了既温馨又文艺的私人空间。
河马邵是个热情好客的人,他会经常邀请战友过来聊天聚会。
为了朋友登门时方便些,他甚至陆陆续续发出了300多把钥匙。
久而久之,亲人、朋友、陌生人来得越来越多,这个私人领地也渐渐从半开放空间变成了共享空间,后来觉得太麻烦就干脆不锁门了。
在这里,客人们自己泡茶、喝咖啡,和朋友聊天发呆,所有的咖啡和茶都实行自助,无人看管,走的时候自愿投钱。

退伍兵花60万建座房 门不上锁 让无家可归之人免费住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那时还根本不知道何为“共享空间”的他,就这么误打误撞,开设了自己的第一个共享空间。
河马邵把它命名为“无人咖啡巢”。

2016年中秋节,正值台风莫兰蒂肆掠。
台风登陆的那个晚上,风雨大作,电闪雷鸣,全城停电了。
黑暗中,一对母女找到河马邵,她们的房子正在漏水,问河马邵能不能避雨。
这时,河马邵就在想,要是有一间时刻亮着灯的小屋,能在漫长的黑夜,留给需要帮助的人,那就好了。

等台风退去,河马邵便真的做起了“亮着灯的小屋”。
几经兜转,河马邵又在沙坡尾找到了一个老旧的厂房。
河马邵“要创建大众免费空间”的想法,得到了身边几个伙伴的大力支持。
2016年10月,河马邵将这儿租了下来。

整个房子,就像龙卷风肆掠过的废墟,房子的屋顶已经崩坏,一到下雨,就是一个露天场地,以至于地上已经长出了不少杂草。
年久失修的墙面斑驳脱落,似一张沟壑纵横的脸,唯一的亮点,便是它的破败。
面对这样的断壁残垣,普通人都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河马邵却决定,从零做起,亲自来个大改造。

他请了几个装修师傅与自己一同清理垃圾、修缮屋顶。
“河马邵”设计灯光、水电,小伙伴们刷墙、走线、陈设。
没有多余的钱买家具,河马邵索性捡来别人不要的木板旧物,自己制作。
经过半年时间的起早贪黑,直到房子终于有了模样,河马邵还在里面种上花花草草,挂上淘来的画作。
原本单调的空间,立马有了生活情趣。
河马邵感到自豪从心底升腾出来。

整个空间分为亮灯区和守护区。
亮灯区是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亮灯的空间,有永不关闭的灯和门、免费自助的休息设施、一片可坐可躺的榻榻米,一个共享的厨房、一面书墙和一面暖墙。
每个到这里的人,都可以自由使用,随喜而聚,随聚而安。
守护区则是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可以畅谈自己在黑暗中的感悟,诉说自己成长的故事、展示属于自己的作品、结交一批同频率人类。

这里是乌托邦2,“无人咖啡巢”的升级版本。
河马邵把它命名为“理想家的家”。

邵东强和他的“路灯屋”

“路灯计划”用一盏灯温暖一座城

河马邵想起2016年中秋节那个无眠的夜晚,黑暗中,人们被不安支配的恐惧,于是灵机一动,亲自用油漆,在门口涂下一道光。
他要用这道光,照亮每一个路过这里的心灵。
厂房改造完成后,河马邵干脆给它命名为“路灯计划”。
大门365天24小时敞开,不管你是谁,只要不搞破坏,都可以进到屋内,度过悠闲的时光。
屋内有厨房,图书,茶室,甚至还有卧房。
设施就像家一样,能够满足人们日常所需。
河马邵说,每天晚上,“路灯计划”都聚集着二三十人,他们可能是背包客,是文青,是创业者;他们可以在这歇脚、谈心甚至过夜,没有拘束。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理解空间的概念,河马邵特地在墙上写下这段话:全年365天24小时不间歇,全开放,纯免费,不关门,不关灯,共享自由温暖空间,无人咖啡巢+理想家的家+路灯计划,这盏灯“河马邵”一辈子不关!
空间前面的门上面是灯光的形状,下面是七色的彩虹。
河马邵希望告诉大家:有灯的地方就会有温暖!

今年1月21日,“路灯计划”正式对外开放。
特别设置的自助厨房让热爱美食的吃货们可以给大家分享自己的作品。
宽阔的茶室为喜欢喝茶的茶友们提供一个喝茶聊天的地方。
茶具和零食摆放在四米长的木桌上,两侧是碎花沙发及木条凳。
柔软的沙发怡人的光线营造出一个舒适的阅读区,供大家静下心来读书。
累了还能爬上楼在安静的阁楼上小憩一下。
一个不大的榻榻米挨着墙根,窗台上种着多肉植物,摆满书的书架悬在吊顶处。
显眼的地方,有插座、洗手台和水龙头……尽管无人看护,但挂在墙上的留言本上还是写满祝福,这是来过这里的人们留下的。

“我是西北人,感觉到了家。
”1月27日,留言本上多了这样的话。
“家,在你无助时让你站起来的地方,路灯计划就是这样的一个家……”2月4日,有人在离开前将写着感激话语的纸张留在桌上。

开始,“路灯计划”的日常开销和打扫,都是河马邵一个人负责。
但渐渐地,他发现,屋子里总是很干净。
东西不但不少反而是越来越多,维护的人越来越多。
屋里还时常有一些新添的小物品。
有时候是一本书,有时候是一盒新茶,甚至连零食都多出很多。
原来,体验过别人无私的照耀,自然也能反馈出光和热。
受过“路灯计划”恩惠的人,都会自发选择维护这个空间。
一位姓洪的大姐,在这里待过几次后,一有空就来打扫卫生。
曾经有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大姐自发当起了“路灯计划”的管家,给他吃住,给他衣服穿,还陪他找工作。

有个武夷山的彭姓女孩儿,没有什么钱,在“路灯计划”住过几次后,每次有空,就会拿一些茶叶过来给大家喝。
没有人要求,没有人嘱咐,但几年来,她一直默默坚持着。
一位农民工大叔,没事儿就会跑过来帮忙修修补补,因为他说在这里,感受到了尊重。

不仅如此,很多人在这里来来去去,也留下了许多温馨时刻。
一对相识多年的恋人,选择在这里拍摄婚纱照。
一个在厦门打暑期工的大学生,经常过来打扫卫生,当他要离开前的最后一个夜晚,他来到这里,待了最后一晚,当作与这座城市告别……一个姑娘,时常在留言板上,写下对陌生人的问候和祝福。
来“路灯计划”的,有清洁工,有保安,有老人,有小孩。
有认识也有不认识,天南地北的人摒弃身份、地域的差异,聚集在此。
每个人都可以在这儿自由来去,只要在离开时物归原位、清理垃圾,关好水龙头,熄灭多余的灯就行。

路灯守则

免费空间走出厦门走向全国

面对“路灯计划”的“失控”,河马邵感觉很欣喜,他总说自己只是开了个头,“真正的维护者不是我,相反,我是收获最多的!
这里有太多感动,也让我看到了人性善良和美好的一面。

有人问河马邵:“你做的这三个空间都免费,有挣钱吗?房租够吗?是在做公益吗?”河马邵大多淡淡一笑,免费的空间肯定不挣钱,而且还需要垫付许多的费用。
什么是公益河马邵说他不懂,也不能叫公益事业,“我只是一位喜欢集体生活的人,希望有一个自由地方能跟一群有理想会生活的人一起自由玩耍,看着大家乐呵呵地聚在一起,建立更多的信任和温暖,我就非常开心了。

河马邵说,从巢、理想家的家到路灯计划,总共两百多平的共享空间,空间的改造和平日里的租金、维护,花掉了60万的积蓄,自己只能住着月租不到500元的地下室。
河马邵还说,光是“路灯计划”的设计施工,他就花了20多万元,还在网上众筹了7万元。
现在,“路灯计划”得到不少人支持,很多企业、个人自发捐钱捐物,他每月大概能收到1000元的捐助,但这仅是每月需支出的水电房租的1/3。
“剩下的钱都是我自己支付的。
日常生活中,我会尽量节省开支,保证‘路灯计划’延续下去。

去年10月31日,邵东强应邀到上海同济大学讲述自己创建共享空间的经历。
一开始,他并没有共享空间的理念,空间也仅是满足自己待客的需求;慢慢地,想让空间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因此把大门打开,并把空间打造成完全的共享空间。
“就像摄影师买相机从入门到进阶,越玩越投入,我对共享空间也是如此。
”——河马邵说道。

有人说他傻,为了一帮陌生人,至于吗?河马邵只是笑笑,这个社会已经变的越来越商业,他只是想通过这样一个温情的地方来告诉大家,天底下一定有一个地方能温暖你,能够相互信任,真心交流。
对于“路灯计划”,他还有更长远的期望:我们希望“路灯计划”有一天,它可以自给自足的活下去。
走出厦门,在全国每个城市存活下来。

(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文/李雷(受访者供图)编辑/大风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